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根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何为大学的根本?

大学的职能和任务有很多,包括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等,但最根本的应该还是人才培养。

(一)大学的根本是人才培养。

在海外大学调研时,我有一个很特别的体会:他们的管理者在介绍学校情况时,总是特别强调他们的育人理念,强调以人才培养作为大学最根本的目的。他们认为,大学的根本责任是为社会输送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学生。

大学当然要做科学研究,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究竟孰轻孰重,见仁见智。只要论了轻重,就都存在着将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对立起来的意味。澳门大学赵伟校长曾担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计算机暨网络系统分部主任,他给我讲了这么一件事:曾有名牌大学的学者向他提出建议,认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应该让排名靠前的大学申请,而不是每个学校都来分一杯羹。那位学者还声称,让名牌大学来承担同样的科研项目,需要的成本一定比普通大学要低。在经过一番调查后,赵伟校长向那位学者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使命不仅是支持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通过一视同仁地对所有学校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培养人才。

特别对研究型大学而言,更加需要厘清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在这里,有必要对“研究型”的内涵进行深入探讨。有人认为,区分是不是“研究型大学”的标准是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因而提出要增加研究生的数量;也有人认为,研究型大学就是要把研究做好。然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在对比中美大学后得出的结论却是:我们对美国著名大学在认识上有一个重大误区,就是只关注其学术研究水平,却忽略了他们的本科教育,而后者才是这些大学特别厉害的地方。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也认为,在我国科技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阶段,对于“研究型大学”的现有定义和各类评估体系的导向虽然促进了科技进步,却导致不少教育者逐渐忽略了教育的根本。

我很赞同他们两位的观点,在我看来,所谓研究型大学,是要将科研作为本科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也就是说,科研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武汉大学副校长、时任测绘学院院长李建成认为,研究型是要以科研带动人才培养,把科研成果及时渗透到教学当中。国家现在提出“万众创新”的口号,体现在高等教育上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我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除了要经历我们常说的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其实科研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原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院长南志标就说:“科研本来也是一种实践。”陈骏校长表示,南京大学下一步的一个工作重点是研究性教学,突出科学研究对于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强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大学教学。

(二)大学的本质在于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去年,中山大学举行90周年校庆,校庆活动的宗旨之一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校友”。我认为,这体现了大学的本质,即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浙江日报》曾就大学的理想这个话题对我作过一次采访。大学为什么而存在?大学的理想又是什么?这些关于大学最基本的问题,在我做校长的12年里却很少有时间去考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受到当初为学生做得还是太少。后来我想,学生才是大学存在的意义,大学的理想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大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此,我们在实施诸如拔尖人才计划时,应该更加关注所有学生的成长。原南京大学计算机系主任、软件学院院长陈道蓄就谈起:“曾经有老师说,在一流大学,只要把100个学生中的前25个培养好就足以保证学校的声誉了。”但是他认为,无论什么样的大学,都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因为他们对于每个家庭而言就是100%。”杨玉良校长也提到,复旦大学对进入教育部“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并没有把他们独立出来,而是留在原来的班级里,只是增加了部分课程。去年,我在华中科技大学参加本科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时,丁烈云校长告诉我,实验班本身是非常态的,学校成立实验班的目的是为更大范围学生的教育进行探索。实际上,中山大学在成立博雅学院之初,就决定人文高等研究院、通识教育部和博雅学院三位一体,既开展面向部分学生的博雅教育,更是为了发展全校的通识教育。

很多大学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有统一的表述,但我认为,同时更要尊重学生的选择,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南京大学提出“三三制”的教学改革计划就是以因材施教为出发点的,提出了“三个阶段、三个方向”。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守仁也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要注意差异化和个性化。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做法:有的学生是准备进一步深造的,就要注重为其打下比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有的学生以后是要从事对外相关工作的,就要注重其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可能觉得英语与他们以后的发展关系不大,就可以适当降低对这些学生在英语上的要求。

我由此想到,在学校里,究竟该对学生实行补短教育还是扬长教育?例如,有的学生英语不好,可能他大学这几年都在补英语,有的人数学不好就拼命补数学,结果补得灰头土脸,这就是典型的补短教育。我认为,教育不一定像做工业那样要遵循“木桶原理”,只要学生有他擅长的一个方面,他就不仅能安身立命,而且也一定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作为大学,应该有更多的模块供学生选择,学生既可以从这个模块毕业,也可以从另一个模块毕业。不同模块的差异性比较大,学生可以选择能发扬其长处的模块,找到适合自己的毕业通道。对此,时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的做法是,在不改变现有课程的情况下,通过课程组合,形成多条成才的路径,提供给学生。

为什么要明确大学的本质?我认为,这涉及学校本位和教育本位的问题。从学校本位出发,我们往往追求办学上的成绩,在乎量化指标,关心大学的排名,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谓前25%的学生身上;但是只有从教育本位出发,才会真正地以学生为本,关心每一个学生,重视教学。柯杨说:“在大学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不重视学生。见学生的时候,都特别不好意思。”为此,她花了很多时间在北大医学部做教学上的改革,现在觉得可以坦然面对学生了。

(三)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是建设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

目前,很多国内一流大学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我认为,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是建设世界一流的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在这方面不少校长有清醒的认识,南京大学就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基础工程。陈骏校长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该有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如果能安下心来重视本科教育,从校长到教师都重教爱生,大学就不会浮躁,就能正本清源,回归大学之道。”

杨玉良校长提到,复旦大学这些年把重点从招生转向培养。以前国内这些一流大学之间在生源上竞争很激烈,甚至发生过摩擦。而他认为,实际上,对于学生水准和能力的划分,主要是看分数段,同分数一段的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那么多学生进大学学习,如果出来以后大多是个人物,这才是大学的真本事。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陈国强也在反思,很多优秀的学生考到医学院来,如果大学的教学和师资水平对不起这么多优秀的学生,我们又何必把分数线拉高这么多?经过几年的思考和探索,他们提出的办学理念就是“让一批今天优秀、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能够和不断超越自己”。

这就是我对于何为大学根本的认识。前言的标题叫《回归大学的根本》,在我看来,“回归”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回归大学最本质的职能,也就是人才培养。二是回归大学重视教学的传统。北京大学校长、时任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在回顾中国大学发展历史时提到,过去的学校大多是“教学型”的,老师都会花很多功夫培养学生,因而那时的教育很有成效。当下,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到教学才是大学的真正使命与核心竞争力。三是回归大学管理者对大学核心价值的坚守。现代大学面临的选择很多,大学的管理者需要克服浮躁,平心静气地去面对大学这一最根本的使命。诚然,现代大学制度、大学治理结构、人事制度、科学研究体制、社会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也很重要,然而相比之下,能对学生产生更直接、更本质影响的还是教学方面的改革。对此,林建华校长有一段很精彩的话:大学要“守正创新”。我们现在提创新比较多,管理体制创新、培养机制创新等,面对未来的挑战,大学确实必须创新。但大学更要“守正”,要坚守大学的核心使命,坚守大学的核心价值。人们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走得太远,反而忘了为什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