第5章 和谐信息生态环境研究概述(4)
3.基于抽象人道主义的信息生态学研究
从抽象人道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研究信息生态问题,是现有信息生态学研究存在的另一个主要不足。秉持抽象人道主义,相信公平能够引领和谐,而信息权利是信息公平的制度保障。由此,把对信息权利和信息公平的追求当作构建信息生态和谐的必由路径,其基本思路有二:首先,认为以“数字鸿沟”为核心内容的信息生态失衡,是信息不公平的主要表征。其次,信息公平是信息生态和谐的基本特征,也是构建和谐信息生态的关键环节,因而成为“信息生态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36】。换言之,以“数字鸿沟”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不公平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尤其是社会信息生态环境的和谐。
这里,强调和重视公平,表明在对信息生态相关问题的认识中,增加了对信息活动中有关人的终极价值的反思,效率和发展不再是唯一的致思取向。然而,公平只是人自身的一种道德选择,和谐信息生态环境的构建仅仅通过道德力量的内在提升是难以获得的。
4.没有能够运用中国古代思想资源,确立学术研究中的“中国身份”
事实上,至少就人文社会科学而言,我国学者无须总是让西方发现了原则,然后跟着去拜读。具体到本课题的研究而言,我们认为,应该充分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中国古代文献信息生态观为参照,努力消解信息生态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以及由此而来的“他律化”取向。正如李约瑟指出:“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37】而“有机宇宙的哲学”的核心恰恰是整体观与和谐观。相应的,中国古代文献信息活动也不是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而是力求从整体的演化上理解文化多样性的统一,从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思考文献信息的生产、分布和传播,显示了天人合德的人文性。因此,挖掘中国古代思想智慧并致力于对它们的现代转化,必将得出原创性的、真正具有本土实践指导意义的信息生态学理论体系。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针对现有研究现状的上述不足,本课题主要采取如下基本研究思路。
(一)扬弃将信息生态与自然生态作简单类比的研究方法
与自然生态相比,由于主体人的能动性的存在,信息生态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自然生态。因此,信息生态只能借鉴自然生态的思维方法与逻辑而不能直接使用其具体观点。诚然,“信息生态研究的性质是由信息与生态相互统一的基本法则及其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信息生态与传统的信息论相区别的是,其中的信息不仅受技术、经济的影响,而且还受社会、生态等因素的制约。其中的生态信息与人文社会有关,它包括语义信息、语法信息和语用信息”【38】。
(二)扬弃形而上学矛盾观和抽象人道主义视野的信息生态学研究
诚然,目前有关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存在两个基本路径:一是从分析信息失衡的现象、原因和解决对策入手,致力于和谐信息生态的反题研究,其哲学依据是形而上学的矛盾观;二是从信息权利入手,通过信息公平引领信息生态和谐,改变信息世界的物质力量只能寄望于从人类道德的储备中自然产生,其哲学依据是抽象的人道主义。这两条研究路径,都缺乏对和谐信息生态的正面论述和本体建构,因而都不能使人类的信息实践活动步入健康和可持续的轨道。
(三)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指导构建基于实践范式的信息生态研究路径
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现代信息学研究,其发展演进大致经历了一个从信息管理到信息生态的变化过程。总体而言,信息管理意义上的研究是西方现代理性科学思维的产物,重视客观规律,强调信息技术的作用,追求信息资源生产与消费的配置效益;而信息生态意义上的研究是西方后现代人本哲学的产物,重视主观价值,强调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心理等非技术因素的作用,追求信息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公平配置。信息管理和信息生态两大视角分别回应有关信息的“是非”和“应否”问题,是迄今人类关于信息的两大主要认识成果。我们认为,信息管理重视客观规律,否定人的价值,因而遭到了信息生态研究的颠覆。但信息生态研究否认规律,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因而也不是完备的学术类型。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体现着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深刻把握,体现着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39】,既超越了作为信息管理研究背景的实证哲学,也超越了作为信息生态研究背景的价值哲学。只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才能突破观念文本的局限,在实践层面上实现和谐信息生态环境的构建。
(四)突出中国传统和谐观的时代特征实现研究方法上的“视野融合”
以“有机宇宙的哲学”为特征的中国古代思想代表了人类和谐思维的最高成就,其境界远在接受“原子分析”思维训练的西方式的认识之上。并且,作为人类迄今为止相对成熟的认识成果,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文化往往交光互影、此包彼摄,不乏相互融通之处。因此,我们拟择取中国先贤的思想智慧,在具体研究中以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与思维方式为出发点,并将中国当代信息实践和中国古代思想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构建“去西方中心化”的、以传统文明血脉为支持而又兼顾当代中国本土实践的和谐信息生态环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达到系统、科学的根本要求。
事实上,构建信息生态环境的全部旨趣就是要以和谐为取向,强调平衡、协调、有序、互补在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价值。因此,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集中在对“和谐”概念的创造性理解上。
一是古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强调“和”是系统“生”的基础和依据。“和”的本质是多样性的统一,只有多样并统一(而不是简单的“同”)才能产生新质,创生新物。这就需要把不同信息本体和信息人的平衡与互补视为认识信息生态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二是“和”以异质要素的存在为前提。差异和对立是“和”的前提,只有在差异和对立中,和谐才能得以存在与发展。因此,信息生态不是追求没有差别和矛盾,而是要把差异、对立、斗争、冲突作为和谐的内生要素来对待,应该在对立与差别中把握和谐;
三是序列与等级是和谐的常态,追求和谐并不等同于追求平等。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阴阳对立的两面性,从而表现为某种等差与分层状态,这是事物有序和谐的基本结构特征。同样,人、信息、社会等这些信息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序列和因子,其内部也时刻分化为某种层级结构,它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信息生态环境时,必须维持一个基于健全法制和伦理道德规范的等差序级结构,才能真正保持信息生态的和谐与稳定;
四是在动态的相对和谐中促进理想信息生态的构建。古人倡言“生生之谓易”“不和不生”,本质上是强调和谐既是一个“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动”中达致的平衡状态,集中反映了平衡和不平衡的共轭特征和辩证关系。因而,在信息生态的研究中,要把和谐视为生生不息的相对和谐,并善于在不和谐中把握和谐,在动态的相对和谐中促进理想信息生态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