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语文的个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雨巷》教后反思

《雨巷》这篇的设计是来自我对于诗歌这种特殊文学题材的基本认识。诗歌是一个传达信息,交流情感的一门艺术。那么在交流情感的过程当中,诗歌需要意象,也就是说创造意象来表达情感。所以说,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在理解意象的基础上,让学生来充分把握诗歌的情感。这是我执教《雨巷》完成的第一个步骤。

第二,诗歌是凝练的语言艺术,那么揣摩语言、琢磨语言的组织形式是我执教这堂课的第二个着力点。在理解意象的过程中,我把握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不用直观的图像,给学生一种快感化的一种感觉。我用文字让学生感受文字,用文字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我出示了描述江南雨的文字,让学生在体味文字的基础上,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包括“油纸伞”,包括“丁香姑娘”,我都是用文字提供支撑,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来领会意象。那么在领会意象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把握诗歌所流露的情感,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情感去诵读这首诗歌。

在完成这一步之后,那么下一步是让学生揣摩语言,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呈现情感的,或者是来表现表达这种情感的。在揣摩语言形式这个方面,我主要是从词语、句式、韵律等几个方面进行。词语上,比如说,用了很多富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像“哀怨”、“彷徨”、“惆怅”等。句式上用了很多复沓的句式,比如说“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比如说“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这些复沓句式和单一的句型表达,它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能删掉其中一个吗?让学生品味对比,体会复沓句式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效果和作用。再就是叠词的使用,让学生体会“悠长悠长的雨巷”,删掉其中一个“悠长”和保留一个“悠长”效果的差别。另外还有“走近,走近”,删其一对比效果差别。这样,通过语言的揣摩和对比,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组织形式的不同是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不是随机的。

这堂课我觉得要实现这两步,要领悟意象和语言表达形式,唯一途径就是读,就让学生去读,他才能把握内涵的意象。只有让学生去读,他才能揣摩语言,才能领悟语言组织形式的妙处,所以我把诵读作为这堂课教学的一个主要的途径。

如果说这堂课还有一点遗憾的话,就是说没能够让学生读过诗歌后,有一个反思的过程,提出自己存在的困惑,这个民主化的对话交流由于时间的局限没有实现。如果让学生再回味一下,反思一下,提出疑难和老师再交流碰撞一下的话,我觉得可能还会挖掘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我只是完成了我教学的一个基本意图,关于学生对这个诗歌有什么情况反映,由于时间关系的局限,我没能够收集加以处理,这是这堂课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