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第一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凭实力说话

回放

秦国讨伐其他国家,并不以道义为理由,而是赤裸裸地张扬武力。

它这样对楚国说:“秦国在蜀地的大军,借夏季水势乘船直下长江,五天就能到达楚国的都城郢都。在汉中的大军,借夏季水势乘船直下汉江,四天就能到达楚国腹地江汉之间的湖泊。在宛东的大军,可以直接到达楚国的随地,到时候楚国的智者来不及谋划,勇士来不及发怒,我们已经像射击天上的鹰隼(sǔn)一样迅速出现在你们面前。”楚国害怕了,侍奉秦国十七年。

它这样对韩国说:“秦国大军从少曲出发,一天就可以切断太行山通道;从宜阳出发,直下韩国的平阳,两天之内,动摇韩国全境;秦国大军借道东周和西周这两个小国,直插韩国都城新郑,用不了五天就可以占领你们的国都。”韩国承认是这么回事,顺从了秦国。

它这样对魏国说:“秦国大军攻占魏国的安邑城,围困女戟城,就可以夺取韩国的太原城。之后大军借着夏季的水势,驾乘轻便战船,以强弓劲弩为前锋,以长矛利戈为后卫,直插魏国腹地。掘开荥(xínɡ)泽口,引大水淹没魏国的都城大梁;掘开白马河口,引大水淹没外黄城和济阳城;掘开宿胥口,引大水淹没无虚城和顿丘城。然后,从陆路进攻,可以打击魏国的河内地区;从水陆进攻,可以毁灭大梁城。”魏国认为实情是这样,服从了秦国。

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秦国屡屡得手,最后依靠超强实力横扫六国,夺取了天下。

原文摘要

(秦)告楚曰:“蜀地之甲……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zhǔ)。寡人积甲宛东下随,智者不及谋,勇士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楚王为是故,十七年事秦。

——《史记·苏秦列传》

简议

秦国的做法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活动的基本特征,没什么道理可讲,也用不着使用多少智谋,明着跟你说,我就是要打你,服不服你掂量着看,要是不听话,咱们就动手试一试。结果是小的服从大的,弱的顺从强的,谁的实力最雄厚,谁就是老大。所以韩非说“当今争于气力”。不光韩非这样认为,商鞅也是这个观点,他说:“民众愚笨,运用智慧就可以称王天下;世人聪慧,必须以力量才能够称王天下。”民愚,则知可以王;世知,则力可以王。(《商君书·开塞第七》)气力、力量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实力。

什么是那个时代的实力?概括地说就是兵精粮足。秦国是当时“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韩国是最弱小的国家。我们通过当时纵横家张仪的说法来比较一下两国的情况。秦国的国土占当时中国的一半,粮食堆积如山;韩国的土地方圆不过九百里,储存的粮食勉强可以对付两年。秦国拥有勇猛士兵一百多万,战车一千辆,战马一万匹;韩国能够打仗的士兵最多只有二十万。秦国的战马腾空一跃,前后蹄的距离相差两丈多,士兵赤膊上阵,勇不可当,左手提着敌人的头颅,右手用来抓俘虏;韩国的士兵身披厚重的铠甲,戴着头盔,想的不是怎样杀敌,而是如何保命。实力如此悬殊,所以没等对方动手,韩国就已经服软了。这就是靠实力说话。

角力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过程,通行的原则是弱肉强食。战国初期,尚有几十个国家,经过激烈的大竞争、大兼并、大整合,最后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并列争雄的局面,比拼更加残酷。仅秦国与赵国、魏国、韩国从前328年至前303年的25年间的几次大战,秦军就杀掉了三个国家的几百万人口,乃至后来活下来的人几乎都是那时的遗孤。

各国之间为什么要展开如此残酷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为了称王天下。法家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学说,它的思想理论始终紧紧扣住如何造就强大国家这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