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日本右翼的异质性存在
如上文所述,单从语源考察,日本的右翼一词本身并不具有原生性,往前追溯,其源头乃是法国大革命。“右翼”一词从法国传到日本,并不像其传到欧美他国那样——基本上是“直系继承”“血统纯正”,保持其原初时的政治含义。究其原因,固然和地理因素密不可分。一个是浮于亚洲的岛国,一个是相距万里、雄踞欧陆的法国,其间又跨数国,难免会因语言习惯和语种差别,而导致词语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转义甚至异化。学者刘文立在论述“右翼”一词的词源与传播时,也指出,“从普通语言学的视角审视,各种民族语言相互‘借进’外来词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外来词融入母语的漫长过程往往受到不同时代的影响并打上了相应的烙印,其间的沿革及变异有时是错综复杂的”。但笔者认为“右翼”一词从欧洲向亚洲传播过程中,特别是传到日本而发生的异变并非受语言学上所言的融入母语过程中而发生的变化影响,主要原因在于作为传播中转站的俄国异化了右翼一词的原初意义,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论是异化的理论根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富有的阶级之一,是占有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劳动者、榨取剩余价值的剥削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两大对立的阶级。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无产阶级专政是必要的,不进行长期的、顽强的、拚命的、殊死的战争,不进行需要坚持不懈、纪律严明、坚韧不拔和意志统一的战争,便不能战胜资产阶级。”
其后广大的无产阶级根据马列主义的经典论述,又在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后认为,因为资产阶级剥削和榨取无产阶级的本性,所以在道德层面必然是贪婪、邪恶的,又因为其惧怕无产阶级革命而失去统治地位,对无产阶级采取残酷镇压,所以是反动和落后的。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的认识自然投射到了对左翼与右翼的认识上,并附着了强烈的阶级斗争的感情色彩。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1848年欧洲革命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开始把是否拥护无产阶级革命作为划分左右的标准”。
当“右翼”一词从法国传到俄国时,正处在1917年无产阶级革命血雨腥风中的俄国无产阶级出于对资产阶级的天然仇视,坚定地认为:“我们是左翼,是正义的,沙皇、贵族、地主、资产阶级都是右翼,是罪恶的。”这样一来,肇始于西方民主政治体制内的右翼一词传到俄国时发生了词义上的异化,被无产阶级附着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政治意图。被异化的右翼一词后经俄国传入日本。1922年,日本共产党成立,日本无产阶级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俄国无产阶级对右翼的定性。也就是说,右翼一词传入日本时即已被异化,作为有别于西方的特定政治意涵而在日本传播开来。在回溯右翼一词的过程时,有学者也不无感慨地认为“法国大革命是典型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在革命中,依据进步派与保守派政治立场的不同,而各自称为左翼、右翼。之后,随着历史进程的推移,在传播过程中,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规定为左翼(进步派),把国粹主义、国家主义、法西斯主义等思想规定为右翼(保守派、反动派)。这种划分都是以马克思主义革命论为判断基准,是具有很大偏见性的论断”。
如上所述,虽然日本的右翼一词在语源上来源于法国,但是并不代表两者的含义可以双向涵摄。右翼与左翼诞生于法国的历史意义在于,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在某种意义上印证了右翼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内部演化的必然结果,至少在议会民主政治范畴内,预示了议会政治即将或者已然走向成熟——两党制的标志和内在诉求。左翼与右翼的出现,犹如两驾马车抑或是民主政治的两个轮子,相互制衡,共同推动议会民主政治的发展。由此,笔者得出一个结论:右翼一词以及右翼政治团体肇始于法国大革命已确立了其在政治学上的内在的普遍规定性,即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内部认同和宣扬保守主义政治理念的团体和势力;右翼诞生于法国大革命以及后期在欧美其他国家的勃兴,归根结底仍是源自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演化、政党政治发展的内在推力,彰显出强烈内生性特质。
反观日本,就其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逊于欧美,并不具备催生民主制和产生政党政治的物质基础,实际上,明治初期日本藩阀政治的影响力依然巨大,并没有所谓的资产阶级,更没有议会民主制。毋庸置疑,日本早期右翼的产生实非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更谈不上是议会民主政治或者政党政治演化的结果,而且直到今天,在一种缺乏民主政治深厚历史积淀,又常常与派系政治、天皇制度纠葛不清的政治生态下,代表左与右的日本的两党制度始终未能真正建立起来,相反呈现一种派系林立、政权频繁更迭或是一党独大的充满政治内耗的政治生态。换言之,日本从法国引进的不过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并没有受容其思想内涵,日本右翼与西方右翼在本体的生成上有着显著不同。日本的右翼运动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政治上被逐渐剥夺封建特权,经济上日益贫困的旧封建武士阶级反对明治政府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对内,日本右翼从国粹主义的立场出发反对欧化主义;对外,又把攘夷思想发展为大陆扩张论,指导自己的行动。日本右翼最早的身份不是资产阶级的各种势力的联盟,而是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和国粹主义者的集合,其中绝大多数是武士和浪人集团。因此,与其说日本右翼是资产阶级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不如说它是超阶级的,由广泛的社会阶层(商人、贵族、军人、武士、浪人)组成,以尊皇攘夷为旨归,以反对资产阶级、拒斥资本主义的面目示人,也就是说,“日本右翼的思想及其运动的萌芽始于明治时代。右翼运动发生的基础就是明治维新运动时期的尊王攘夷思想。尊王,无须赘言,就是皇室中心主义;攘夷,就是所谓的排外主义”。
的确,日本早期右翼的矛头指向的就是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期的欧美列强的殖民侵略,本身带有强烈的反资本主义、“反近代化”的色彩,这才是日本右翼的本来面目。日本右翼反对资本主义的原因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会带来民主主义和议会制度,进而从根本上冲击天皇制,威胁天皇的独裁统治。即便日本右翼自知日本不可避免地以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实现近代化的唯一路径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但在情感上他们仍希望天皇独裁统治能够万世一系。
总之,学界通常认为右翼一词源于法国,日本的右翼一词也理所当然地受容于法国,在笔者看来显然值得商榷,有必要注意俄国才是日本接受了已发生转义的右翼一词的真正语源地这一事实,并且右翼一词传入日本时就已发生异化,作为一种有别于欧美右翼的异质性存在的日本右翼,从一开始就规定了其反近代、反资本主义、敌视共产主义的特性,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右翼并无“血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