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的学生官:走进军营的困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起

本研究有着比较深厚的历史与现实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我国军队现代化的迫切需求

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一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指导思想。其中,军队现代化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要求之一。

从我军的历史看,早在1938年毛泽东写成的《论持久战》中就已初步提出了军队现代化问题。1952年7月10日,毛泽东在给军事学院的训词中下达了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任务,认为当时已经达到了建军的高级阶段,要建设一支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

1977年7月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工作以后,经过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军队三化的思想重新确立并完整地提出。1981年八一建军节前夕,邓小平号召:“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95页。。这一号召从根本上解决了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的辩证统一关系。根据邓小平有关现代化的论述,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可概括为:第一,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四个现代化中的国防现代化,包括军队现代化,因此,实现军队现代化也是社会产生深刻变革的过程。第二,实现军队现代化,掌握现代化知识的人才是关键、核心。“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40页。;“在军队中,科研和教育也要一起抓,进行现代战争没有现代战争知识怎么行?要使军队领导干部自己有知识而且尊重知识”。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41页。第三,军队现代化作为一个目标,要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解放军具有赢得现代战争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努力提高干部指挥现代战争的能力”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78页。,二是要“加速改进军队的装备”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78页。,实现装备的现代化。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胡锦涛指出,统筹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既是强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实。要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把国防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统筹国防资源与经济资源,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要加强科学管理,强化质量效益观念,切实转变传统的人力密集型、数量规模型管理模式,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战斗力,不断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建设一支同我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有效维护国家的安全统一,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推进。2005年3月13日下午胡锦涛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发表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5年3月14日新华社电讯。

因此,军队的现代化实际上包含了至少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和军人观念的现代化,本书重点探讨的是军人观念的现代化。就社会学的独特研究视角而言,军人观念的现代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军人群体对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适应与认同的过程,其中军官群体又占据着核心位置。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现役部队一直实行以“部队成长干部”为主导、采取“士兵提干为军官”为主的干部培养制度。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的变迁以及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部队逐渐向“士兵提干”和“部队院校大学生(教导队、中专、大专、本科院校培养)提干为军官”的干部培养制度过渡。而到目前,则采取了“以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干部、部队院校培养干部为主,士兵提干为辅”的干部培养制度。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作为军队重要组成部分的现役部队干部管理体制和培养体制都必须为适应新形势而发生改变。

(二)我军建设历史经验延续的需要

地方大学生入伍军官又称“学生官”,是部队干部培养制度改革后形成的新兴群体。就整个军队而言,需要说明的是,新中国早在成立前后就开展了接收大学毕业生入伍的工作,只是没有形成制度和规模,人数非常少。总政治部1940年在《政治工作总结》中指出:抗日战争以来,各部队估计吸收知识分子干部1万人左右,占全军干部总数的18%~20%。姜思毅:《中国共产党军队政治工作七十年史》,解放军出版社,1991,第15页。1949年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在平津地区和华北大学动员近万名知识青年参加军队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家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许多爱国知识分子和地方大学生毅然奔赴军队和国防科研第一线,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举世瞩目的成就。1950~1966年直接接收地方大学毕业生共10781名。“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了一段时间。改革开放初期,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为实现我军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自1983年开始,从地方高等学校接收毕业生到军队,经过短期培训后到部队任排长。而且接收的数量逐年增加,全军近两年每年接收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都在1万人左右,目前已达10万人。张继平:《学生官群体的军队适应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第4~6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一轮世界军事革命的蓬勃兴起,中央军委作出了我军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的战略决策。实践表明,接收地方大学生入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军干部队伍的结构,对提高我军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为适应这一转变,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关键,单纯依靠接收的方式已不能满足需要。江泽民同志于1997年12月7日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作出“军队生长干部要逐步走军队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从更大的范围选拔高素质人才”的指示。1998年1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再次指出“军队的学历教育、通用人才的培养,都可以依托普通高等教育”。这些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新时期军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1998年7月,在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和借鉴外军经验的基础上,为了使我军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干部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解放军四总部与国家教育部、人事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选拔培养军队干部试点工作的通知》。1998年7月2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军队培养干部意向书签字仪式在京举行。1998年9月24日,受总政治部委托,兰州军区签订了为军队培养干部的协议书。这些协议书的签订,标志着我军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颁发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由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发布命令。2000年12月28日公安部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中把“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作为军官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第一次将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200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重新修订了《征兵工作条例》,各地全日制高等学校的在校大学生开始步入军营;2002年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从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中征集新兵工作的通知》([2002]参联字1号)进一步推动了此项工作;2009年为鼓励大学生投笔从戎,教育部、财政部、总参谋部等部门专门出台了包括学费代偿在内的8项优惠政策,许多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优惠政策,从源头改善军队兵员结构,提高军队战斗力,同时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为国家各级政权培养人才。高校大学生入伍战士正在成为我军士兵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报道,仅2009年冬季,就有13万名大学生走进了军营,这无疑是值得载入国家和军队发展史册的重要事件。

这个群体的出现为部队建设带来了活力,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主要表现为:第一,思想上的冲突。随着干部结构发生的变化,军官之间由于身份的不同而出现了矛盾冲突。高校毕业入伍学生是知识分子,到部队后社会身份是现役军官,一个人兼备双重身份,就表现出不同的人格性情等特征,大学生崇尚自由民主,部队院校毕业生和士兵提干军官讲究约束服从,他们之间因身份差异容易发生问题与冲突。第二,习惯上的冲突。即生活习惯的不同引起的矛盾与冲突。部队讲究整齐划一,纪律是铁的,需要绝对服从。而地方大学生入伍军官讲究个性化,自主选择性比较强,所以到部队后表现出对部队生活不太适应。第三,行为上的冲突。军队提倡集体主义:集体生活、集体管理。而地方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生活上比较松散(后文还将详细论述)。以上矛盾与冲突的后果就是:地方大学生入伍军官完成不了身份的转变,导致了非正常退役现象的发生,有的地方大学生军官即使没有提出退役要求,或者退役要求没有被批准而留在部队继续服役,但已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消极怠工,得过且过。比如,在调查中发现,某总队在2005年上半年就有10名现役不满5年的大学生干部提出离开部队,在努力做思想工作无效的情况下,总队党委决定取消这10名大学生的干部资格,按战士退伍处理。这种后果严重影响了部队军官队伍的高度稳定和部队的长远建设,因为就专业组织要求而言,部队要高度稳定才行。若部队的军官队伍不够稳定,部队专业化的程度就会下降,部队的战斗力也会明显减弱。

(三)我国传统军官培养体系的弊端改革需要

我国传统封闭型、部门式军官培养模式的特点是军队依靠自身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设置独立的、专业门类齐全的军队院校,并担负起从生长军官到在职军官继续教育的全程培养任务。它借鉴了苏联的军事教育模式,也是国家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统一、条块分割、部门封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体现,集中反映了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观念。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国家高等教育事业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而突飞猛进,军官培养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矛盾。关于这几个矛盾主要是参阅了解柏伟、李剑华、张志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新型模式研究》,《高等教育学报》2003年第3期。第一,军队主要承担起中、高等学历教育,院校求多,学科求全,最终演变成以学历教育为主、职业教育为辅的军事教育模式,混淆和模糊了军队教育应该重点发展的方面。第二,军队院校受生源、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术交流以及科研创新等办学条件限制,军队高等教育总体质量与国家高等教育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由于在办学指导思想上突出当前第一任职需要,强调一般性军事素质形成,忽视科技文化知识基础、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等潜质性能力、素质的培养和积累,影响了军队院校人才质量的整体提高。第三,自我封闭式军事教育体制,使各部门、各军兵种、各军区都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院校体系,但是院校规模小、专业重复、资金分散,消耗了相当数量的军事训练经费,规模效益和办学质量都没有达到理想水平。

(四)新时代军官思想观念转变的需要

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外部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军官思想和观念进行彻底改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社会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运行,整个社会逐步摒弃了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观念,树立起开放型的思想意识。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全球化、规则化、透明化、公开化等现代意识全方位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和各领域。联勤体制和保障社会化改革的推行是军队突破自我保障模式的标志,为军队教育走开放化建设、社会化之路提供了理论先导和积累了实践经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干部是保障社会化改革在军队领域的深入,是教育社会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高新技术在军队领域的大规模采用,彻底改变了军队对人才的需求和评价标准。新时期以来,在军事斗争准备任务的驱动下,我军现代化建设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增强,大量高精尖武器装备列装。军队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并相互作用,许多边缘性、交叉性学科诞生,知识一体化和综合化越来越显著。这些深层次的变化,使对建设人才的素质和知识结构的要求也渐渐发生较大的变化,科学技术教育在军队人员的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迅速增强,军事专业理论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新形势下军队之需。

(五)我国国防军费供需矛盾的需求

军费供需矛盾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这种矛盾促使军队寻求更加灵活多样、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虽然近几年国家对国防的投入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对于现代化程度较低的我军来说,供需矛盾仍然很大,特别是在军事斗争准备任务异常繁重的情况下,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能特性决定了军队必须把配置到国防领域的资源主要投入与战斗力形成有直接联系的各项建设中去。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普通高校的人才资源、化解军费供需矛盾成为一项时代的选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高等教育事业获得前所未有的进步,为军队较大规模地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全国教育经费投入达到4300多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百分之三点几,达历史最高水平。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定后,2001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达464万人,1999~2001年普通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都翻了一番。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4%,高考录取率由1998年的36%提高到58%。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开始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2000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0.12%,地方院校为70%朱松山:《依托国民教育培养的军队生长干部能力建设》,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第45~47页。,地方高等教育出现的这种供需变化为军队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向军队成规模、大批量输送人员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另外,军队的军官素质培养与国民教育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二者都要具备先进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指导思想和育人观念,科学的教学管理方式,需要拥有一流的教研队伍、先进的学科体系,需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并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程度、文化思想主流、社会变革相适应,等等。军官培养体系中的普通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地方高等院校教学内容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开设的英语、数学、物理以及经济学、财政金融理论等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相同,一些专业像电子技术、营房管理、建筑设计、医学、财务、油料等,运用的理论知识与地方院校完全相同。二者的诸多相同内容决定了军队教育依托地方高校培训完全具备可能性。特别是为适应科技革命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技术手段获得大幅度改进,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方面获得长足进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为向军队输送高质量人才提供了保证。

(六)国外已经取得的经验应用需要

世界各国依托普通高等教育选拔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是在近现代时期萌芽、发展起来的。时至今日,依托国民教育的优势,军地并举培养军事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军事人才培养的一个发展趋势。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依托普通高等教育选拔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体制,对国防建设的发展和军官队伍知识结构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美、俄为例。美国是世界上最早依托地方高等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国家之一,早在1916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国防法》,就把这项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其成为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并建立了从选拔培养到任用的一整套完善的机制。《国防法》规定:“各军种部长遵照总统颁发的规章,可以在任何民间教育机构制定并维持高级后备军官训练团计划。”《国防法》还规定:设立后备军官训练团是美国政府批准成立一所大学的前提条件,政府批准成立一所大学时,都要获得校方设立后备军官训练团的承诺。目前美国后备军官训练团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制度。诸如职责与义务、训练规模与内容、招生条件、奖学金的设置等,均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为军官的培养与国民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俄罗斯军队在苏联时期就长期坚持军地并举培养军事人才的政策。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其军事力量进行大幅度调整改革,军事院校由原来的106所精减到57所。朱松山:《依托国民教育培养的军队生长干部能力建设》,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第121页。但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制度没有改变。近几年,俄罗斯军队在利用地方院校培训军官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6所地方高等院校设置军事系,为军队培养军医、音乐、经济等特殊专业的军官;全俄支援陆、海、空军志愿协会在全国建立的40所专业学校,每年也为部队培养一批专业技术后备军官;每年从地方高等院校征招一定数量的毕业生,经短期军事训练后分配到部队任职等。

在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形式多样化上,美、俄、英、法、日、德、等国的做法不尽相同,但培养方式灵活、多样、开放。关于美、俄、英、法、日、德等国的做法主要参考了徐初阳《依托江西省普通高校培养军事人才的调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10。第一,通过高等院校直接为军队培养预备军官。在地方高等院校建立常设军训机构,专门为军队选拔和培养人才。美、俄、英、法、德、日、土耳其等国家的军队,在地方高校中都派有这样的机构。美陆军目前在全国270所地方大学开展后备军官训练,全国共有后备军官训练团529个,注册在训学员达11万余人。这些地方大学的后备军官训练团,已成为美军后备军官的主要来源。第二,在全社会甚至全球范围内吸纳人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军队抓住人才资源全球化的机遇,在吸纳国内人才的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吸纳、利用国外人才资源,特别是注意吸纳高科技人才到军队工作。据统计,苏联解体后,其绝大部分的优秀科学家和技术专家被西方发达国家挖走,其中美国挖走了近一半。近年来,美军在国家“高科技移民”政策的引导下,加快了在全球范围内引进高科技人才的步伐,包括在军队的重点实验室、军队院校、军事研究机构等部门大量吸收高层次的人才。第三,军队院校与地方高校联合办学。外军培养生长军官的院校大都能授予国家承认的学士学位,而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才培养则主要依靠地方院校解决。美军与许多普通高等学校签有协议,培养军官研究生。美军还充分利用各种科学文化教育基金,选送现役军官到普通高等学校攻读高级学位。第四,鼓励军官通过在职自学、业务进修、参加函授等方式在地方高校获取学位。这也是外军提高军官素质的普遍做法。美国三军后勤军官攻读地方大学的学位,一般都采取军官离职进修与在职函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外国依托地方高校培养军事人才的工作,机制比较顺畅,军地双方相互支持,配合密切。设在地方高校的后备军官训练团、军事系、军事教研室,都得到了校方的有力支持。美国在500余所地方高校中设立后备军官训练团,校方都为后备军官训练团无偿提供宽敞的办公用房、训练器材仓库以及训练场地,并配备一名由校方支付工资的秘书。部分大学还规定军事课可以计入学校的总学分,以此鼓励在校学生加入后备军官训练团。英国在大学生中组建了专门的军官训练团体,其中陆军在72所地方院校中建立了16个分队,定额2500人王春茅:《美国军事教育现状与发展展望》,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第134页。;空军在64所高校中设有16个航空训练中队。俄罗斯地方高校学生军事训练虽然没有军事训练团体名称,但在实际做法上与美、英等国相似,即采取了合同制模式。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反映了世界军队建设的一条客观规律。在当今世界进入信息时代的情况下,军事院校所承担的使命已发生重大变化,军事人才培养的形式更趋于多样化,目标更趋于多元化。军官培养质量的提高,必须依靠地方高等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国家的教育资源,采取军地共育的办法,最大限度地培养“军地通用”人才,满足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增长的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军队院校与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接轨、融合,已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实现军队建设现代化,人才是关键。许多国家纷纷把发展高技术作为兴国强军的战略重点。而发展高技术,关键也是人才,很多国家及其军队把人才视为珍贵的战略资源。以现代化战争知识和现代军事科学知识为指导建设军队,其目的在于使部队军官、武器装备和军事科学技术思想都达到现代作战需要的水平。现代化战争是大量使用先进武器和其他技术装备的战争,要求诸军兵种有密切的协同动作,科学的组织指挥和充分可靠的后勤保障,它的内容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包括现代军事科学体系中各学科的知识,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新的时代需要军队建设与作战的各类人才,呼唤着高素质人才群体。依托地方普通高校为军队培养各类高级人才,已是兴国强军、势在必行的一项战略步骤。采取军地共同培养的办法,把国家范围内最强阵容的教学科研力量用于培养军官的教育之中,以达到培养出第一流的军事指挥人才的目的。高校作为人才、知识高度密集的地方,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青年学生受教育程度高、责任感强、接受能力强,在接受国防教育中,经过一定的军事技能的培养,可具备一定的军事素质,特别是高技术战争所需的军事专业技术,成为高技术条件下的重要国防力量。未来战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运用现代科技的战争,是掌握现代科技的现代人的战争。地方普通高校不仅能胜任此任务,而且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们能培养出更高质量的部队所需的各种专业技术的国防后备人才。

由此,中国军队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使得对地方大学生入伍军官即“学生官”身份认同的研究成为一个迫切的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