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的哲学反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社会发展与中国精神

李峰 王淋 李杰


社会发展与中国精神,是我们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永恒的主题。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之久思想文化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它属于意识形态和思想领域的上层建筑,是道德伦理和哲学体系的学问,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高度体现,有着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内涵,可谓博大精深,源源流长。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以礼仪之邦、孔孟之乡和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尽管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绝,从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引领和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中国精神是维系和支持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强大支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法宝,是中国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食粮和思想武器,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

中国精神的内容丰富,涵盖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品格,体现着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彰显着巨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国社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文明进步、奋发进取、攻坚克难、自强不息的一面旗帜。历史的实践证明,中国精神具有五种力,即号召力、凝聚力、感召力、推动力和威慑力。这五种力就是中国精神的具体写照,是中国人民与时俱进的前进号角和变革创新的法宝,是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源泉。

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走进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不难看出中国精神的巨大作用。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来,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宁静被打破,天朝之梦被破灭,中国人民失去了尊严,没有人格,没有地位,承受着世界上少见的经济上的贫国和政治上的不自由程度。这致使中国社会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此时,一批批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把中国精神作为自己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真正富强的实际行动,把意识形态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力,他们在错综复杂的事态中,在险象环生的矛盾里,推动着中国国情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不论是农民阶级的洪秀全还是地主阶级的洋务派,不论是新生资产阶级的改良派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却都以轰轰烈烈开始,以英勇悲壮而告终。虽说他们的努力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形态,但其伟大的民族气节和中国精神气壮山河。

20世纪,国内外风云瞬息万变,力量和智慧的全球角逐使得国际舞台犹如一个快速旋转的万花筒,时而风起云涌,时而扑朔迷离,正义与邪恶的对垒、光明与黑暗的较量接踵而来。1840年开始的中国近代历史是一幅波澜壮阔、纷繁复杂的历史画卷,其生动地展示了丧权辱国与民族独立的不同场景,演绎了封闭与开放、保守与革命、前进与倒退、分裂与统一,以及独裁与民主的尖锐斗争,其主旋律则是变革与革命,目标则是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国家的真正富强。中国社会在激荡中前进,中国人民在奋斗中觉醒。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让中华民族看到了自己民族解放的曙光。纵观历史,中国共产党不辱使命,勇于弘扬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中国精神,面对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面对敌强我弱的严重态势,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在惊涛骇浪的环境中,肩负起民族图存救亡的重任和希望,靠的是威武不屈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结成了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其应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辩证哲理,争取民心,凝聚力量,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社会矛盾的运动,改变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境遇,成立了新中国,实现中国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中国精神宣告了一切帝国主义侵华美梦的彻底破产,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开始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扬眉吐气的新时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面临着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局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医治战争的创伤,在矛盾的普遍中寻求答案,进而恢复国民经济,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1950年,美国不甘心他们经济上的亏本、军事上的无颜和政治上的失望,借共和国立足未稳之际发动侵朝战争,将战火引至我鸭绿江边,直接威胁中国国防安全和中国人民的尊严。面对美国一箭双雕的图谋,中国共产党以中国精神为威慑力,毅然决定兵出国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捍卫了中国人民的尊严。此举维护了世界和平,保证了亚太地区的安宁,震慑了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和强权政治的野心,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此,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精神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953年,中国政府以中国精神为号召力,为改变中国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和推动社会进步,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了“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新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奠定了实践基础,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实现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启迪和思维。

1959年,面对自然灾害,中国政府以中国精神为感召力,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凭借“精神万能和人定胜天”的作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渡过了难关,此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对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面对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经济社会矛盾,以中国精神为推动力进行改革开放,从而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解决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了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生问题,让中国人民的生活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睿智,中国社会在改革中进步、在开放中发展,这一切无不说明中国精神的巨大作用,无不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意识形态和哲学体系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造福于中华民族,造福于中国人民,造福于中国社会的巨大功德。由此可见,社会发展离不开中国精神,民族尊严离不开中国精神,实现小康和谐社会离不开中国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中国精神。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经济社会如何转轨变形,现代化科学技术如何突飞猛进,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如何深入发展,只要我们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正能量,坚持“三个自信”,即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和科学发展,就能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道路上大步迈进。有了中国精神,我们可以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我们就能够信心百倍,攻坚克难,本着天人合—的思想境界和道法自然的传统学说,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为中华民族的尊严在新的世纪里书写新的卓越,缔造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思政部素质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