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尊严与乞讨 佛家乞食制度
出家人的乞食也叫“化缘”,中文原意是教化因缘,所以众比丘们盛装去化缘,要讨的绝不仅仅是一口填饱肚皮的饭。
乞食是佛教僧人规定的谋生手段,它是为满足自己身体的基本需求而乞食于人的制度化行为。它的原始意义也很简单,一是为了自己修行方便,不用分心为了生计而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二是为了众生种福方便,出家人主动送上门,居家的信众就不用辛苦地跑去寺庙布施了。所以佛家乞食与乞丐不同,他们讨斋饭的同时也是在教化因缘,因而后来就有了“化缘”一词。
在教化因缘的过程中,佛教乞食又发展出了其他的功能。
首先,能够破除行乞者的骄慢之心,对于富贵贫贱没有挑选的余地。
其次,能够破除乞食者对美味的迷恋。因为行乞得来的食物好坏都有,味道也不同,所以对食物就没法再有更多的要求了。
再次,通过没有贵贱之分的乞食,破除众生等级高低的不平等观念。这在印度历史上是很了不起的创举,也是佛教立世的根本。
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一条戒规,就是“次第乞”。迦叶尊者为了让穷人下辈子不再受贫穷之苦,乞贫不乞富,即专化穷人,有钱人家他走过去也不化。而须菩提为了巩固富人上辈子的因缘果报,专化富人,不化穷人。佛知道后,说二人心不平等,心中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以致不能对众生一视同仁。从此以后佛就规定,比丘们进城里不分贫富贵贱,要挨门挨户去乞取,这家供养不够就到下一家,这叫“次第乞”。持这个戒,是为了彰显佛家众生平等的思想。
因为乞食成为修行的一部分,所以佛家行乞时很讲究威仪。入城行乞时,穿上最隆重的袈裟,左手持钵,按顺序次第乞食;乞来的食物以维持生命为限,心中不能有贪婪的念头,所以得到食物时不要兴高采烈,得不到也不要垂头丧气。得来食物之后,还要再分配,先要拿一份分给因看守精舍寺庙而没有去化缘的其他比丘,再拿一份分给真正的乞丐穷汉,还要分一份供飨诸道鬼神,最后一份才轮到自己填饱肚皮。
这样的乞食行为,本身就在佛法的指导下进行,而具体实践的过程,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启发佛法,对众比丘的修行产生积极影响。所以,乞食作为主要的事件出现在导入部分,是佛祖的精心安排。
乞食与佛法
种福田
人如果布施、行善,就像农夫在田里播种,将会收获福慧之果,所以在家的众生供养僧人饭食、积德行善,就是种福田。
僧人按时乞食,主动将众生播种福慧的机会送到眼前,这也是布施行善,也是种福田。
次第乞
不能越过穷人家只向富户乞食,即不能放弃送给低等贱民种福田的机会而只度化贵族,众生一律平等,不能按个人的好恶选择。只有逐门依次乞食,不加挑剔,才能消除烦恼,圆满地完成乞食的修行。
注:七个结表示多乞不过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