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28]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体现和能动的反映,是在政治教育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来的,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实践指导性。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来看,理论和实践教育、继承与创新、知识性与人文性、主体与客体、全方位与多层次、普遍性与特殊性等教育原则,对有效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政治理论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通过课堂讲授、集中学习、理论研究、学术讲座等各种方式,有目的、有规划地向教育客体传授政治思想理论、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知识,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方式相对于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还要通过民族地区的考察、调研,对民族文化、民族风俗、民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知识与实际的把握,针对各民族大学生的现实特点和个体需求,进行有目标、有指导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的就是向少数民族大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思想体系内容,使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树立起爱国、爱家、爱校、爱民族的思想意识,树立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想,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与发展。民族院校要在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近现代史、思想道德和法制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宗教理论、民族历史等知识,这是开展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
社会实践教育是在理论教育的过程中,组织和指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基层实习活动,运用课堂及书本所学来的知识指导具体实践,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方法。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采广泛接触社会实际,才能切身体会到社会复杂内涵和作为社会“人”的思想情感所在,认识到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国情的了解,切身体悟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历史发展的艰辛与困难,并在自身参与实践中深化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准确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生社团组织或假期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研和考察,深入接触社会实际,逐渐实现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自我判断和自我分析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应对变化能力,为日后走上社会奠定一定的能力与经验基础。
(二)继承历史传统与理性创新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民族院校是为培养良好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品德服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每一个时期都显现出其特点和特殊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握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发展途径和变化规律,要在历史经验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不断进行继承与创新,既要继承发扬优良的传统,又要根据发展规律在创新中不断体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时代性。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新世纪和谐社会时期等各时期,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在继承优良传统和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内容的基础上获得的。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政治经济的历史转型时期,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国内外分裂势力所谓先进文化的渗透,并且还伴随着高等教育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走向大众化、普及化。凡此种种,都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另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种思潮和文化相互碰撞,势必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冲击。所以民族院校应在继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机制和内容,去除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要求、不适应民族进步和发展、不适应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的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继承传统中改革创新、在改革创新中谋求发展,探索并实践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符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符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三)理论教育与自我教育相互协调的原则
民族院校在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指导下,还要发挥学校职能部门、学院党建、学生社团和学生自发团队的教育引导功能,要通过举办喜闻乐见、灵活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来引导和调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通过课堂、书本等形式真正使知识内化、思想内存,还需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科学引导,通过自身的行为实践主动去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并将知识内容积极内化,这一过程必将大大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判断与理解能力。民族院校要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民族习俗、了解民族情感内涵、了解民族历史进程,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内化到思想深处;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体验来升华思想,达到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调节能力的目标,实现理论教育与自我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相互指导的功效。
(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的施教过程,它贯穿于人生教育的各个阶段。作为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坚持马列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教育,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和政治素质的培养,有的放矢地、循序渐进地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与本质,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人生观、价值观,以科学的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祖国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等问题。
同时,我们要清楚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它必须有机地融合在各种教育过程之中。为此,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能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要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体制,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民族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全过程;要建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课外文化生活的互动机制;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民族院校办学目标、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学生个体思想及其身心发展特点,坚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要让全校每一个教职员工强烈地感悟到,每一个人都赋有育人职责,每一个岗位都有育人功能,每一项措施都有育人效果,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五)思想引导与服务学生的原则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民族院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尤其是潜伏在其思想深层次的问题,在积极引导和思想介入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服务、管理服务和后勤保障工作,最大限度地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服务工作的效果是否到位,以学生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学校服务工作的水平与效果的标准之一。
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人文地理、心理特征、民族文化都有着与普通高校大学生不同之处。在进入城市、进入民族院校学习后,他们将处身于复杂多样、民族多样、文化多样的环境中,加之社会竞争、就业压力、人际交往等从未体会的难题,势必造成一定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及时予以发现并进行沟通,产生的后果将会十分严重。所以,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观察学生思想动态,当学生思想压力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及时加以引导和沟通,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要针对不同民族、不同起因,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方法及时处理,要在服务学生、关心学生的工作过程中逐步解决其显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这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最好、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