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吴僧赞宁,国初为僧录。颇读儒书,博览强记,亦自能撰述,而辞辩纵横,人莫能屈。时有安鸿渐者,文词隽敏,尤好嘲咏。尝街行遇赞宁与数僧相随,鸿渐指而嘲曰:“郑都官不爱之徒,时时作队。”赞宁应声答曰:“秦始皇未坑之辈,往往成群。”时皆善其捷对。鸿渐所道,乃郑谷诗云“爱僧不爱紫衣僧”也。
【评析】
赞宁《大宋僧史略》载,僧人薛怀义、法朗等曾向武则天进《大方等大云经》,附会武则天是弥勒佛下世,替唐王朝来做阎浮提主。武则天将该经和新疏颁行天下,次年,即690年正式称“周”,成了“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为酬僧人们的“功德”,武则天敕封薛怀义等九人为县公,并“赐紫袈裟”。后则效之,遂有紫衣僧。
僧者,断绝尘缘,六根清净。但历代僧人常有趋炎附势,傍靠朝廷者,而帝王也假借僧佛维护或达到其政治目的,二者相互利用,沆瀣一气。紫衣加身之僧,正义之士自多鄙夷。郑谷《寄献狄右丞》之狄右丞即不爱紫衣僧。狄右丞,唐诗人狄归昌。宋孙光宪《北梦琐言》云:“唐狄归昌右丞爱与僧游,每诵前辈诗云:‘因过竹院逢僧话,略得浮生半日闲。’其有服紫袈裟者乃疏之。”
《北梦琐言》还说:“郑谷郎中亦爱僧。”宋人方回《瀛奎律髓》说郑谷作诗多用“僧”字。郑谷《自贻》诗中自称:“琴有涧风声转澹,诗无僧字格还卑。”但郑谷称赞狄右丞“爱僧不爱紫衣僧”,也是自我写照。
赞宁是紫衣僧,安鸿渐是儒生。安鸿渐援郑谷诗当街羞辱赞宁,当然也是不爱紫衣僧了。
欧阳修《归田录》卷一有一段关于赞宁的有趣记载:“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与不拜,僧录赞宁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赞宁者,颇知书,有口辩,其语虽类俳优,然适会上意,故微笑而颔之,遂以为定制。至今行幸焚香,皆不拜也。”佛本当拜,太祖既问,自是不愿跪拜。赞宁回答不拜,且称太祖为现在佛,可不拜过去佛,其谀颂之态毕现矣。欧阳公崇儒学,不爱释道,虽然赞宁“颇读儒书,博览强记,亦自能撰述,而辞辩纵横”,但其“语类俳优”,“适会上意”,且身加紫衣,欧阳公依然不爱,可见欧阳公于才学之上更重人品。
赞宁面对安鸿渐的嘲讽毫不示弱,反唇相讥,且字字工整,可谓绝对。“郑都官不爱之徒,时时作队。”“秦始皇未坑之辈,往往成群。”这两句联对起来,实在耐人寻味:顺者昌,逆者亡,乃专制帝王本性;一个巴结朝廷,虽人厌恶,却仍时时结队,是得志也;一个惨遭坑杀,但还往往成群,可见精神不会被暴政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