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研究的界定

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我们认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层面开展系统的研究,能基本上反映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状况。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既有其开创性,又有其探索时期的不成熟性。所以,在概念运用上也比较复杂。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层次,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研究,会涉及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相关的概念。为了顺利开展研究,本书在这里对相关的概念进行辨析,是在开展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研究之前首先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辨析

1.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各阶级的共有活动。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历代统治者教化国民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不同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主要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但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显著特征。无产阶级政党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科学理论对提高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作用,并在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不断积累经验,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形成了优良传统。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指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要消除这种“对立”,则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宣传战斗口号,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来共同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从这时开始,无产阶级政党在教育自身的同时,对广大工人阶级的思想和政治教育实践也随着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扩大而愈发普及。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本质上是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进行改造,使其符合教育者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它区别于一般的专业知识教育,是从思想、政治和品德上教育人、树立人的信念的教育活动,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同的阶级和集团都是按照自己的利益需求,确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多彩,形式的多样性,使人们很难给思想政治教育下一个能得到全面认可的绝对统一的定义。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这一从教育主体、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比较客观地概括。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作为先进的阶级和具有先进性的党,其思想政治教育与以往历史上的剥削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本质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核心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社会主义意识,根本目标是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以最大多数人的意志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意志和需要来确定教育的形式,以达到无产阶级利益的实现。

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突出的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其指向是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服务。从内容上来看,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核心,辅之以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心理教育等实践活动,共同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融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部分之中,但这个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般的组成部分,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之下来开展。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证其体现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社会主义的方向性。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一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全局和方向的存在,就谈不上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地位,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其个性也很鲜明。其一,在教育内容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常识性的话语体系,它具有严密的逻辑层次,具有明显的专业化特性,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哲学、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专业领域。其二,在教育的思维方式上突出表现为抽象思维。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通过对现实矛盾的剖析,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联系。这种本质和规律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经过分析研究和宣传教育,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也有学者认为,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理论性、系统性更强,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要求也更高。孙来斌:《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通常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宣传、教育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据实际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运用。从教育内容和范围上看,马克思主义涉及“历史科学”的各个领域,其内容是丰富的。马克思本人在构建基本理论的过程中,其视野是宽广的,涉及和研究的领域是多样的。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777页。如果按照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并且这三部分绝不是各自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一块整钢。随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又把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形成了多学科、宽领域、丰富多彩的教育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具有特殊性,它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性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基础理论。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来看,正是唯物史观的发现,引起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探索,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特殊运动规律。也正是马克思以社会实践为起点,揭示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荒谬,找到了人类理性背后的物质动因,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为共产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体系的基础,其基本理论和方法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始终。要理解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就是共产主义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显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从哲学的视角,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体内容,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哲学理论的教育实践活动。它不仅承担着人类文明精华的知识传承,更重要的是承担着改造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其他方面的教育一样,贯穿的是批判精神和思维方式的创新。但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又呈现出独特的特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传播的是人类的思想精华,它比马克思主义其他方面的教育层次更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既包含了马克思主义者对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规律性探索,力图从最高层次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同时也集合了自古希腊以来世界哲学的教育思想精华,充满着深邃的理论魅力。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体现的是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教育人,培养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基本目的,它不是单纯传播诸如经济学等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教会人们用辩证的方法进行思考,在对自由与必然的认识中进行反思、批判,最终树立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贯穿于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始终的实践活动。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支撑着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厦,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无产阶级的头脑,无产阶级才能从根本上掌握通晓各门科学知识的认识工具。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自从哲学出现以来,哲学和哲学教育就相伴相生,如影随形。哲学作为“智慧之学”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哲学必然要推广到社会成员中间,才能实现其作为“时代的精神精华”的社会责任。而哲学的理论秉性决定了其不容易被一般群众所掌握,需要哲学研究者和教育者开展哲学教育才能实现。可见,“开展哲学教育是哲学家的重要任务。哲学的主要社会功能就是哲学教育,搞哲学的人最重要的就是从事哲学教育。”孙正聿:《我看哲学和哲学教育的特性》,《北京日报》2012年11月5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精华,其首先具备的是哲学的理论本性。鉴于本文以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为研究主题,这里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教育进行细致深入的比较分析。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教育具有密切的联系。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哲学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教学和宣传中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着力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提供了存在的必要性。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哲学学科的存在,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指导作用,就无所谓开展哲学教育的问题。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是指导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系和人类发展的学说,只有传播给无产阶级,才能指导革命的行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得以存在的另一个前提。而无产阶级政党正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这一途径,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得以在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中得到传播,成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武器。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和无产阶级运动的全过程。马克思认为,在革命斗争中,哲学是头脑,无产阶级是心脏。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精神武器和无产阶级这一物质武器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胜利。那么如何使哲学和无产阶级结合起来?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对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来实现。

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以来,无产阶级政党一直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式。在无产阶级斗争中,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器,战胜了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和反对派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攻击和歪曲,培养了大批马克思主义者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而奋斗。在俄国,普列汉诺夫、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对俄国具体情况的分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翻译、阐释和创新,通过多种途径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了整整一代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十月革命以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国家政权,以国家力量为依托,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广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生活之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决定了哲学教育的双重任务。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和发展传统哲学的知识精华,又是其继任者如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创新。从知识传承方面来说,哲学教育的任务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知识体系得以传播,被更多的人所认知。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反思和批判的学说,它是一种实践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具有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思维方式的任务。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首先是知识教育和思维方式的教育,与其他具体科学知识的传递和思维方式的教育具有共通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纯粹的知识体系,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凸显的是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具有承载指导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伟大使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革命性。这样,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和其担负的培养无产阶级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任务。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一般的教育活动具有本质的区别,它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意识形态特色。由此可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任务主要在于,首先必须要了解、接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解决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实然问题;更进一步,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完成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升华,解决马克思主义“怎么做”的应然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具有紧密的联系,但二者也具有明显的区别。

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差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理论主题,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学说,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从内容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结合起来而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教学和宣传活动,它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应用。无产阶级政党依据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采取多样性的教育方法,来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同,并为理想的实现而奋斗。要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遴选和归纳,既要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哲学思想进行收集整理,使其条理化,适于宣传教育的需要,又要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研究,这种哲学研究既是对研究者的自我教育,同时又为开展哲学教育提供了文本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活动是用多样化的形式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传授到受教育者,使其接纳、内化,变成自身的知识和信仰。

其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研究也有差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的是遵循哲学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的活动,哲学教育研究遵循的是教育教学规律,即哲学理论如何被教育对象接受的活动。但也并不是说二者截然不同,相互割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研究在内容上有交叉,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前提的,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没有相关的教育活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以其研究和发展为主要内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如何选择,选择的科学化程度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内容是否具备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哲学教育的丰富性和说服力。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研究中,必然会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状况。

从对上述几对概念的辨析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研究,可以窥观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这也是本书选择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层面开展研究的初衷与目的。

从学科关系来看,本书开展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研究,既要涉及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内容,也要涉及苏联教育学的内容,由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受苏联政治变化的影响,还要涉及苏联政治学的情况。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实施情况看,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奠定意识形态教育的哲学基础,对全体社会成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教学和宣传活动。这样的哲学教育活动,一般是系统化、规范化的,诸如党校中的哲学培训和高校中的哲学教学;而根据社会需要开展的即时性教育活动,有些是零散的、不定期的,诸如报纸杂志的哲学宣传、教育者的哲学演讲、报告等。从狭义方面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对青年学生在接受国民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活动,主要是作为一门课程来展开的。青年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未来和接班人,开展好青年的哲学教育,即抓住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本书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研究,不局限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活动,还包括广义层面的哲学教育,但重点突出的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研究。

(二)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既是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继续,又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结合俄国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再发展。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经过整个苏联时期的探索、建构,最终形成了具有苏联特定色彩的哲学教育体系。苏联哲学教育曾经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典型形式,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起过重要的示范作用,但这一哲学教育体系仍然不能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它既不完全等同于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革命时代的哲学教育活动,也有别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苏联哲学教育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特定时期的产物。

1.研究的背景:苏联哲学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直接地看,是为了苏联共产党开展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的需要。在不同时期,哲学教育随着苏共对社会发展的判断和阶级斗争的形式变化,而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教育方向。所以,本研究是以苏联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大建设为总背景的。苏联哲学教育一开始就是在国家政权力量的保护之下,以开展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抵制宗教有神论和唯心主义开始,逐渐过渡到把哲学教育纳入到系统的党校教育和国民教育体系,成为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组成部分。所以,研究苏联哲学教育需要在苏联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乃至在整个苏联意识形态教育的广阔视域下展开。

2.对指导思想的研究。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苏联社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活动都是围绕党的思想基础来展开。在苏联大百科全书中,对苏联共产党的思想基础进行过明确地归纳,即“苏联共产党的思想基础是列宁斯大林关于新型政党的社会主义体系的学说,关于这个思想体系是在社会发展中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中的作用的学说,以及关于党是工人运动革命化因素和领导力量的学说,这个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同群众性工人运动结合起来,领导着无产阶级为消灭资本主义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而进行的阶级斗争。”转引自 [苏] 泽列诺夫《苏联贯彻党的思想基础》,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页。原文见《苏联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17卷,莫斯科,国家科学出版局。这一指导思想基础是苏联社会的一面旗帜,决定着苏联社会的发展方向。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必须要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来进行。由于苏联社会政治的变化,尽管对斯大林个人崇拜进行批判,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遵循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一直是苏联哲学教育毫不动摇的核心观念。

3.对研究领域的划定。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苏联有一个很长的形成过程,在探索之中不断完善,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本书对苏联哲学教育研究的范围较为广泛,主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为主干,还涉及了苏共反对宗教思想的无神论教育。鉴于俄罗斯宗教文化的巨大影响,苏联共产党从根本上清除宗教唯心主义,建立全新无产阶级文化的需要,无神论教育是哲学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在研究中,反对宗教有神论的无神论教育也纳入了本书的研究范围。

4.研究的时间跨度。本书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研究,在研究的时间点上,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到1991年苏联解体结束。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本书不仅仅局限于苏联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研究。1922年,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才正式建立,而本书的研究延伸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时期。十月革命以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并开始了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建设,在共产主义教育中,事实上已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实践,而苏联成立以后的哲学教育与这一时期是不可分割的。其二,苏联解体之前的一段时期里,苏联反对派正在淡化或取消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运动。1990年,戈尔巴乔夫宣布在高校中停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实际上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已经不复存在,但由于苏联仍然是社会主义国家,哲学教育还以其他不同的形式存在着。所以,本书的研究终止于1991年苏联解体。

5.研究的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苏联开展共产主义教育的基础组成部分。在教育对象上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级干部、党员、青年和一般的普通群众,几乎涉及苏联全体国民,教育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本书主要对苏联党校教育网和普通高校教育网开展哲学教育的研究。党校教育和高校教育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主阵地,立足于这两个阵地进行研究,能基本反映苏联哲学教育的全貌。

6.对教育方式的研究。苏联哲学教育的文本基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斯大林的经典文本为基本依据,以苏联哲学研究者和教育者根据苏联哲学教育的需要,对经典文本的阐释运用于教育的过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本身就是对研究者的教育活动,以哲学教育为要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其重要的方式。哲学教育的常规形式是通过对教育对象开展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灌输哲学理论,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达到教育对象对哲学的接纳和认可。所以,哲学教学活动是哲学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最常见的方式。哲学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斋里,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在社会生活中,苏联共产党通过报纸杂志的宣传、鼓动,教育工作者的演讲、做报告,群众的集会、讨论等形式,都能达到教育的效果。所以,这种通过宣传、鼓动、讲座、集会等开展的哲学教育活动,是哲学教育的一般方式。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为了行文的方便,在以下各部分的研究中,通常用“苏联哲学教育”指称“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或“苏联的哲学教育”,用“哲学教育”简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用“苏联哲学”简称“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文中如无特殊说明,二者之间的含义是相互通用的。进行具体的界定,把它描述为十月革命以后,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下,苏联共产党为了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基础,以党校和高校为主阵地,开展的哲学研究、教学和宣传鼓动的教育实践活动。本研究主要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层面为研究对象而展开,来通观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进以及得失、启示。从学科的相互关系来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研究中,会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研究,具有明显的多学科特征,它既是哲学理论研究,同时又是哲学教育研究。所以,本书的研究视角是,既是哲学研究和哲学教育研究的结合,也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

(三)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缘起

社会主义国家开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以苏联为开端的,随着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特色。历史地看,以往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为了阶级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阶级都或多或少的对国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没有哪一个国家像苏联这样,对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把哲学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位置。甚至使思想政治教育打上了社会主义的标签,貌似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俄国共产党掌握国家政权以后,为什么会开展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且在国家意志之下,教育的规模不断壮大、程度不断加深?只有厘清这样一个令人疑惑的问题,才能继续开展后文的研究。苏联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当然是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但在特定时期又有具体的原因。

其一,向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无产阶级政党承担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使命,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与以往各个阶级政党的本质差别。根据斗争的经验,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广大工人阶级必须具有很高的理论素养,保持高度的理论感,用科学理论来武装,才能自觉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曾总结过科学社会主义在德国之所以能深入人心的经验。他说:“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唯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绝不可能创立。如果德国工人没有理论感,那么这个科学社会主义就绝不可能是像现在这样深入他们的血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7页。而一切对理论漠视的政党及其领导的工人运动或者用错误理论指导的政党,都会不可避免地误入歧途或陷入迷惘,最终会丧失革命成功的机遇。列宁延续了恩格斯的教导,他说:“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

理论及理论斗争在革命运动中的重要地位,需要的是具备高度理论素质的革命阶级。而俄国经济文化的落后状况,造成的是无产阶级整体素质的底下,也决定了俄国工人阶级不具有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条件。那么如何才能用科学理论武装工人阶级,如何才能使俄国工人阶级具有与科学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理论修养。列宁认为,不能等待工人阶级经过长期“自发的”觉醒,因为俄国“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同上书,第317页。。要使工人阶级具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只有从外面“灌输”进去,即通过理论教育的途径来实现。列宁提出的“灌输”理论,就是通过注入、鼓动、宣传、教育等各种形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在“劳动解放社”等革命组织对俄国民众的“灌输”实践中,教育大量革命青年投身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革命胜利以后,布尔什维克党面对的是比革命时期更加艰巨的建设共产主义的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不仅需要具备高度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更需要思想上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没有高度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共产主义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在国内外敌人武装干涉的特殊年代,列宁已经提出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政治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纯洁党的队伍问题。1922年3月,召开的苏联共产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中,明确提出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问题。“在国内战争的狂风暴雨的年代里,没有可能对提高普通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文化水平给予足够的注意和提供人力。最近几年内所应当进行的正是这一头等重要的任务。”《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文件汇编》第2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76页。苏共还计划在党员工人中设立高级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设立中级和高级党校,向青年进行广泛系统的、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了方便教育的开展,设立政治教育总局统一对党员干部、军队、青年和非党群众开展政治教育工作。以党的决议,从组织上规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苏联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走向规范化。

其二,是俄国工人阶级继续开展思想斗争的需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革命前进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恩格斯和列宁都明确地说过,无产阶级政党的伟大斗争有三种形式,除了政治的和经济的斗争之外,还有同这两种斗争相并列的理论斗争。无产阶级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具备理论斗争的能力。列宁认为,革命后的俄国,仍然处于与世界资产阶级继续进行斗争的时期,要突出把理论教育作为斗争的重要手段,来提高苏维埃人民的思想政治觉悟。他说:“我们应当在这个时期内坚持革命建设,用军事的方法,尤其是用思想的方法、教育的方法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以便把工人阶级几十年来争取政治自由的斗争中形成的习惯、风气和信念,用作教育全体劳动者的手段。”《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这是列宁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来加强全体国民的阶级斗争意识的重要论述。

党的高级领导人布哈林也认为,工人阶级斗争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社会科学的指导。在社会科学中,有两门重要的科学,即历史学和社会学,它们不是考察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而是对所有社会现象的考察,研究的是社会生活的全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工人阶级自己的社会学,它是关于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一般科学,是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最锐利的武器。通过对党员干部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训练,使他们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社会发展趋势,来“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确保工人阶级的统治,从而改造整个世界”[俄] 尼·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布哈林还认为,通过发展科学理论,开展理论教育,能满足两个方面斗争的需要:其一是工人阶级阶级斗争的需要。革命以后,在苏俄之外还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还没有完全消失,工人阶级还要用科学理论武装自身,不断提高阶级觉悟,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其二是生产斗争的需要。革命胜利以后,工人阶级还面临着极其艰巨的组织生产和分配等方面的任务。要在国家未来的建设中制定什么样的经济计划,怎么样对其他阶级阶层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以及怎么样从工人中培养管理人员等,都需要社会科学。而上述两方面的斗争任务,都需要在具备马克思主义修养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政策来解决。因为“改造社会的实际任务,要有工人阶级的科学的政策,也就是说,要有以科学理论(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就是马克思所奠基的理论)为依据的政策,才能得到解决。”[俄] 尼·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

斯大林对思想斗争极为重视,他认为,只有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最终战胜资产阶级,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他说:“不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资产阶级理论做不调和的斗争,就不能彻底战胜阶级敌人。”《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7页。这也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苏联重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

其三,是为了消灭和对抗宗教世界观的需要。苏联几代领导者都认为,宗教是剥削阶级麻醉人民群众的精神工具,马克思主义和宗教神学是势不两立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开展与宗教的坚决斗争。列宁认为:“宗教是一生为他人干活而又深受穷困和孤独之苦的人民群众所普遍遭受的种种精神压迫之一。”《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页。所以,社会主义国家要与宗教相分离,“应当把剥削阶级与助长群众愚昧的宗教宣传的组织之间的联系彻底摧毁。”《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6页。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维埃首先就是发布宗教与国家、宗教与学校相分离的法令,在全苏范围内,关闭宗教场所、清除宗教设施、逮捕神职人员,试图从物质上、肉体上消灭宗教。但这种物质上的清除,不仅伤害了信教群众的思想感情,也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占领全部阵地的效果。宗教神学、唯心论仍然在广大群众和教徒的内心占有重要的位置,宗教还在通过不同的形式不断地反对和排挤马克思主义哲学,甚至被反动者利用,不断地向社会主义发起攻击。反宗教领域新问题的出现,促使列宁及其政党采取新的对策。列宁认为,消灭宗教的任务是艰巨的和长期的,物质和肉体上的消灭只是暂时性的,要清除宗教的不利影响,彻底消灭宗教,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无神论教育和反宗教宣传,来排除普通群众心底的宗教意识,“唤起最落后的群众自觉地对待宗教问题,自觉地批判宗教”《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9页。,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宗教问题。可见,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开展唯物主义、辩证法和无神论教育,既是使宗教彻底消灭的一个步骤,同时又是防止过于强制的方式伤害群众思想感情,缓和社会矛盾的有效措施。

在俄国,宗教历史悠久,东正教具有1000多年的历史,宗教被作为统治者教化国民的精神工具,广大群众经过长期的宗教熏陶,对宗教有深厚的情感,在革命时代,资产阶级还经常利用群众对宗教的这份情感来对抗苏维埃。列宁认为,在无产阶级与宗教作斗争的过程中,资产阶级总是想方设法来复活宗教。“俄国资产阶级为了反革命的目的,需要复活宗教,唤起对宗教的需求,制造宗教,向人民灌输宗教或用新的方法在人民中间巩固宗教。”《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9页。所以,宗教斗争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群众的斗争,无产阶级也有必要采取“灌输”办法,来消灭宗教。为了建设社会主义,需要解除人民大众思想上的宗教枷锁,帮助他们从宗教偏见中彻底解脱出来,“在宗教世界观的地盘上建立严格的共产主义科学体系,这一体系能对工农大众至今一直在宗教中寻找答案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8页。。1919年,俄共(布)八大的纲领中指出:“党力求完全摧毁剥削阶级和宗教宣传组织之间的联系,使劳动群众实际上从宗教偏见中解放出来并组织最广泛的科学教育和反宗教的宣传工作。”《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90页。在党的宣传教育工作中,明确提出政治教育总局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广大劳动群众中广泛地组织、领导和促进反宗教宣传”《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91页。

所以,在十月革命取得成功以后,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着首先要解除宗教对人民的愚昧和束缚。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决定了开展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正如列宁所估计的,“我们永远要宣传科学的世界观,我们必须跟某些‘基督教徒’的不彻底性进行斗争。”《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5页。

最后,是实现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需要。十月革命以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秉承理想化的社会主义信念,结合俄罗斯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落后现状,认识到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性。布尔什维克党理想化的社会建设是实现广大无产阶级在物质上的富足和精神上的富有,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列宁认为,俄国开展革命乃至取得革命胜利比较容易,而经济文化上的落后,使俄国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反而比较难。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更需要使广大群众文化水平得到提高。既要肃清旧的资产阶级文化,又要建立新的无产阶级文化。这是列宁开展文化革命的初衷,而进行文化革命的重要手段就是要通过对广大民众的文化政治教育,帮助劳动者掌握人类文化的成就,获得全面发展的个性。

苏联开展文化革命是其走向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步骤。列宁一度认为:“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4页。苏联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实质是,在社会精神生活根本变革基础上,最终确立不同于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文化革命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意识形态的文化革命;其二是提高社会大众知识和文化水平的革命。可见,苏联文化革命的目的是把全体人民群众全部纳入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在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来抗衡世界资本主义在政治和思想上的进攻,早日使苏联建成理想中的共产主义制度。对于苏联人民群众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开办学校和扫盲班,加强科学知识教育,提高群众的识字能力的方式,使他们摆脱文盲状态。而意识形态文化革命的完成,则是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群众,使广大群众从资产阶级意识转为共产主义的意识。在具体措施上,苏共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改变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知识分子思想观念,使他们转变为苏维埃建设服务;在对青年的培养上,主要通过各种方式,既要丰富青年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使广大青年成为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新人。

从上述苏联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因来看,苏联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俄国特殊环境下形成的。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既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历史传统,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具有普遍性,又是顺应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是苏联特定时期的产物,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苏联民族化、时代化的烙印。而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作为基础的、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正是在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框架下逐渐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