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基于GIS的低丘缓坡土地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大理市为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人多地少及用地需求与供地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而建设占用耕地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种农地过度非农化的现象,会导致我国耕地大量流失,威胁粮食安全,同时,会产生大量失地农民,不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低丘缓坡资源是主要的土地后备资源,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低丘缓坡建设适宜性评价,对土地合理利用及耕地保护具有积极作用,对综合效益的提高及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理市具有较大低丘缓坡开发潜力,因此,本书对大理市低丘缓坡区域的研究,为低丘缓坡建设评价方法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参考。
国外土地评价最初是为“赋税”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长期的研究与实践中,国外在山地、坡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城镇发展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并且从实践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日本的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大,其采用了边开发边保护的方式进行资源利用,而作为山国的意大利主要将山地丘陵未利用土地发展为山地农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方法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与土地评价研究相结合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土地评价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并不断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向发展。V J. Kollias、Bojórquez-Tapia LA、Fang等人运用GIS技术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我国较为全面、系统的土地评价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荒地资源调查。近些年,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评价的主要方面,我国建设用地评价重点则从平地转向山地,李伟松、刘卫东、吕杰等人对不同区域山地开发适宜性进行了研究。同时,此阶段在方法技术上有较大发展,GIS技术的应用也更加普遍。目前,我国土地评价研究多与GIS技术相结合,并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为基础。如李红波等人在GIS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元胞自动机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方法对安宁市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周豹等人在麦克哈格适宜性评价理论的基础上,选择多因素评价方法,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数据进行处理,再利用静态数学模型对云南省宾川县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张慧等人引入生态学的概念,通过“生态位”元胞自动机和与GIS的结合对安宁市低丘缓坡资源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核心在于建立适应研究区域自身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和建立适宜的评价模型。本书在以往土地适应性评价侧重于土地本身自然属性的基础上,结合大理市具体情况构建了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地质条件、空间区位和社会经济等综合指标体系。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更具全面性和科学性。在评价方法上引入约束性因子构建静态数学模型,并运用CA模型的原理进行适宜性模拟,计算出下一时刻的土地适宜性状态,通过比较,本书选择适宜性模拟结果作为本书的最终结果进行分析。经过对低丘缓坡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分析,划分出大理市低丘缓坡土地利用分区,并针对分区结果提出了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的用地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