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的学生官:走进军营的困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问题的提出

本书以现役部队士兵生长提干军官(简称“士兵提干军官”或“提干军官”)、现役部队院校毕业生军官(简称“院校毕业生军官”)和由地方大学生转成的现役军官(简称“地方大学毕业生军官”或“学生官”)三个群体为分析框架。为了深入探讨问题,本书将量化研究分析范畴限定为“公安现役部队”的现役警官(而不是“军队”这一宏观范畴),在量化分析的过程中又结合军队中各军种现役军官的个案调查材料。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包括武警部队、公安边防消防和警卫部队等)陆续从地方院校招收一部分应届毕业大学生充实军官队伍,从而在整个军队系统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特的社会群体。到2005年年底,这个群体人数已经达到10万名,其中在公安现役部队中就有2万余人。按照中央军委要求,到2010年年底,中国军队基本实现了军地通用专业技术干部主要由高等学校培养,并选拔适量普通高校毕业生补充到指挥岗位的目标,从根本上改变和提高了部队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科学文化水平,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按照这个趋势,今后还将有更多的地方院校大学生毕业后到部队工作。就公安现役部队而言,从1984年起,全国各省公安厅政治部相继接收地方院校毕业生到公安现役部队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地方大学生在公安现役部队中的数量与规模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干部制度的决定》,《解放军报》2000年6月23日。由于这些大学生不同于部队本身培养的干部,因此,了解地方大学生军官的思想动态、心理特征、行为倾向、价值观念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冲突,加强对地方大学生军官的教育管理,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部队生活并在部队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为此,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解放军政治部、公安部政治部高度重视地方大学生军(警)官教育管理问题,采取了许多措施。2003年,公安部政治部下发了《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工作实施细则》。2005年解放军总参谋部等四家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接收和培养地方大学生干部工作的意见》。2006年,公安部政治部进一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边防消防警卫部队接收和培养地方大学生干部的通知》。这些文件明确了接收地方大学生的标准条件和接收办法及接收工作责任制,提出要打牢地方大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基础,着力增强地方大学生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本领;通过不断加强指导、进一步完善奖惩机制,切实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在于,“地方大学毕业生军官”群体与“士兵提干军官”“院校毕业生军官”这两个群体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前者是在地方普通高校就学,毕业后才进入部队参加工作,没有经历士兵提干军官的艰辛而直接提为军官,也没有部队院校大学生的军事训练经历。当然,他们也没有士兵提干军官和院校毕业生军官那样对部队的强烈归属感,所以通常被称为“学生官”,即拥有大学生和现役军官双重身份。而且在制度管理层面“学生官”与其他两个群体也大有不同。公安现役部队中地方大学生军官在日常管理中执行部队的《条令条例》,即士兵军人身份;但他们又是公安机关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工作中更多地执行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即军官、市民(普通居民)身份。既是大学生又是现役军官,既是士兵军人又是军官市民,这些角色的交织使“学生官”在自身身份认同上出现危机和混乱。这正是本书所要探讨的问题。

本书对学生官的研究是基于学生官在部队存在角色紧张和身份认同危机的基本假设。心理学、文化学的研究一般将身份认同分为个体身份认同、集体身份认同、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四类,同时“个体身份认同和集体身份认同都可以归入社会身份认同,但个体身份认同和集体身份认同也不排斥自我身份认同的心理和身体体验”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外国文学》2004年第2期。。但本书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学生官的身份认同问题,所以将身份认同简单分为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

身份包括文化认同与文化建构双层含义,所以不能将之仅仅理解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主要是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同;文化建构也只有在不脱离文化核心价值的前提下,才可以称为本民族的文化建构。身份研究在学界有长远的历史,当初人们只是把它当作一般的分析框架,但当人们开始关注并研究身份问题的时候身份已经成为一个问题。科伯纳·麦尔塞说:“只有面临危机,身份才成为问题。那些一向被认为是固定不变、连贯稳定的东西被怀疑和不确定的经历取代。”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维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第566 ~588页。许多人认为在全球化时代身份的问题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原因包括: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规范的削弱,信息的快速传播,商品、服务和人员的大规模运动以及国际和国内冲突的加剧等。

学生官虽然既不同于一般大学毕业生,也不同于部队其他系统里的大学生军官,但他们三者毕竟属于同一阶层。在不同时期这三个群体在部队的地位、声望存在很大差异,例如,20世纪80年代地方大学生在部队的处境就很一般,而当前随着学生官在部队的增多,其声望和地位也在上升。这种地位、声望差异的变化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社会认同的过程。韦伯认为人们的身份认同和社会政治态度更多地取决于身份群体归类(声望分层)而不是阶级归类(经济分层),主观意识与客观经济地位没有必然的、决定性的联系。李春玲:《社会阶层的身份认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所以客观阶层分类与主观身份认同差异产生的原因亦是思考学生官身份认同所不能规避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前提假设就是,依据客观经济指标划分的阶层分类与人们自我归类的阶层分类之间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