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题转移”的逻辑错误到“转移话题”的谈话技巧
在逻辑推理中,有一条著名的定律——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命题。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而不能任意变换。
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主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而只有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才可能是正确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人们也才能据此进行思想交流。如果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淆论题或偷换论题,那就必然会使思维含混不清、不合逻辑,既不能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因此,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乃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所以,逻辑推理中,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混淆或偷换论题是在论证中常见的一种逻辑错误。这种错误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判断或命题)这样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替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比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述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所占的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却很好。否则就会这样: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
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这就是一种混淆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
小红反对同性恋婚姻,因为她认为如果允许同性恋结婚,那么就会有人想要和桌子、椅子结婚。
很明显,此处,小红犯的也是话题转移的错误。
然而,从这一逻辑错误中,我们也能得到一点启发:转移话题也可以成为谈话技巧。
在交际场合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比较严肃的话题,交际的双方难以在这些事情上达成一致的意见,从而阻碍交谈的正常进行。那么在这个时候,就要刻意地去回避一下,将谈话转移到其他的话题上去,用一些轻松愉快的谈话内容来改变一下紧张呆滞的局面,转移双方的注意力。这样就能将意见分歧较大的话题有意识地淡化,打破尴尬的局面,让原来僵持的场面重新变得宽松愉悦起来,使双方心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的范围之内。
有对年轻男女在一起工作,男方对女方产生了爱慕之情,男方急于表白心意,女方虽心领神会,却不愿将友情向爱情发展,认为还是不要说破,保持那种纯真的友谊比较好。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的情况。
男青年:我想问问你,你是不是喜欢……
女青年:我喜欢你给我借的那本公关书,我都看了两遍了。
男青年:你看不出来我喜欢……
女青年:我知道你也喜欢公共关系学,以后咱们一起交换学习心得吧!
男青年:你有没有……
女青年:有哇!互相切磋,向你学习,我早就有这个想法了。
男青年:……
这位女青年3次将男青年的话打断,终于使得男青年明白了她的想法,不再问了。这比让他直率问出来,女青年当面予以拒绝要好很多。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社交场合中做到一帆风顺、从容不迫,但是现实和理想有着很大的距离。在具体的交际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措手不及的突发状况,这时候往往会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感到异常尴尬,下不了台。在突发的状况下,如果僵持在那里,只顾及自己的不自在的话,别人也会和我们一样感到压抑,最终也会让气氛变得十分凝重,让原本可以顺利办成的事情僵持在那里,变为不可能。一个会说话的人能够巧妙地运用一句玩笑抹去意外发生的尴尬,改变人们的处境和心情,营造出一份特有的气氛,让社交场合重新回到欢快和愉悦当中。
面对突发性的事件,没有任何人能够事先作好准备。而交际场合中尴尬窘迫的现象又是时常发生且表现不一的,因此,我们在处理这些尴尬的事件时,一定不能拘泥于某个固定的模式,而要善于分析和思考,从而作出具体的恰当的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化窘迫为谈笑,化尴尬为正常。
总之,话题转移虽然是一个逻辑错误,我们在逻辑推理中也应该尽量避免,但是也可以成为我们谈话时的一大语言技巧,帮助我们巧妙应对交谈中的一些尴尬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