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利润,企业发展永恒的使命
对于企业来说,高利润,有利于企业技术的进步和更新。只有高利润的企业,才能给企业和工厂带来活力,为员工带来工作机会和薪水,为股东带来分红,为国家带来税款。可以说,高利润,是支撑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础。
◎利润,企业发展的命脉
有一个人去买肉夹馍,对老板说:“给我来一个,不要辣椒,但要多放点肉,放,再放,再放点,再多放点……”
老板抬头看着他:“我给你卷头猪吧?”
那个人说:“你急什么,以后我会多来几次照顾你的生意的。”
老板回答:“得了吧,你可别来了,你光顾几次我就赔得关门大吉了。”
这则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小故事告诉我们,再小的生意,都需要利润来维持。相对于企业来说,利润更是企业发展的命脉。
管理专家彼德.德鲁克说:“没有利润,就没有企业。”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也说过,企业不赚钱就是犯罪。
利润之所以对企业如此重要,因为,利润可以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一个新行业利润率高,资源就会追逐这个行业。一个老行业利润率日益降低,资本就会远离这个行业。
任何一个企业,企业利润率过低,轻则带来资金链紧张,因经受不住竞争对手的低价攻击而失去客户,缩小规模;严重时导致资金链断裂,让企业破产。可以说,企业一旦没有了利润这条发展的命脉,就形同“割腕自杀”。
美国财星顾问集团的总裁史蒂文·布朗,在总结自己经营企业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十分精辟地指出:忘却利润的重要性是企业经理人常犯的管理错误之一。企业的每一位经理都应该竭力防止利润的下跌。经理只有不断地提醒职员,让他们注意自己的个人活动与公司的因果关系,才能确保利润不致下降。
一个企业若没有利润,即便是有最佳的产品、最好的形象、最人性化的管理,最优秀的员工,企业也会很快陷入困境,难以自拔。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曾经在专车市场上争得你死我活的滴滴和优步,2016年8月1日,这对同行冤家终于撕累了,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合并在一起。无论它们是撕逼还是合并,就是因为两个字:利润。
2016年8月1日,滴滴出行和优步中国合并,达成战略合作。当天,滴滴出行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把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收购后,在中国大陆运营。
导致滴滴和优步中国上演的这幕“相杀到相爱”的虐心剧情的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受资本的驱动,即让企业实现利润。同时也体现了靠补贴烧钱抢夺市场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因为在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之前,双方为了占领中国市场份额投入了数十亿美元。
外界曾经认为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是否涉嫌垄断?针对各界的疑问,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按规定,凡符合《反垄断法》规定申报条件和《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中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均应事先向商务部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目前尚未收到有关滴滴和优步中国相关交易的经营者集中申报。
滴滴方面是这样回应外界的:目前滴滴和优步中国均未实现盈利,且优步中国在上一个会计年度营业额没有达到申报标准。尽管如此,根据滴滴披露的数据,2015年,滴滴实现中国网约出租车市场份额99%,网约专车市场87%,并在其他各条业务线都取得了超过70%的主导性地位。
根据《反垄断法》,只要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上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或者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上的市场份额达到三分之二的,就能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合并后的滴滴、优步在网约车的一家独大地位更为明显,一只“巨兽”跃然纸上。
对于滴滴来说,即便同优步中国的合并顺利实现,如何让企业赢利还是需要面对的最大难题。优步官方披露,2015年在中国亏损10亿美元。据媒体估算,滴滴出行2015年亏损超百亿元。前期投入达数十亿美元,把市场份额做大,但当前两者都没有实现盈利。如果纯粹靠烧钱贴钱在市场上“圈地”,却没有利润,这样的发展模式是不能持续下去的。
所以,滴滴收购优步中国必须按照中国相关法规进行,获得监管部门的认可才能完成。合并之后,也会面临怎样处理好司机、乘客和员工与公司自身之间利益分配的问题。当然,作为企业,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服务好乘客的基础上把钱赚到手,也就是说,让企业想办法赚取到利润。
利润结构决定企业的功能和效能。“利润”是一个产业、一个行业从成长、爆发、成熟、衰退必然面临的问题。在企业起步初期,做规模是基本的经营形态,这一阶段主要追求“收入最大化”。但是随着原材料、人工、能源、管理成本不断上升,会发现企业规模越大,利润越低。于是企业进入第二阶段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从“做大”转向“做强”。
那么,企业如何算利润呢?见图1-1:
图1-1
在当下,众多中小企业的倒闭,就是因为不能够持续赢利,史玉柱的观点值得中国许多创业者借鉴。为此,史玉柱说:
我觉得做一个企业,追求利润是第一位的。你不赚钱就是在危害社会,对这个,我深有体会。我的企业1996年、1997年亏钱,给社会造成了很大危害。当时除了银行没被我拉进来,其他的都被我拉进来了。我的损失转嫁给老百姓,转嫁给税务局。企业亏损会转嫁给社会,社会在补这个窟窿。所以,我觉得,企业不赢利就是在危害社会,就是最大的不道德。
在谈到企业利润时,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张维迎认为,一方面,在一个健全的市场制度下,企业追求利润、为客户创造价值以及承担社会责任之间,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基本一致的。利润,是社会考核企业,或者说考核企业家是否真正尽到责任的最重要指标。没有这个指标,我们没有办法判断企业行为是损害还是帮助了社会。另一方面,在一个制度缺陷比较严重的社会中,利润可能不是考核企业行为的最佳指标。这时候我们应该想办法,使这个制度变得更好,使利润能够真正反映企业和企业家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抛开对社会制度的变革,用说教的方式解决这个矛盾。
为什么在世界产业链利润分配中,中国制造分到利润份额才约6%,而近94%被西方发达国家赚取?最重要的是大多数中国民营企业家不懂得研究利润、管理利润、计算利润、考核利润、开发利润、创造利润。
几年前,有位搞风险投资的学员问我:“李老师,现在有两家企业找我投资,甲企业规模很大,员工很多,产品也不错,但知道这个企业的人却寥寥无几。乙企业规模、产品、员工都没有甲企业好,但是市场却很有名气。你说我投给哪家公司合适呢?”
我分析道:“甲企业的老板是做实业的,但他没有乙企业的老板会卖企业。因为乙企业的老板能站在行业的高度看企业,能站在市场的角度做企业。所以乙的企业在市场上就有影响力。这样的企业能持续地获得利润。”
他有点不解地说:“现在的企业不都是靠着超强的产品质量取胜吗?”
我点头说:“你说得没错,但一家企业的成功不仅仅看企业现在的利润,更需要看它未来的前景。因为企业的竞争不仅仅看今天谁的钱多,而是看哪一家企业有持续赚钱的能力。如果企业赚钱,却不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不投资未来的竞争领域,那么以后你的钱是越来越难赚。”
他恍然大悟:“李老师,我明白了,未来的企业竞争不是比资本,而是比企业赚钱能力,如果企业没有持续赚钱的能力,那么今天企业的固定资产根本就支撑不了多久。”
他选择了乙企业。现在,乙企业正谋求着上市。
任何成功的企业,必须要有好的经营策略,这些策略除了要保障企业本身产品的品质保外,还要具有营销策略。老板不需要卖产品,但是他必须懂得卖企业,我们这里说的卖企业,不是把企业卖掉,而是企业在行业内的地位,即它的市值,也就是市场价值。
无论是企业家,还是相关领域的专家,都在强调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企业经营者,必须清楚,企业的首要职能首先是经营好企业,让企业持续地赢利。这样才能解决好企业的自我“造血”的问题,这也是企业生存的唯一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