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资源理论研究
政策首先是“重要资源的结构化承诺”,政策行动者改变或者需要超越“条块分割”的格局,形成联盟来推进政策,这就涉及资源配置的结构问题。关于资源的理论主要有社会福利学中的权力资源理论、社会运动领域的资源动员理论、组织管理领域的资源依赖理论、市场营销学中的资源优势理论、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源理论、社会学制度主义中有关资源的观点、乔纳蒂关于资源对制度结构的影响以及吉登斯关于资源的观点等。
一 资源对行动者的意义
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往往是其他学术概念(如权力、交换等)的基础,但研究者却多将其视为生产要素,仅强调对行动者而言资源所具有的工具重要性,并多将其视为是可流动的。资源有时以其他概念的形式出现,如资本、权威、能力等。但仍然存在以资源为核心概念命名的理论,如权力资源理论(Power Re-sources Theory)、资源动员理论(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资源优势理论(Resource Advantage Theory)以及社会资源理论(Social Resource Theory)等。
(一)权力资源理论
源于北欧的权力资源理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比较盛行。这种理论认为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阶级在政治民主体制内斗争的产物,与拥有经济资源的资本家相比,工人阶级凭借一人一票形成民主体制内的政治多数,可以与资产阶级相抗衡,其中资源主要指的是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具体来说,资本家控制经济资源,而社会民主党、工党等工人阶级组织拥有一人一票的政治资源。
(二)资源动员理论
社会运动理论中的资源动员理论一般将资源分为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两种形式,包括资金、组织设置、劳动力、通信工具、合法性、忠诚度、权威、道德承诺、团结等。该理论认为社会失序所导致的怨恨或被剥夺感不能自动地或轻易地转化为社会运动,只有在这些怀有怨恨或被剥夺感的群体能组织、动员资源的情况下社会运动才会发生,强调社会运动的核心组织在资源积累、维持、结构化、使用及配置方面的关键作用。
(三)资源依赖理论
组织管理领域的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存在于由其他组织组成的环境之中,组织生存的关键是获取和维持资源的能力,它们由于需要资源而对其他组织具有依赖性,而且环境中资源的供给或多或少都有稀缺性,这样对资源的需求就构成了组织对外部的依赖;但是该理论强调,环境中的限制因素并不是预先确定的,组织的社会环境本身就是社会参与者行动的结果,限制因素是可以被清除的,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影响这些参与者,并作为设定自己环境的手段。
(四)资源优势理论
市场营销学中的资源优势理论中的资源概念指的是对公司而言有用的有形和无形的实体,使公司可以有效率或有成效地生产细分市场(marketing segments)所需的市场供给物。资源不仅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还可以被类型化为金融的(如现金资源、金融市场的可及性)、物质的(如厂房、设备)、法律的(如商标、许可证)、人力的(如雇员的知识和技术)、组织的(如能力、控制、政策、文化)、信息的(如从消费者和竞争性信息机构处获得的知识)和关系的(如跟供方和消费者的关系)资源。资源优势理论认为同一行业内部不同公司的资源禀赋很多是异质的、非流动性的,而在细分市场中公司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决定了其在市场中的地位。该理论被认为结合了对公司行为而言属于外部环境的异质需求理论,以及决定公司行为能力的资源基础理论。
(五)社会资源理论
社会资源理论认为资源是社会中一致确定的有价值的物品,林南将资源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由个体占有,个体能够自由地使用和处理它们而不会过多地考虑补偿。社会资源是个体通过直接和间接的社会网络联系可以接触到的资源,对这些资源的接触和使用是暂时的、借来的。例如,一个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的职业地位或权威地位可以成为个体自我的社会资源。后来,林南将社会资源理论纳入对社会资本理论的讨论中。
社会资本理论可以追溯到布迪厄(P. Bourdieu)和科尔曼(J. S. Coleman)对社会资本的讨论。布迪厄将资本分为四类: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其中,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资源与某种程度上制度化的、由相互熟悉或承认而结成的对关系网络的占有有关。科尔曼认为,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不同,社会资本本质上存在于行动者之间或行动者之中的关系结构,会促进结构中行动者的某种行动,并区分了三种形式的社会资本:义务与期望(obligations and expectations)、信息渠道(information channels)和社会规范(social norms)。总的来说,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或社会网络的嵌入性(embeddedness)的产物,强调社会性(sociality)赋予行动者的能力,行动者可以据此来影响稀缺资源的获得和分配。
上述理论均突出了资源的属性特征,资源在某种意义上是权力、能力的根源,资源会影响行动者/组织的权力行使以及行动能力,但同时,资源的分布状态也意味着一种客观存在的结构关系,比如资源依赖理论、资源优势理论甚至资源动员理论都强调了资源的不易流动特征,尽管这一客观结构关系并非恒定不变。
二 制度与资源之间的关系
关于制度与资源之间关系的论述,主要有社会学制度主义关于资源的观点以及乔纳蒂关于资源对制度结构的影响的观点。社会学制度主义认为组织多样性的根源之一在于资源环境不同。乔纳蒂在关于中国“自我撤离型”体制改革的论述中,突出了网络内资源的吸引或攫取、网络(制度结构关系)收缩与网络外的资源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国改革之所以能避免“自我耗竭式演进”的路径,其原因在于中国制度结构的分权特征,使得政府可以通过网络的自我收缩/自我撤退(制度收缩)来刺激经济增长(网络外资源)。乔纳蒂关于制度外的资源对制度维持作用的论述凸显了资源对制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