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家庭按摩养生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经穴按摩基本原则

“治病必求其本”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也是推拿治病的根本原则。求本,是指治病要了解疾病的本质,了解疾病的主要矛盾。

专家提示

对于穴位按摩,不仅是手法问题,还有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找对地方,要学会使用身体的标尺丈量健康。

在定位穴位后,千万不要忘了“揣穴”。所谓揣穴,就是利用手指,在穴位上下左右进行按压,以探找患者反应最敏感、最酸痛的点,只有那个点才是真正的穴位。

按摩取穴的基本方法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治疗效果的好坏与选穴是否准确有直接关系。因此,准确地选取腧穴,也就是腧穴的定位,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腧穴定位法又称取穴法,是指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常见的有体表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和简便取穴法四种。

● 体表标志定位法

体表标志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固定标志指各部位由骨节、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及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是在自然姿势下可见的标志,可以借助这些标志确定腧穴的位置。如鼻尖取素髎;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2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第七颈椎棘下取大椎等。

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和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隆起、凹陷、皱纹等,是在活动姿势下才会出现的标志,据此亦可确定腧穴的位置。如张口取耳门、听宫、听会;闭口取下关;握拳,在掌后横纹头取后溪;屈肘取曲池等。

常见头部穴位标志

● 骨度分寸定位法

古称“骨度法”,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如腕横纹至肘横纹为12寸,也就是把这段长度分成12等份,取穴就以它作为折算的标准。常用的骨度分寸如下。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常用12骨度,用直度度量法。眉心至前发际,常用3骨度,用直度度量法。后发际至大椎上,常用3骨度,用直度度量法。两乳突(完骨)之间,常用9骨度,用横度度量法。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可按一定的骨度分寸在其自身测量。两前额发角(头维)之间,常用9骨度,用横度度量法。

常用骨度分寸示意图

常用骨度分寸表

骨度分寸示意图

●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常用的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有以下三种。

1.拇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比量取穴。

拇指同身寸

2.中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直寸和背部横寸的比量取穴。

中指同身寸

3.横指同身寸

又名“一夫法”,是将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四横指为一夫,并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所量取的四指横度为“3寸”。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比量取穴。

横指同身寸

专家提示

每个穴位都有一定的位置,寻找穴位位置的方法称为取穴方法。推拿与按摩疗效的好坏与取穴准确与否密切相关。

下面是一组轻松取穴的歌谣,帮助准确取穴:两乳头中间取膻中;握拳在掌后横纹头取后溪穴;食指交叉定位列缺穴;肘尖止处定章门。这些都是根据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出现的肌肉凹陷和皮肤皱折来定穴的。定性标志取穴法是指在不受人体活动影响的固定的标志上取穴的方法。比如,与两肩头相平的脊柱是第7颈椎(大椎穴),与两肩胛骨下角相平的脊椎是第7胸椎(至阳穴),与两髂脊高点相平的脊椎是第四腰椎(腰阳关穴)。

● 简便取穴法

它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为列缺穴;此外还有垂肩屈肘取章门,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等。

取穴方法大致有以上四种,在按摩实践中,通常以上四种取穴方法相配合,根据具体情况、部位适当选择。

按摩的常用穴位

● 风池穴

主治 感冒、头痛、头晕、中风。

部位 属足胆经经脉上的穴道,位于人体的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大概与耳垂齐平。

功效

(1)按摩此穴位,具有醒脑明目、快速止痛、调理保健的功效。

(2)长期按摩此穴位,对感冒、头痛、头晕、中风、热病、颈项强痛、眼病、鼻炎、耳鸣、耳聋、咽喉疾患、腰痛等病症,具有很好的调理保健功效。

(3)每天坚持按摩此穴位,对高血压、脑震荡、面肌痉挛和荨麻疹也具有治疗效果。

【自我取穴按摩法】

(1)正坐,举臂抬肘,手肘大约与肩同高。

(2)屈肘向头,双手放在耳后,手掌心朝内,手指尖向上,四指轻轻扶住头(耳上)的两侧。

(3)用大拇指的指腹从下往上按揉穴位,有酸、胀、痛的感觉,重按时鼻腔还会有酸胀感。

(4)左右两穴位,每天早晚各按揉一次,每次按揉1~3分钟。

● 鱼际穴

主治 失音、头痛、眩晕、胃出血、脑充血。

部位 属手肺经经脉上的穴道,手掌心朝上,在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的交际处。

功效

(1)古籍中有“鱼际主治谌歌失音”的记载,按摩此穴,在调理声带疾患、长茧、失音上,具有很好的功效。

(2)长期按压此穴位,对头痛、眩晕、神经性心悸亢进症、胃出血、咽喉炎、咳嗽、汗不出、腹痛、风寒、脑充血、脑贫血等病症,具有很好的调理保健功效。

(3)现代中医临床常利用此穴治疗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咽炎、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病症。

(4)经常按摩鱼际穴还可以缓解口干舌燥的症状。

(5)配合孔最穴、尺泽穴,治疗咳嗽、咳血;配合少商穴,治疗咽喉肿痛;配合合谷穴,主治肺热所致的咳嗽、咽喉肿痛、失音;配合孔最穴、天突穴等,主治哮喘。

【自我取穴按摩法】

(1)用一只手的手掌轻握着另一只手的手背。

(2)大拇指弯曲,用指甲尖垂直方向轻轻掐按第一掌骨侧中点处,会有痛感及强烈的酸胀。

(3)分别掐揉左右两手的同一穴位,每次1~3分钟。

● 足三里穴

主治 神经痛、胃病、脚气、水肿、膝关节痛。

部位 属足阳明胃经经脉上的穴道,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功效

(1)此穴位有养生保健的功效,能够增强体力、消除疲劳、强壮神经、预防衰老,经常按摩能够祛病延年,所以也称长寿穴。

(2)经常按摩此穴位能够理脾胃、调气血、补虚弱,防治肠胃疾病。

(3)长期按摩此穴位对于胸中瘀血、乳瘫、心腹胀满、脚气、眼疾等病症,也具有很好的调理保健功能。

(4)按摩此穴位还能增强下肢体力,防治四肢肿胀、倦怠、股膝酸痛、软弱无力等症,对胫腓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风湿痹痛、末梢神经炎等都有疗效。

【自我取穴按摩法】

(1)正坐,屈膝90度。

(2)除大拇指外,其余四指并拢,放在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

(3)用中指的指腹垂直用力按压,有酸痛、胀、麻的感觉,并因人的不同感觉向上或向下扩散。

(4)左右两穴位,每天早晚各按揉一次,每次按揉1~3分钟。

● 迎香穴

主治 鼻炎、鼻出血、颜面神经麻痹。

部位 属于大肠经脉上的穴道,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功效

(1)经常按压此穴位,能够治疗各种鼻症,如鼻腔闭塞、嗅觉减退、鼻疮、鼻内有息肉、鼻炎、鼻塞、鼻出血等。

(2)在中医临床中,还利用此穴位治疗面部神经麻痹或痉挛、面部痒肿、面部组织炎、喘息、唇肿痛等病症。

(3)配印堂穴、合谷穴,主治急慢性鼻炎;配四白穴、地仓穴能够治疗面部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配阳陵泉穴能够治疗肠道蛔虫病。

【自我取穴按摩法】

(1)正坐或仰卧,双手轻握拳,食指伸直。

(2)用食指的指腹垂直按压穴位,有酸麻感。

(3)也可单手拇指与食指弯曲,直接垂直按压穴位。

(4)左右两穴位,每天早晚各按压一次,每次按压1~3分钟。

● 内庭穴

主治 四肢冰冷、口歪、牙痛、咽喉肿痛。

部位 属足胃经经脉上的穴道,在足的次趾与中趾之间、脚叉缝尽处的陷凹中。

功效

(1)如果时常四肢冰冷,喜欢独处静卧,不喜欢听闻人声,那么按摩此穴位会有一定的疗效。

(2)对牙齿痛、风疹块、急性肠胃炎以及各种急慢性胃炎,具有特殊的疗效。

(3)长期按压此穴位,对流鼻血、口歪、咽喉肿痛、胃痛吐酸、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等病症,具有很好的调理保健功能。

(4)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常利用此穴位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齿龈炎、扁桃体炎、跖趾关节痛等病症。

(5)配合谷穴,能够治疗牙龈肿痛;配太冲穴、曲池穴、大椎穴,能够治疗各种热病。

【自我取穴按摩法】

(1)正坐屈膝,把脚抬起,放在另一条腿上。

(2)把对侧手的四指放在脚掌底部,托着脚,手的大拇指放在脚背上。

(3)弯曲大拇指,用指尖下压按揉穴位,有胀痛的感觉。

(4)先左后右,早晚各按揉一次,每次按揉1~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