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留学:我们的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细微之处见关怀——记我在英国的学习体会

◎ 文/苏春

2009年,我到英国兰卡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ancaster)进修,学习英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课程。在学习期间,我深深体会到英国大学在教学方式、学校制度等方面与国内的不同。我觉得英国大学更侧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处处为学生着想,他们在一些细节之处的用心让我深受触动。下面就选几个我感受最深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静一动的教学模式

在兰卡斯特大学学习期间,我们专业课程“一静一动”的教学模式让我感触颇深。通常,专业课的面授时间为两个小时:前一小时是“静”,主要是教师讲授新知识;后一小时是“动”,是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

刚开始我以为自己很适应“静”的讲课方式,可上了几次课后才发现,长时间听老师用英文讲解专业知识太痛苦了。上课时,为了防止走神,我不时提醒自己要全神贯注地听讲,但不知不觉间就又开始走神了,直到听到老师和同学们因某事哈哈大笑时才回过神来。这样听课的效果可想而知:对老师讲的东西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初到英国的我还没适应英式教学和英式口音,同时自己的专业背景知识不够扎实,而课外又未按照老师的要求阅读相关参考文献,没有做好充分的听课准备,所以上课肯定就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了。找到问题所在之后,在课下,我一边抓紧时间练习听力,一边按照老师的要求阅读参考文献,并找来和专业知识相关的书籍,慢慢“啃”起来。等我逐渐适应了这里的上课模式,一个学期(只有十周)都快结束了。

痛苦的“静”模式过后,是我比较喜欢的“动”模式。老师在这个小时里安排了大量的课堂活动,有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和专题演示。说也奇怪,之前昏昏欲睡的大脑到了这一小时立刻清醒了许多,我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时间仿佛过得很快。通常,老师先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各组就某个话题在组内讨论,然后把小组讨论结论写在A4纸上,再把纸贴在墙上(教室有一两面墙是软装修,可用大头针把纸钉在墙上)。之后各小组互相阅览各自的讨论结果,最后各组向全班介绍小组讨论结果或发表观感等。老师把大家的意见写在透明胶片上,用投影仪展示出来,然后与自己的学术研究进行对比。有时老师觉得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就会和大家讨论下去,师生一起享受思想碰撞带来的惊喜和快乐。

我很喜欢这种一张一弛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消化所学知识。

提前打印的电子课件

和国内大学一样,兰卡斯特大学的老师授课时也使用多媒体设备,以电子课件PPT来展示授课内容。但不同的是,兰卡斯特大学的老师会先把自己的电子课件打印出来,课前发给学生。这些电子课件结构清晰、思路完整、语言简练,罗列了讲课要点和一些重要的图表,课件中最详细的是参考文献,分别标有必读、选读的不同记号。课后,老师还会把学过的电子课件及时地上传到课程网站,我们可在有效期内下载。

纸质的电子课件对我的帮助很大,上课时,我既可以看屏幕上展示的内容,也可以看纸上的内容,无需再花时间去记录授课要点,能及时跟上老师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纸质课件上留有很多空白,老师会提醒我们把讨论内容写在这些空白处,在着重强调的概念或者参考文献上直接标上记号。期末的时候,我发现这些写满了记录的纸质电子课件对我复习课程和整理思路很有帮助。

把纸质电子课件发给学生,这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其实是一种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策略,也充分体现了兰卡斯特大学教师处处为学生着想的教学理念。

一对一的导师预约制度

导师预约制度是为保证学生课后有机会与导师一对一地讨论学术问题而设置的。我初来乍到,还不知道导师预约是怎么一回事。第一周上完课后,我拦住正要离开教室的艾伦教授,问他什么时候有空,我想向他请教问题。他告诉我需要先跟他预约。当晚,我便给他发了一封预约见面的电邮。

第二天,在教室外的走廊里见到行色匆匆的艾伦,我满脸期待地迎上去问他是否收到我的预约邮件。他朝我点点头,刚想离开,又转身对我说,导师预约要填预约表,不能发邮件。我一头雾水地看着他,他看我一脸迷茫,就让我去他办公室门口,去看看怎么预约。我来到艾伦办公室门前,看到门上贴了一张表格,上面写着预约时间(office hour)是每周二下午2点到5点。表格分为时段和姓名两栏,每个时段15分钟,选哪个时段就把自己的名字填上去。哦,原来这就是导师预约表。我看到表格还有些空档,就马上填上了自己的名字。这时我才明白,原来之前早就耳闻的office hour是指师生一对一的面谈时间,在这之前我还以为老师的office hour是指办公时间。

预约见面前一天,我异常兴奋,似乎一周的努力就为了那一刻钟。我读完了老师在课上推荐的书目和文章,理清了思路,列出了问题,思考如何在老师面前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当天,我提前十分钟到艾伦教授办公室门口等候,发现门上已经贴出了下周的预约表,而且已有人“先下手”抢时段了。我的预约时间到了,一个同学从老师办公室推门出来,我赶紧进去。我磕磕巴巴地谈了自己的论文思路,觉得没能表达清楚想要说的。但老师以他惊人的理解力和渊博的学识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论文思路的问题所在,给我提出了合理建议,并向我推荐了参考文献。我感觉自己还没说完问题,15分钟就匆匆过去了,但看着早在门外等候的下一个预约者,我也不好意思多耽搁。老师在笔记本上做好和我谈话的记录,告诉我下一次再谈。

我有点失望地出了门,看到那张新预约表,赶紧挑一个时段写上了自己的名字。突然,我看到有两个时段写着同一个名字!原来还可以这样“抢滩”啊!我有样学样,也多填了一个时段。学期初,预约两个时间段还是比较容易的。有一次,我和一位印度籍同学聊天,他无意提到他曾和老师讨论问题讨论了一小时。我问他怎么会有这样好的待遇,太令人羡慕了。他说因为恰好那天下午几个时段都无人预约,而老师对他的选题也很感兴趣,所以两人就一直谈了下去。到了临近期末时,大家都要写论文,都想找老师咨询,那时就连一个时段都很难预约了。不过,老师会根据学生需要,增加一定的办公时间。

在英国学习期间,我深刻地体会到一对一的导师预约制度对研究生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指导是多么重要和必要。那时我每次都特别重视和珍惜与导师见面的机会,每周都会预约一个时段。如果在讨论中能够得到导师的一点点认可和肯定,我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也更愿意努力钻研自己研究的课题。

随时被催还的图书

最后,我再说说图书馆的借书制度。兰卡斯特大学图书馆的图书一般每本会有两三册复本,借阅期限为30天。第一次借书,我认真地看了还书日期,发现果然是一个月。书借到手后,我正想慢慢看,没想到三天后就收到了图书馆通过邮局给我寄来的信件,信上要求我必须在一周之内归还图书,我的校内邮箱也收到同样的电子邮件。我大惑不解,这离一个月的期限还早呢!我马上到图书馆去问个究竟。

原来,这种催还图书方式叫“召回”(recall)。在我借书后,在无人想借阅该书的前提下,该书借阅期限为一个月,如果书到期,我还可以续借。但若有人通过网络预定该书,那么这本书在我手里的期限就变成一周。如果我不在催还日期前归还图书,就会被罚款。第一次催还,图书馆会采用各种方式,比如电话、短信、电子邮件、普通信件等联系借书者,以确保借书者能收到催还图书的信息。我刚到英国,没有固定电话和手机,图书馆就采用电子邮件和平信的方式来通知我。我问如果我一周内看不完所借阅的图书怎么办。管理员说:“这不难,你还书后,可预定该书,那样其他借书者也只能保留一周。最多一周之后,你又可借到该书了。”后来,我都是用这种方法借到自己想看的书的。

同学们做作业或写论文时要查看资料,因而都需要到图书馆借书,但图书馆的书又不足够多,所以经常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好不容易借到书后,大家每天还要查看校园邮箱,看是否被催还,挺牵肠挂肚的。

其实“催还”或“召回”图书是很科学的,这样既保证了有限的图书最大化流通,也让借书者有紧迫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图书利用好,还避免了某些读者借书不看而想看书的人却无书可借的情况。催还图书制度保证了每个读者都享有公平借书的机会。

虽然已经回国好几年,但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进修的那段日子仍历历在目。在进修的日子里,面对陌生的环境,我努力去适应,以全新的角度学习新知识,以开放的姿态体验英国文化。以上这些英国教育方面的体验记录着我在学习期间的紧张、好奇、惶恐、思考,它们将成为我生活和成长中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