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金刚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9 顿悟与渐修 修行佛法的两翼

禅定虽然是渐修,但也离不开顿悟,否则很难完成质的飞跃。所以,释迦牟尼在渐修了许多年之后,依靠菩提树下的瞬间顿悟才恍然成佛。渐修和顿悟是佛法修行的两翼,缺少哪一边,都飞不起来。

后人说起渐修与顿悟,往往会片面地夸大两者的对立,以为渐修、顿悟水火不容,甚至还会武断地认为两者有高下之别。其实两者并没有佛法上的高低,差别只是修行层次和所达到的境界不同。修行的初级阶段,渐修递进比较实用,这是一个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的过程;而修行到一定程度之后,定力和智慧具备了足够的能量,才能通过顿悟实现质的飞跃。

极少有人不通过渐修而直接顿悟的,连释迦牟尼佛都是先渐修后顿悟,更不用说一般初学者了。可以说,渐修是顿悟的基础。渐修是量变,就像是登山,你必须一步一步往上攀爬;等到最后一步跃上了山顶,你才有“一览众山小”的觉悟,那最后一跃就是顿悟了。任何的佛、菩萨、高僧、大德,得道证悟都是经过渐修这一关的。世人大都不愿意吃苦,所以只讲顿悟不讲渐修,特别推崇禅宗六祖大街上悟道的事。但六祖惠能在街上只是明白了道理,对于真正的佛法还是不能切身体会;跟了五祖后一开始也是被派去舂米,跟众人一起听经,这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了三年之后,他才真正得道。所以,渐修是基础,顿悟需要渐修的积累与支持。

佛学是很需要下功夫的学问,即使顿悟了,也仍然要坚持渐修。因为即使佛理通达了,没有经过实践的验证,也算不得真正得道。禅宗六祖惠能在顿悟之后又忍辱偷生了十二年,才出来开坛弘法。因此,佛法的修行不是简单事,它始终离不开循序渐进的修证过程。

而佛法也离不开顿悟,顿悟是修行的结果,如果没有顿悟,即使离成佛只有一步之遥,与离佛十万八千里的境界是一样的。仍然以登山做比喻,顿悟无门就像是围着山峰转圈,就是没有登顶的路。南怀瑾大师说得更有意思,“有些人问我什么是顿悟?说很简单,你大便急了,找不到厕所,憋得一身冷汗。然后突然找到了厕所,一上去,‘咚’一下,呵!好畅快!”(见南怀瑾1975年1月27日于台湾省高雄的“禅七”讲座记录)

严谨地讲,顿悟是一种直觉体验,但它并不是精神病人说的意识混乱,而是像艺术家突然来了灵感一样,一下子就跨越了有限与相对,在刹那间体验到了无限与永恒,是一种理性直觉。因此,在具体形式上,顿悟也不循常理,一句话、一棒子、一滴水都可以是顿悟契机,这与牛顿被一个苹果砸到是相同的道理。

渐修与顿悟(1)

渐修是顿悟的过程

顿悟是一刹那的升级,而渐修则包含着不断的积累与量变。没有渐修那漫长艰辛的攀登,就不会有“一览众山小”的顿悟境界。

顿悟是渐修的结果

渐修是个过程,而顿悟则是个现象,两者是同一个过程的两种状态。

渐修就是从一个钟点起始到下一个钟点,会经历一个平凡寂寞的过程。

顿悟就是到达,时刻一到,它就灵光闪现。

并不是什么人都能顿悟的。普通人不管被苹果砸到多少次,都发现不了地心引力。禅宗六祖说:“我此法门,乃接引上上根人。”也就是说顿悟只适合具备了足够智慧的人。而具备这种条件,除了凤毛麟角的菩萨转世,最主要就是像牛顿一样,通过漫长而执著的努力,已经攀到了巨人的肩膀上。

实际的经验是,渐修和顿悟在佛法修行中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在渐修中有顿悟,在顿悟中有渐修。马上要顿悟的人肯定是历经了渐修的“九九八十一”番磨难,到达了真理之门,只差最后轻轻一推,就豁然开朗了。要没经过充分的修行,即使经过真理门前,也会视而不见。

总之,渐修是修行的过程,而顿悟是“得道”那一瞬间的现象。这个道理在自鸣钟上最清晰了,要想听到下一次报时,必须经过三枚指针一格一格的进步;而如果运转正常,积累适量,到了一定水平,它自然就会“叮叮当当”地向你报时。

但无论渐修还是顿悟,都不要执著于表象。对渐修而言,如果执恋于谨慎勤勉,最终不过是佛门的忠实奴仆;如果沉迷在纯洁明净的感性体验中,那就等于跌倒在成佛悟道的终点线之前。顿悟也一样,不要以为“一顿解千愁”,否则就是“刻舟求剑”,离佛法真理越来越远。

佛祖在说《金刚经》之前的身教,虽然表面上全是渐修的细节,但却像牛顿头上的苹果一样纷纷砸下,若没有须菩提当机顿悟,请佛详细讲出来,恐怕这么好的《金刚经》就烂在世尊(佛的号)的肚子里了。

渐修与顿悟(2)

顿悟的契机

并不是苹果、棒子有什么魔力,而是修行者的素质不同。

关于“顿渐”的名偈

身是菩提树,

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神秀关于“渐修”的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惠能关于“顿悟”的偈

学佛要有大的志向,引领一切众生进入没有痛苦、绝对快乐清净的“无余涅槃”境界。凡夫俗子之所以不能摆脱烦恼,就因为对红尘中的各种诱惑过于贪著、迷恋,只有不执著,才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