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医学插上翅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怀揣执着之心,开拓医学之路

内分泌科 王卫庆

时光从发梢上轻轻流过,转瞬间30年过去了,两鬓已经有了些许白发。一切仿佛还是昨天,最初的梦想依然如此清晰,一种为医学而执着追求的信念,让我选择了这份坚持一生的事业。如今,当我看到我所带领的瑞金内分泌团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我们的技能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历练提升,让我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曾经流过的每一滴泪水和汗水也都浸透着快乐和幸福。

回想走过的岁月,往事历历在目。1985年毕业后,我来到瑞金医院内科轮转,1992年轮转结束,我又幸运地留在了内分泌科从事临床工作。当时的瑞金内分泌已经是一个富有深厚底蕴的学科。邝安堃、丁霆、陈家伦和许曼音教授,这些前辈响亮的名字,已经奠定了当时瑞金内分泌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然而,20世纪90年代,我们的同行也在努力赶超,国内内分泌学界逐渐进入百家争鸣的状态。于是,如何超越自己,巩固领先地位,是当时摆在我们年轻一代“瑞金内分泌人”面前的巨大挑战。因为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和同行一样,仅仅依靠当时有限的诊断技术,对许多疑难及罕见内分泌疾病也是束手无策。这一切使我深刻意识到,“不破则不立”。想要走出困局,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方法,与时俱进地用最前沿的知识来指导学科的工作,我们宁光院士倡导用转化型医学理念来解决内分泌临床的疑点和难点,我们让这个理念在我们学科中成为了一种临床规范。可以说,这是一条艰难求变的探索历程,但因为有了我们“瑞金内分泌人”的刻苦努力,最终铸就了如今我们学科的辉煌。

建立平台,夯实基础

为了突破自己,我们认识到有必要先埋头练好内功。宁光院士为我们指引了系统宏观的发展方向。他始终认为,学科发展不应该急于求成地先考虑成绩和文章,而应结合科学最前沿知识,以一种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各种新的方法和技术,踏踏实实地建立从临床到基础的科研平台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首先把重点放在了建设一批先进完善的科研平台上,让它们成为学科腾飞的基础,这也成为日后诊治内分泌疑难病和罕见病的技术保障。临床平台,包括精细的内分泌数据定量采集和功能评价平台,而基础平台,则是先进的分析技术所构成的激素组学、基因功能、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等各项技术平台。在宁光院士的指导下,我们内分泌人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搭建并完善了这些技术平台。我们开拓,我们创新,由此积累了大量的科研财富和资源,成就了今天学科质的飞跃。

临床基础,比翼齐飞

如果说临床平台是我们创新研究的“前台”,那基础平台就是为我们保驾护航的“后台”。如何将“前后台”融会贯通,最终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服务,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例如,在内分泌疑难疾病中,库欣综合征的诊治一直是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为了全面提高该病的诊治能力,肾上腺组把大量的精力用在了诊断方法学的革新上。即通过临床平台定量评估,基础平台病因诊断来相互印证。就这样,在临床上我们创新了一套全程数字化信息采集系统来精细评价患者病程演进特征,定量评估病情、疗效与预后;在基础研究中,我们借助精确的基因检测平台,发现了肾上腺库欣综合征相关遗传缺陷,即潜在的功能突变基因位点(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Science杂志上,并得到了该领域国际权威的高度重视和推荐)。由此,从临床到基础,相互合作,规范与优化诊断关键技术,使库欣综合征的诊断符合率从80%提高到96.3%。当然,我们不会止步于所取得的成绩,未来,我们还将就所发现的突变发生机制及激素或环境因素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为预防及早期诊治库欣综合征寻找新的契机。

关注热点,积极应对

说到内分泌疾病,不得不提的就是糖尿病。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糖尿病的患病率也日益增加。但是其严峻形势究竟如何,如何提高国人的健康意识,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摆在我们临床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难题。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在宁光院士的带领下,我们流行病学研究组与国家CDC合作,在2010年完成了全国共162个监测点的慢性病监测任务,总共调查了接近10万研究对象,覆盖了全部31个省市自治区。调查结果发现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6%,而知晓率仅三成,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也仅占三分之一。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2013年JAMA杂志,发表的同期述评认为研究结果对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公共卫生防治具警示作用。同样,这一结果也提醒我们,作为内分泌临床工作者应该寻找更好的诊治手段,来提高我国糖尿病的整体防治水平。因此,今年我们率领全国16家不同省市的三甲医院内分泌科,在全国成立了首批“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三年内还将扩展到全国千余家。中心的成立,在未来将保障我们规范糖尿病诊治,最终服务社会和广大糖尿病患者。

创新求变,多点突破

在临床诊疗中,创新思维、探索求变,永不满足现状是老一辈内分泌学家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作为内分泌代谢病科科主任的我在每天工作中需要不停思索的问题。我们会在临床中发现各种问题,但如何寻找到新的方法,最终再回到实践中解决问题,是一个学科领军人物艰巨而重要的使命。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高血压发病的病因,而其早期诊断一向是内分泌临床工作中的难点。以前,诊断这类疾病的手段非常有限,除了影像学检查,一直缺乏精确性高的激素检测手段,这使得该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变得尤为困难。要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我们克服现有的技术瓶颈,寻找新的激素检测方法来提高诊断效率。于是,在工作之余,我和同事们阅读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发现嗜铬细胞瘤分泌的儿茶酚胺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稳定的中间代谢产物间羟肾上腺素(MN)和间羟去甲肾上腺素(NMN)得到精确反应。这一发现,使我们有了建立新的检测平台的想法。然而,任何设想只有“落地”了才叫创新,因此,我们马不停蹄,反复探索尝试,终于在国内率先建立了高效液相方法对MN和NMN的精确检测,并首次获得国人正常值参考范围,同时将嗜铬细胞瘤的确诊率从48%大幅提高至92%。从此,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不再是难题。这样的创新事例还比比皆是,比如,对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通过将双侧肾上腺静脉采血技术进行系统改进,使插管成功率从50%提高至95%以上,由此显著增加该病的临床分型准确性;对于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发育延迟,通过改良激素输注泵技术,首创更符合生理特征的中枢治疗模式,显著提高患者发育水平和生育率,我们还通过循证医学评价,将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激素治疗进行规范更新,显著提高了该类疾病的治疗疗效并显著减轻不良反应,研究成果获得最新欧洲指南的重点推荐。这一次次的创新,源于对临床难点的思考,源于对平凡工作的精益求精,也源于对科研创新的执着追求。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开拓进取中,瑞金内分泌科的临床诊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提升。

也许,在别人眼里,或许我作为中国最好的内分泌科的科主任,已经获得了一些荣誉,但我却丝毫不敢有半点松懈和满足。因为我知道,我所热爱的“瑞金内分泌”需要不断浇灌,也需要我们用倾尽一生的热情去用心呵护。无论经历什么样的风雨洗礼,艰难磨练,铅华洗尽之后仍然需要我们保持一颗执着的心和开拓的信念。正所谓“凤凰涅槃,破立有道;心无旁骛,方能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