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中国古典舞创建历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初识舞蹈创作

问:在您走入舞蹈事业最初的那几年,舞蹈创作的情况是什么样的?您对舞蹈创作的认识是如何建立的?


李:从1950年开始,我在几个单位里都接触到了当时的舞蹈创作。一个是在舞蹈团的那一年,我接触了舞剧《和平鸽》的创作。这个舞剧完全是以芭蕾为基础,吸收了现代舞的一些元素,也吸收了一些民族、民间的舞蹈元素。另外,就是王萍创作的《大头娃娃舞》——以民间的鞭炮舞、大头娃娃舞等一些生活内容为素材创作出来的作品。此外,还有高地安的作品,他的创造性非常强,他编创了一个叫《稻草人》的舞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把民间的童话故事,创作成为一个作品。作品所用的舞蹈语言不拘一格,虽然运用的是现代舞的语汇,但依然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能够比较鲜明地反映生活,所以对他那些东西我都是挺肯定的,我觉得从一个搞戏剧的人的眼光出发,我能接受,而且觉得非常好,舞蹈创作就应该是这样的。

除了舞蹈团之外,在崔承喜的“舞研班”中的学习与观摩给了我很大的视觉冲击。因为崔承喜才华横溢,她能集创、演、编、训为一身。她在中央戏剧学院办“舞研班”只有一年的时间,就举办了两次公开的演出。她非常重视舞台实践,在我们学习期间,第一个学期结束的暑假就组织我们到上海去演出。当时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太多的节目,因此崔承喜就组织了半台晚会的训练介绍,比如介绍朝鲜舞的训练,介绍她整理的中国舞的训练。然后,另外半台就是她的创作。在她创作的作品当中,我们突击排出来的作品是《志愿军》。这个作品是表现人民军跟志愿军会师,庆祝胜利的集体舞。当然,在一年学习结束后的寒假,我们同样也有一次演出实践的机会。也就是因为这样的艺术实践,我充分地接触了舞蹈作品和舞台实践,知道了什么是舞蹈。

那段时间,我学习了崔承喜在充分继承民族传统之后整理的古典舞,如《短剑》《鼓舞》《扇舞》等,这和民间的舞蹈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另外,我也看到了她所编的一些民间色彩非常浓厚的、具有农家乐风格的舞蹈,以及用朝鲜舞来表现童心的这样一些节目。崔承喜的创作内容非常多样,她所创作的一些舞蹈小品、舞剧,例如《乘风破浪》《游击队的女儿》《春香传》等,都是用朝鲜舞的语汇来表现革命感情或新的生活。

崔承喜的创作内容、形式是非常多样的,她有整理、复兴、发展朝鲜舞方面的能力。比如她能够本着一种整理、复兴和发展的态度,把当时已经不存在了的宫廷舞蹈创作出来,形成像短剑舞、鼓舞、扇舞等那种与民间气氛完全不同的宫廷式的舞蹈。

在整理民俗的舞蹈方面,比如说她自己创作的《长鼓舞》和《假面舞》,是民间风格与特点非常浓厚、突出的作品。而她在创作新作品时,又能将新的人物与生活的形象结合在一起。

最令我感动的是《乘风破浪》和《游击队的女儿》这两个作品。《乘风破浪》表现了从韩国到朝鲜的路上,一个老人在过海时与风浪搏斗的精神。在这个作品中,她自己扮演老头,运用了“假面”这样一个非常巧妙的方式,使作品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形象感。在她的表演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几个层次:第一段表现风平浪静,第二段表现与风浪搏斗的情景,第三段就是看见光明。在这三段中,她除了充分运用自己身体的表现之外,还运用了其他手段。比如说在音乐的选择方面,她运用了朝鲜的唱剧作为伴奏,伴随着大风大浪的冲击声,展现出我们听起来非常嘶哑的,像呐喊一样的唱调。而等到风平浪静的时候,演唱的声音又是那么潇洒,民族的味道那么浓厚,充满了对未来的遐想!我觉得她的创作非常完整,而且我认为她的创作是内容第一而不是形式第一,她重视形式,但是她更看重形式与感情的一致性。她善于运用传统的情感表达方式,重视从民族的遗产当中去挖掘创作的源泉,并将其以恰当的方式契合她舞蹈作品中表现感情与激情的手段。她非常重视追求独创和多样的探索,同时,她又非常重视质量的提高,所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典舞基训课

她能够从现实的生活当中取材,表现新人物、新感情、新事件、新生活,而且完全是用民族、民间的文化艺术来表现。她在所开设的几门课当中,以自己的创作为实例,让我们看到了作品,看到了她的创作经验,也让我们了解了她的作品是怎么产生的。她非常重视舞蹈的表现形式,更视重感情的渲染,在每一个节目的出入场的处理,作品的主题与人物、感情的带入、带出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这个阶段,崔承喜通过介绍她原来创作的作品和新作,谈她创作的经验和体会,讲解创作的构思与意图。这个阶段的经历使我看到了多种多样的作品,同时参与到舞蹈作品的创作中,了解到了如何运用舞蹈素材来进行创作。一方面,我能够通过她的讲座式的创作课,了解到她的创作经验;另一方面,我从她的艺术实践中,也看到了一个舞蹈家的艺术造诣应该是什么样的。

崔承喜创作的课完全不是从理论出发的,不像有的人一讲起创作来,简直就是从理论到理论,好像创作多么神秘似的。这样等到你做练习的时候还是不知道怎么去做,完全莫名其妙,稀里糊涂,最后也还是没搞清楚究竟怎么提高创作能力。而她的创作课是经验的介绍,其中设了很多专题,根据这些专题实实在在地让我们摸到了创作的门道。

创作教学不在于给学生谈什么长篇大论,而在于能够通过题目的设定,营造创作的环境,通过教师自身的经验介绍,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懂得怎样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艺术效果。崔承喜与我所接触的其他人谈创作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她不像有些人那样,讲了半天别人也不知道从何做起、从何想起。通过她的讲座我感受到,当学生需要寻求一个解答问题的方法时,多从我自身的亲身感受出发,提炼出一些方法给他们以启示,这样的方法可能不够系统,也没有太深奥的理论,但是通过这种实实在在的交流,学生就能够理解你的经验到底从哪里来,同时也便于接受、掌握其中的知识。

在讲座中,她会介绍她的节目都是怎么产生的,她是怎么处理细节的,为什么要这么去处理,对观众来讲效果如何。她甚至会讲到她的服装设计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颜色为什么选这个;会谈到调度的安排,为什么这个戏里这么上场,出场时怎么把人物带上来,怎么把戏带上来。例如她讲她跳长鼓舞就是背着长鼓出场,身体似动非动地,一转身就出现了身前的长鼓,让观众产生一种悬念,她还讲到她下场的时候又经过怎么样的处理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等等。她的每一次讲解都非常实在。

同时,她讲授的内容都是有理论支撑的。所谓的理论,我觉得就是规律性的认识。每个人对规律性的认识都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去总结,而不是给你一个别人总结出来的概念让你去套,那样你不会明白该怎么实践。崔承喜的创作教学,就是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将认识进行了理论性的提高,我觉得她用了一个很好的方法,看似不怎么起眼,但非常实在。

我认为通过她的讲座,我建立起了古典的审美,知道了舞蹈艺术形象创作应该捕捉什么。虽然在“舞研班”学习的这段时间我所接触到的都是“起点”,但她给我的“起点”并不那么简单,给我的启迪是有用的。正好像现在我向你们介绍崔承喜一样,你们虽然没见过她,但是从我谈的内容中间接得到的东西,绝非仅仅是一两个动作的处理。因为她是舞蹈家,一个成功的舞蹈家,她有成功的经验。如果这些打动了你的话,她的启迪会是一个很强大的“力量”,远不仅仅是她直接给你的那点具体的东西。


问:能否谈谈崔承喜对您的影响?

↑香饵胡同里的古典舞教学

李:崔承喜的艺术道路体现出她作为一位民族舞蹈家的造诣,并深深影响着我:她学西方的舞蹈,却志在发展民族舞蹈,她乐于广泛地吸收借鉴为发展所需的各种舞蹈元素。所以她在舞蹈训练中,并不排斥外来的艺术形式——以芭蕾舞、现代舞做形体训练,她又能通过吸收外来形式,丰富本民族的舞蹈形式。比如她在朝鲜舞的基训当中,因为受西班牙舞的脚下节奏“打点”形式的启发,丰富了朝鲜舞脚下的动作,这些动作既来自外国,又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我很感谢那个时代有这样的机遇。这一年的学习,崔承喜给我打下的基础不是可有可无、似是而非的东西。应该说崔承喜,“舞研班”为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整理经验。在“舞研班”所学习的教材、舞蹈作品、创作知识、表演风格等,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那一代人,为我们一生的舞蹈教育研究之路打下了基础。直到现在,每次我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都会回想那一段时间学习的经历,想想崔承喜的研究思路,以之来确定我的判断。

↑香饵胡同里的古典舞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