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现场HSE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九节 个人不安全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企业员工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违反安全生产客观规律有可能直接导致事故的行为。不安全行为也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易于肇发事故的行为,二是指在事故过程中扩大事故损失的行为。

行为安全管理模式理论认为“一切事故(事件)都是由于人的行为失误造成的。如能避免人的行为失误就不会发生任何事故(事件)”。从事故致因理论分析,造成事故的原因有人、机、物、环境与管理,但从根本上可归类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轨迹交叉论认为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有人的失误和物的缺陷,而两者轨迹交叉时就可能发生事故。据统计我国因管理不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与违反劳动纪律(即不安全行为)所造成的事故要占事故总数的70%以上,因此降低与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对于保障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搞好企业生产经营,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工作目标

人的不安全行为从企业组织结构层面上可以划分为企业管理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和企业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企业管理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指的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宗旨、政策、措施等经营战略中没有把安全放在应有的位置上,没有制订或者没有完善安全生产的规划和措施,在具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忽视安全管理,给安全生产带来不良影响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忽视安全投入;在技术和设计上没有完善的安全设施;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不够;劳动组织不合理;对安全生产工作缺乏检查和指导;没有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对事故隐患没有及时进行整改。

企业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具体表现为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违反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违反劳动纪律。

企业不同人员所承担的角色和所要完成的生产任务并不相同,其表现出来的不安全行为也各式各样,企业HSE管理部门将这些不安全行为进行合理归类,对它们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分别加以研究。揭示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规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措施,全面加强对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

指导思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科学管理理念,强化安全培训,建立风险预控,提升企业全体员工安全责任意识,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

奋斗目标:杜绝不安全行为的人身事故,实现管理无漏洞和作业无违章,风险能管控。控制目标:消灭轻伤及以上人身事故,努力追求零伤害。

二、不安全行为表现及其分类

1.不安全行为的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中将不安全行为分为了13大类: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漏电,忘记关闭设备,忽视警告标记、警告信号误操作(指按钮、阀门、扳手把柄等的操作),奔跑作业,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机器超速运转,手伸进冲压模,工作台紧固不牢,用压缩空气吹铁屑和其他。

(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拆除了安全装置,安全装置堵塞,作用失效,调整的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和其他。

(3)使用不安全设备。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和其他。

(4)手代替工具操作。用手代替手动工具,用手清除切屑,不用夹具固定而用手拿工件进行加工。

(5)物料(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冒险进入涵洞,接近漏料处,无安全设施,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离开危险区,未经安全监管人员允许进入油罐或是井中,未“敲帮问顶”开始作业,冒进信号,超速上下车,易燃易爆场合动用明火,私自搭乘工程车,在绞车道行走,未及时观望。

(7)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调整、焊接、清扫等。

(10)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未戴护目镜或面罩,未戴防护手套,未穿安全鞋,未戴安全帽,未戴呼吸护具,未佩戴安全带,未戴工作帽和其他。

(12)不安全装束。在有旋转零件的设备旁作业穿过肥大服装,操纵带有旋转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和其他。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由于化工行业涉及的原材料、能源介质、生产工艺、作业单元、中间品成品种类等繁多、作业流水长、作业范围广,企业必须在上述13大类的基础上进行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的辨识工作,HSE现场管理者和企业员工更直观地了解、检查和杜绝不安全行为。

不安全行为辨识的结果作为制定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应急处置方案、安全操作规程的依据。不安全行为辨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任务量大,难点多。辨识时应根据本企业生产工艺规程确定的生产工艺、生产工艺流程和作业场所环境条件,对全部生产岗位的全部生产操作的全过程,主要应用伤亡事故致因理论中的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和系统安全理论进行危险、危害辨识,找出潜在的错误释放的能量(危害因素)。

① 成立由企业领导、技师和班组优秀员工、技术专家、设备专家、安全专家组成的、熟知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和操作步骤的辨识小组。

② 充分运用HSE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从作业层面、操作流程、关键部位、主要基层单位和重点专业等方面,全面梳理人的不安全。采用工艺安全分析的方法,全方位、全流程、全过程开展不安全行为辨识和评价。

③ 以员工的操作顺序或工作的时间顺序,适当划分作业单元和操作步骤。

④ 对辨识的不安全行为正确的评价后,按危害可能造成事故的严重程度分类管理记录并形成清单。针对每步操作不安全行为的按一定的规律描述,让清单使用者看到规律,以便形成工作习惯。

2.企业常见的不安全行为

1)企业常见的A类不安全行为

企业常见的A类不安全行为如表3-3所示。

表3-3 A类不安全行为

2)企业常见B类不安全行为

企业常见B类不安全行为如表3-4所示。

表3-4 B类不安全行为

(续表)

(续表)

3)企业常见C类不安全行为

企业常见C类不安全行为如表3-5所示。

表3-5 C类不安全行为

(续表)

(续表)

三、不安全行为产生原因分析

1.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具体原因

1)知识和技能因素

(1)培训制度不健全,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教育方法不佳等,不能使员工准确掌握安全生产知识和规范的操作技能,易出现盲目甚至野蛮作业等不安全行为。

(2)部分员工不思进取、不愿学习操作规程,业务技能低,生产实践经验缺乏,看见他人违章作业没出事故就盲目效仿,时间久了便养成了不良的操作习惯,因而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2)心理因素

思想和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映,与人的行为有直接关系。

(1)自我表现心理:这种心理在青年员工身上较突出,他们虽然进厂年限短、工作经验不足,但常表现得很自信、很有把握,在别人面前喜欢表现自己的能力。有的不懂装懂、盲目操作;有的一知半解充内行,生硬作业;甚至有的横充“好汉”,乱摸乱动。

(2)“经验”心理:持有这种心理状态的员工的特点是凭自己片面的“经验”办事,对别人合乎道理的劝告常听不进去,经常说的话是“多少年来一直是这样干的,也没出事”。有的技术上有一套、工作热情很高的老员工发生事故,多数原因在于过分相信“自我经验”上。

(3)侥幸心理:完成一些操作,往往可以采取几种不同的方法,但有些安全操作方法往往较为复杂。而存在侥幸心理的人从图省事出发,常把安全操作方法视为多余的,理由是“别的省事方法也不一定出事故”。把“不一定”这种“偶然”当作“一定”的“必然”。明知道有危险,却因怕麻烦而不采取安全措施,抱有“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伤人不一定是我”侥幸过关的态度。于是,对明明要注意的安全事项不去注意,明令严禁的操作方法照样去做。

(4)随众心理:这是一种较普遍的心理状态,绝大多数人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都会有所表现。例如,有一个铸工车间多数人是赤膊工作,而少数穿衣服作业的人就会跟着赤起膊来;有一个机械加工工段,常有人戴手套操作机床,而且没有人去纠正,后来有这种违章现象的人越来越多,这就是不少企业有章不循,出现集体违章作业现象的原因。

(5)逆反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常表现在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持这种心态的员工往往气大于理,他的指导思想常是“你要我这样干,我非要那样做”。于是由于逆反而违章工作,以致发生事故。

(6)反常心理:人的情绪的形成通常受到生理、家庭、社会多等方面因素刺激影响。反映这种心态的现象很多,例如:处于更年期的职工,有时会莫明其妙地表现得情绪烦躁,忘性大;夫妻间争吵后上班的职工,多数心情急躁或闷闷不乐;有孩子生病在家或有牵肠挂肚之事的职工,在岗位上会心神不定等。俗话说一心无二用,员工在反常心理状态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工作很容易出事故

(7)其他心理:无所谓思想,对安全持麻木不仁的态度,视一些安全制度、规定、措施为束缚手脚的条条框框。情绪急躁:由于求胜、赶时间心切,工作不仔细,易出现有章不循现象。

(8)职业紧张:职业紧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工作环境。工作环境与人的适应程度或满意程度、作业的装备条件、体力劳动程度、对员工技术训练的要求、与社会隔离程度以及有无人身危险、噪声、异味或工效学问题等。

② 组织安排。倒班频度、工作负荷量、人员重组、下岗分流等。

③ 工作职责。工作责任重大或职责不清、职责冲突;或与工作有关的自尊心等。

④ 职业发展。如职业合理性、提升晋职的快慢、工作安全感或稳定性、工作发展前途、报酬满意程度以及其他工作发展条件。

⑤ 亲属和同事的支持。如家人、上级、下级对员工工作的支持程度,或人际关系。

⑥ 社会氛围。如政策限制、政策执行的灵活性、是否存在咨询或对话的机会等。员工的能力和认识对工作内容、数量、重复性以及完成工作时间限制要求的了解。

⑦ 员工具有的技术和能力或经技能培训后能否达到工作的要求。对工作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所承担的工作与整体生产或服务的关系,和完成工作对员工的重要性。

⑧ 从工作中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上依赖他人合作的程度,以及员工有多大自主权来决定如何完成工作或控制自己的工作速度。对工作发生的意外事件和处理方法的预见程度,以及如何对待完成工作中的不适当要求等。

上述社会心理因素如使员工主观的适应能力与某种职业的客观要求失去平衡,即可造成职业紧张,给员工带来精神和心理的压力,或生理上的不良效应和行为的改变,甚至诱发疾病。

2.职业紧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当工作中存在职业紧张,而且超出了员工的应变能力,则可引起心理、行为、生理和神经内分泌方面的机体反应;而当职业紧张长期、持续、反复存在,则可促使相关疾病发病或加重。

1)职业紧张引起的机体反应

(1)心理行为反应。最常见的反应是心情不好,对工作不感兴趣,对单调、重复的工作感到厌烦,对工作或生活不满或焦虑,工作效率降低,生产能力下降,以及人格解体现象。在行为上的反应则包括缺勤、更换工作、吸烟者的吸烟量增多、饮酒者的饮酒量增大,甚至酗酒、自杀等。

(2)生理反应。表现为睡眠障碍、血压偏高、肌肉疲劳、颈背疼痛、头痛、失眠等症状,也可出现胃肠功能的紊乱。

(3)代谢和内分泌反应。主要是交感神经系统和肾上腺皮质系统出现失调,表现为心率增快、血糖增高、类固醇激素释放增多等。

2)职业紧张与疾病

(1)精神疾患。较常见的症状如焦虑、紧张、易怒、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和抑郁等。与职业有关的外伤意外事件可引起精神紧张或精神障碍,甚至需要短期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2)心血管疾病。职业紧张是一些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一。如在职业紧张员工中,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增高;工作负荷过重可使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增高;兼职、工作时间过长及对职业不满者的冠心病发病率高;具有进取好胜性格的员工,冠心病亦较为多见。

(3)胃肠道疾病。溃疡病的发生与紧张和情绪有关,这可能和交感神经兴奋有关。此外,倒班工人中,食欲减退和便秘也较为常见。

(4)意外工伤。职业紧张是发生意外工伤的多因素之一,如抢维修时工作紧张,忽视安全;或工作过于单调,注意力不集中;或因倒班后睡眠不佳,操作失误等。上述情况下,发生意外工伤者较多。

3)管理原因

(1)为了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抢时间、赶进度而忽视安全,产生违章作业、违章指挥。

(2)规章制度、作业规程不完善,协调配合不当,监督检查不严,信息传递不佳等,也易助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4)生产环境影响

心理学认为,行为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人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生产环境对不安全行为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1)作业环境光线昏暗、视野窄,容易造成作业不准确,并易使人感到困倦、精神不振,而造成操作失误。

(2)作业空间狭小易使操作动作变形而产生不安全行为。

(3)作业场所噪声大,严重的噪声影响语言和声音信息交流,并易使人多疑易怒,从而产生不安全行为。

四、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基本控制措施

(1)制订科学的安全操作规程。

(2)强化安全教育培训。

(3)强化安全管理。

(4)科学地选用人员,做到人机最佳匹配。

(5)改善作业环境。

(6)做好思想和情绪调解工作。

(7)有痕无痕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措施。

五、不同频率、不同级别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措施

通过对不安全行为的分析分类,在具体工作中应重点对发生频率高的不安全行为予以高度关注,并及时进行纠正。对于发生频率低的不安全行为也要力求杜绝。

对于不同频率不安全行为要建立不安全行为人员管理台账。

1.低频率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1)对于低频率不安全行为的管理,重点由装置(车间)主任、HSE现场管理员、班组长加强现场作业监管,及时纠正不安全行为。

(2)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要提高安全管理的责任意识,对于发现的不安全行为必须给予必要的处理。

2.高频率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1)对于发生频率高的不安全行为,要特别加大对此类行为的查处考核,对于关键的作业环节、重点的施工作业过程布置专人进行重点的盯防。

(2)加大对高频率不安全行为的处罚力度,并强化安全培训教育,对于重复发生不安全行为人员处罚处理在原基础上加倍。

(3)对于通过待岗培训、罚款处理后仍反复发生不安全行为的人员,给予强制长期待岗或上报企业人力资源科予以开除等行政处理。

3.C类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措施

(1)企业员工存在的C类不安全行为,在特定的环境下也易引发零敲碎打的人身事故,因此在安全监督检查中也应予以必要关注,力求在企业生产作业中消除各类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2)加强日常安全监督控制,力求把安全监督检查防止不安全行为发生的重点放在现场,把主要对象放在控制人的行为规范上,发挥HSE现场管理员、班组长的特定作用,不断纠正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和错误操作方法,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专检人员要身先士卒,用自己的行为表率教育员工,用关心爱护去帮助员工,以谈心走访形式感化员工。

4.A、B类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措施

(1)A、B类不安全行为,均可能造成人身伤害和多人伤亡的重特大安全事故,安全管理要加强基础教育,从应知应会、自保互保开始培训,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工作作风,树立在岗一分钟、负责60秒的敬业精神。

(2)企业各级管理人员、HSE现场管理人员突出重点地监督检查可能发生A、B类的不安全行为,加大对此类不安全行为人员的查处力度。对于屡教屡犯,可能造成重特大事故的不安全行为要做到严肃处理、不留情面。

(3)企业要抓住关键环节重点盯防,对于A、B类不安全行为如发现假检、漏检、失职现象,一律调离本岗位,特别严重的人员给予经济和行政双重处理。

六、“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类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措施

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类不安全行为,是人员思想麻痹,安全意识薄弱,只求效率不计后果的一种表现。这类不安全行为的特点是:作业人员技术能力欠缺或作业过程中精力不集中,工作漫不经心,思想具有隐蔽性,而举止具有暴露性。针对这类不安全行为的特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HSE现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观察行为人的举止而判断出责任人技术能力高低和思想状态起伏情况,对于发现的这类不安全行为,重点要对行为原因进行分析,通过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类似行为发生。

1)操作错误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1)HSE现场管理人员检查发现操作错误不安全行为,必须落实行为人员的安全责任,对行为人不安全行为造成的隐患,应及时落实整改。

(2)对于一般性质的操作错误不安全行为,除对照安全管理条例相关条款对责任人员进行处罚外,须提高对责任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力度;对于情节严重的操作错误不安全行为,要组织相关管理部门、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并勒令行为人下岗学习,对于此类责任追究通报必须要下发全企业各单位,以此达到警示教育的作用。

2)忽视安全类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1)生产班组班前会要经常向员工强调安全生产重要性,通过事故实例让员工知道胡干、蛮干和忽视安全带来的严重后果,时刻让员工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

(2)加大对责任人技术能力培训的力度,对因思想状态起伏导致的不安全行为,采取必要途径了解员工思想动态起伏的原因,对症下药,确保行为人员走出思想动态波动的禁锢,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中。同时,对忽视安全类不安全行为责任人,部门应指派专人对行为人进行帮教,努力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杜绝类似事故发生。

3)忽视警告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忽视警告类不安全行为,是员工对安全生产极不负责的一种极端表现,对待此类不安全行为,必须追查员工的责任,在按照安全管理条例相关条款进行处罚的同时,员工必须进行深刻的检讨,相关部门和HSE现场管理人员须对责任人员进行一对一帮教,使员工认识到忽视安全警告的严重后果。

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1)对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失效装置,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修复完善,确保安全装置发挥作用。

(2)通过对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不安全行为发生原因的分析,要根据有意不安全行为和无意不安全行为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待有意不安全行为,要重锤重敲,绝不迁就;对于无意不安全行为,则应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力求杜绝类似不安全行为发生。

3.使用不安全设备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1)企业HSE管理部门、HSE现场管理人员要动态或定点检查现场设备的完好情况,发现设备存在故障,应督促对设备进行及时的维护,在设备未进行修复的情况下,禁止使用不安全设备。

(2)生产部门、单位负责设备维护的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不完好的设备,应挂牌警示,拒绝作业人员使用。

(3)HSE现场管理人员现场监督员工的作业情况,发现动用不安全设备的情况,立即制止,并给予警告。

(4)对无视警告,继续使用不安全设备的违章人员,按无视警告不安全行为进行处罚。

4.手代替工具操作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1)生产部门、单位必须为员工配备合格的操作工具,领用单位建立对应的使用台账,班组负责人和HSE现场管理人员作业前检查工具完好情况,发现不完好的工具,应及时更换。

(2)手工代替工具进行操作的不安全行为,属于明知存在危险而冒险为之的过激行为,是侥幸心理的一种直接显现,对待此类不安全行为,不能像一般性过失不安全行为草率处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扭转责任人员的主观行为习惯,性质和后果严重的,由企业HSE管理部门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分析做出停职、待岗学习处分决定,并进行不少于一周的强制培训。

5.物料存放不当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物体存放不当不安全行为,属于只注重效率,不注重质量,影响文明生产、为交通带来不便、为设备带来危害甚至为企业带来灾难的一种不负责行为,根据性质的不同,重点对所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性质对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罚。

1)一般性存放不当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1)一般性存放不当不安全行为,指库房、车间的成品、半成品、材料、切屑、工具等乱堆乱放,此类不安全行为的后果,大多是影响文明生产,妨碍人员作业等。对待此类不安全行为,应以本部门、单位和HSE现场管理人员动态检查为主要手段,辅以相应处罚手段,确保此类不安全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2)职能部门对库房、车间进行动态检查,对查出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纠偏措施。对存放不当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责任人员,要追究其失职责任。

2)严重性存放不当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1)严重性存放不当不安全行为指有毒有害化学品存放不当、易燃易爆品存放不当、维修工具遗留于设备内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不安全行为,对待此类不安全行为,必须彻查行为责任人,按照处罚条例相关条款进行处理。

(2)企业HSE管理部门、各业务管理部门、HSE现场管理人员动态检查此类不安全行为可能发生的地点、人员,本部门、单位负责人突击检查此类不安全行为可能发生的地点、人员,使被检人员时刻处于对自己的行为调度警惕状态,杜绝存放不当现象发生。

(3)对于严重存放不当不安全行为责任人,给予停职待岗强制培训教育处分,因不安全行为导致发生事故的,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追究不安全行为人事故责任,情节严重的,解除劳动合同,直至追究其刑事责任。

6.冒险进入不安全场所控制措施

(1)相关部门对不安全场所入口要悬挂:“禁止入内”警示牌,并把进入后可能导致的后果清楚描述。已经废弃的不安全场所,要采取措施封闭入口,禁止人员进入。

(2)用射线进行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检测时,要设置红白带和告示牌,避免人员误入危险场所。

(3)加强员工自主保护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4)班组长、HSE现场管理人员要发挥安全监督作用,做好互保联保安全工作。

(5)对冒险进入危险场所的不安全行为人,除按相关规定给予经济和行政处罚外,必须进行针对性的帮教,责令待岗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并进行深刻检讨。

7.攀坐不安全位置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1)攀、坐不安全位置,指攀爬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及运行中的作业车辆、皮带、刮板输送机等不安全行为,是人员明知危险,故意为之的一种严重违规行为。对于发现的此类不安全行为,重点是通过对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辅以严厉的处罚措施,达到控制类似行为的目的。

(2)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HSE现场管理人员严格控制履行检查责任,对发现的此类不安全行为,必须给予相应的处罚,杜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的老好人思想滋生。

(3)被查处的行为责任人,必须写出审核的书面检讨,保证绝不重犯类似的错误方可上岗。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1)起吊作业,必须指定专人进行监护。

(2)现场专人指挥,行动统一。非作业人员,严禁进入作业区。

(3)监护人员失职,导致人员进入起吊物下作业或停留,和进入起吊物下作业、停留人员一同接受违规调查。因此造成事故的,追究监护人员和进入起吊物下作业、停留人员的事故责任。

9.机器运转时进行维护等作业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1)制度健全,责任明确,机器运转过程中,严禁进行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烧、清扫等工作。

(2)职能部门、机电专检人员、HSE现场管理人员定期与动态检查相结合,对可能出现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机器运行区域进行巡查,发现有人在机器运行过程中从事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烧、清扫等工作,应立即制止,并对行为人给予严厉警告。

(3)企业HSE管理部门负责牵头,机动性的组织有关业务人员以“小分队”的形式,进行不定期的突击抽查,发现不安全行为,给予现场帮教和罚款处分。

10.分散注意力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1)分散注意力不安全行为具有普遍性,多数人为事故多为注意力分散所引起。分散注意力不安全行为往往具有客观原因,要对其加以有效控制,重点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单位领导,工会组织应针对员工的思想波动做好思想工作,使员工的注意力集中到安全生产工作中。

(2)HSE现场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生产中的安全监督作用,发现有人作业过程中心不在焉,行动异常,要及时进行安全提醒。

(3)对注意力分散不安全行为,要以开导思想,注重教育为主要处理手段,罚款及行政处分辅之;因注意力不集中造成事故的,则要追究行为人员事故责任。

11.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不使用安全防护用品的行为,属于明知自己处于具有风险的环境中而冒险工作的行为,虽然其主观意识为注重生产任务的完成,但不知其的撞大运行为,有可能为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有损企业安全良好局面。对于此类不安全行为,要注重自我保护宣传,加强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同事间要互相关照,做好安全互保联保工作。

(2)HSE现场管理人员要对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专门盯岗,时刻防范现场作业人员冒险作业,同时,HSE现场管理人员也应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12.不安全装束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1)企业HSE管理部门必须定期为从事生产的人员发放劳动防护用品和合格的生产服装,所佩戴的安全帽、自救器、矿灯必须保持完好,管理部门设专门人员对安全装备进行维护,不完好的装备,禁止发放。

(2)严禁携带烟火、手机、照相机或其他电子产品人员进行防爆区域或其他有这类要求的作业场所。

(3)HSE现场管理人员、各部门检查人员检查监督作业人员装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令不安全行为责任人离开防爆区域或其他有这类要求的作业场所,并对其进行严厉警告和罚款处分。

(4)生产作业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穿戴作业服装,HSE现场管理人员每班检查作业人员的装束,凡违反装束规定的人员,当班不得上岗。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的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严格执行《爆炸物品管理规则》《化学危险物品储存管理暂行办法》《化学易燃物品防火管理规则》《危险货物运输规则》和《关于违反爆炸、易燃危险物品管理规则的处罚暂行办法》,企业HSE管理部门和HSE现场管理人员加强对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运输、储存、使用等环节的检查,消除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的不安全行为。

14.职业紧张的不安全行为的控制

长期职业紧张可引起员工身心健康方面的变化,必须引起重视。应从企业和作业人员两个层面,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职业紧张。

1)企业应对职业紧张的措施

(1)要对员工与工作环境间在体力、脑力、社会和经济多方面的适应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或监测,根据员工的工作能力、经验和性格特点,分配合适的工作及工作量,使工作岗位基本与员工相互适应。

(2)建立沟通渠道。通过座谈会、意见箱、问卷调查、咨询服务等方式,为员工提供沟通渠道,及时发现员工的不良情绪,对症下药,做好情绪调控工作。

(3)合理调配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避免疲劳作业。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和设备,指导员工采取安全的工作方法。

(4)了解员工的能力差距,针对需要进行职业指导和技术训练等,帮助其克服物质、精神和社会上的困难和障碍,令员工有足够能力应对被指派的工作。

(5)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强化心理知识培训,提升员工心理素质。

2)员工应对职业紧张的措施

(1)及时调整心态,做情绪的主人。激烈的情绪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还会严重影响人的心智。当出现不良情绪时,应主动调整自己,不要成为情绪的奴隶。

(2)面对挫折,找回自信。生活中的挫折人人都会遇到,面对挫折,每个人都应立足现在,建立新的自信,在挫折中发现积极的东西,向新的目标前进。

(3)消除成见,学会宽容。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学会忍让和适应。只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宽容,外部世界才能变得和谐。

(4)净化心理,释放情绪。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将不良情绪释放出来:一是宣泄,把内心的苦恼说出来,不让它闷在心里;二是进行有氧运动,到空气清新的地方散步、爬山等;三是转移注意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以求心理平衡。

(5)力求内心和谐。内心和谐是一种境界,守正心灵,控制情绪,既能刚正不阿,又能与人和谐相处;内心和谐是一种力量,使人心无旁骛,不断挑战自我。

(6)健康生活方式。包括要经常运动,保证均衡、充足的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掌握自我放松的技巧等。

七、员工不安全行为矫正办法

1.有意不安全行为矫正

(1)对于有意做出不安全行为的人员由企业HSE管理部门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分析做出停职、待岗决定,并根据相关规定对其做出罚款处理或警告、记过、记大过行政处分决定。对于有意不安全行为人员的停职待岗培训,必须进行不少于一周的强制培训。

(2)对于停职待岗的不安全行为人员进行强制培训教育,必须先对其不安全行为进行分析认定,重点解决其侥幸心理驱动下有意做出不安全行为的思想意识原因何在,除按规定给予行政处分、罚款等处理外,结合其违章原因,有针对性地选择如下培训内容:

① 思想认识教育,由公司、处领导为其上好第一课,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② 对不安全行为后果认识;个人写出书面检查,深刻反省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

③ 国家安全法律、法规,集团公司、企业相关安全生产文件及规程措施。

④ 本岗位危害因素辨识。

⑤ 相关事故案例。

⑥ 关于不安全行为对国家、集体、个人造成后果的有关材料。

2.无意不安全行为矫正

不安全行为人员因习惯性行为或工作失误、思想麻痹等无意做出的不安全行为,重点加强规程、措施培训和安全教育,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和自保能力,经过不安全行为矫正,不重复发生者可不追究或不处分。对于无意不安全行为人员应重点培训如下内容:

(1)安全生产相关知识和安全法律法规。

(2)岗位危害因素辨识。

(3)岗位职责、岗位操作规程、作业规程。

(4)有关事故案例等。

(5)安全态度和安全思想教育。

3.违章指挥的矫正

(1)一般的违章指挥矫正,重点对各级管理者(包括班组长)在不具备生产或设备运行、环境条件差的情况下,强令员工作业或强行要求启动设备的行为,由企业HSE管理部门对其进行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知识教育,强制学习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及企业安全规章制度,并要求写出书面检查。

(2)严重违章指挥,重点是各级管理者(包括班组长)明知作业现场存在隐患、环境或设备对人身可能造成伤害的情况下,强制指挥员工进入现场作业行为。由企业HSE管理部门与企业分管领导共同对其进行强制培训,并根据违章行为情况,分别给予撤职、降职、调离等处分,同时给予经济处罚。

4.不安全行为矫正管理

(1)对不安全行为人员待岗培训管理单位为人力资源部门,具体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管理。

(2)对于不安全行为人员的待岗培训要按培训内容认真组织实施,严禁敷衍了事。必须严格考勤制度,培训结束后要针对培训内容出题考试,考试实行严格的闭卷考试。

(3)待岗培训人员考核合格,经企业领导审批后方可安排重新上岗。待岗培训考试成绩不得低于80分,考试不及格给予一次的补考机会,补考不及格继续接受停职待岗培训。停职待岗培训期间待遇标准按企业相关规定执行。

(4)培训完成后,受训人员要在个人技能和安全意识上有所提高,特别要消除不安全的错误认识,增强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5)对一年内重复发生有意不安全行为的员工,在加倍罚款处理基础上,上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给予开除留用或解除劳动合同处理。

(6)对于不安全行为给予行政处分的人员,要以文件或通报形式下发各基层单位,强制培训的人员由企业HSE管理部门进行不安全行为认定,通知其所部门单位。给予经济罚款人员由企业HSE管理部门下发罚款通知单交财务及个人。

八、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

1.建立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

1)建立员工不安全行为的目的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规范员工安全行为,防止和检查因行为不规范而导致各类事故,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

2)安全行为定义

安全行为是指按章操作,遵守劳动纪律,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的行为。

3)不安全行为分级及处罚

严格按照企业不安全行为的具体规定标准进行处罚;并根据不安全行为的情节及产生或可能产生后果的轻重程度,将其分为A、B、C三类。

A类是指特别严重不安全行为,即情节或后果特别严重的不安全行为;

B类是严重不安全行为,即情节或后果仅次于A类不安全行为;

C类是指一半不安全行为,即情节较轻的不安全行为。

4)不安全行为检查机构及职责

企业成立不安全行为监督检查机构,企业各级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负总责,企业负责人对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治理工作全面负责;企业HSE管理部门和HSE现场管理人员负责日常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检查;部门各级管理人员负责不定期对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告知企业HSE管理部门进行建档管理;培训部门负责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针对性培训、矫正工作。

(1)HSE管理部门作为企业的安全监督检查机构,负责对全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类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管理。部门各级管理人员以及HSE现场管理人员对人员不安全行为均负有监督检查、纠正的义务。现场作业中首先要确保个人按章作业,同时也要互相监督提醒其他人员不违章作业。

(2)检查执行定期检查和动态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定期检查原则上每旬一次,遇有特殊情况增加检查频率时具体调整;动态检查由HSE现场管理人员、班组长实行24小时不定时地对各作业地点进行巡回检查,检查要覆盖生产全过程、全方位。

(3)定期检查每旬与HSE管理体系检查相结合,具体由各专业检查组组长召集,检查线路、人员安排由专检组组长安排。

(4)不定期检查要重点突出中夜班的检查。

(5)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安全作业行为,应现场予以纠正,并根据情节给予当事人及责任单位罚款处理,情节严重的不安全行为组织进行责任追究,提出经济处罚、待岗培训直至行政处理意见,并要及时通报全企业。

(6)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不安全行为,涉及人身安全或者作业区域存在无法保证人员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暂时停产或者停止一切作业活动。

(7)各部门单位每周由单位第一责任人牵头组织一次定期的针对现场不安全行为的纠正巡查工作,巡查要覆盖所管辖区域生产作业全过程、全方位。

(8)HSE现场管理人员和班组长负责对每班人员的作业行为不定时的进行巡回检查,特别对重点的岗位、关键的作业环节要采取重点监控。对不安全行为人员要给予处理,对情节严重的不安全行为要上报HSE管理部门进行处理。

(9)各部门要建立自检记录,要详细记录检查时间、存在问题、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期限及复查整改落实情况。各部门要建立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台账,对不安全行为要有分析改进计划。

(10)班组长为本班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要随时了解掌握本班员工的工作生活情况,察觉他们工作中的情绪变化。不定时对全班人员作业行为进行抽查,不时提出要求,提醒注意事项,超前控制不安全行为和事故的发生。

(11)班组成员要相互关照,发现不安全行为立即给予警告或提醒,必要时要进行强行制止。班组作业岗位各自分工负责、责任明确,又相互制约,必须形成无隐患、无缺陷、无违章的作业氛围。

(12)每周班组要开展一次安全活动,组织讨论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日常作业中的不安全行为班组成员要客观的指出,力求今后工作中杜绝。

(13)各部门单位每月召开一次不安全行为管理分析会,对本部门单位出现的不安全行为从制度、岗位职责、人员家庭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防范措施。

(14)各级管理人员对人员不安全行为等日常检查要使用文明用语,检查要遵循平等、尊重员工的原则,不能给被检违章人员造成心理压力,避免因心理因素引发二次违章造成事故。

(15)各部门对每次检查出的人员不安全行为要上报HSE管理部门,由HSE管理部门建立台账,具体要对不安全行为人员姓名、所在单位、违章时间、违章情况、处理结果等情况详细记录在案,并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制定相应管控措施。

(16)培训部门在接到HSE管理部门送达的人员不安全行为执行单后,立即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培训工作。

2.建立员工不安全行为观察与预警

健全不安全行为的管理机制,通过观察及预警,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予以制止或纠正不安全行为,降低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率。

(1)针对新上岗、经常出错、喜欢冒险等容易出现不安全行为的员工,企业各单位要制订作业任务观察计划,并按计划实施。

(2)由各级管理人员和HSE现场管理人员按照规程、任务工序对观察对象的作业全过程进行观察。

(3)观察时要根据编制的观察表进行,确认作业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并详细记录。

(4)观察结束后,与作业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将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控制措施和处理意见。

(5)班组要按拟定的控制措施进行分解落实,限期纠正,对于当时不能立即整改的,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6)在不安全行为管理例会上,对发生频率高、危险性高、涉及多工种的不安全行为进行重点通报,明确不安全行为的纠正焦点,积极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及时扭转不安全行为频发的趋势。

(7)通过征集和民主讨论,掌握易于操作、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不断改进不安全行为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