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阅读可以使人获得研究的灵感,这既包括阅读文献资料,也包括阅读社会现实。阅读文献资料时,可以发现,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应对全球化和福利国家危机的挑战,纷纷改变了传统的直接提供现金的援助方式,代之以一系列与工作相关的条件,即采取工作福利的模式来促进长期受助者摆脱福利依赖,重返劳动力市场;发展中国家在过去20多年里,其社会救助也经历了重大变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制度设计方面的创新,主要包含以工作换救助、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和专项救助等新的项目,这些救助项目越来越多地与基本公共服务的获得和人力资本的投资相结合,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开始认识到贫困的多维性并希望贫困者获得长期发展以最终摆脱贫困。阅读社会现实时,可以发现:转型期内的中国社会救助仍然受到传统慈善观念的影响,带有剩余主义社会福利政策的本质,它以保障贫困者生存为理念,需要发挥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然而,随着我国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国内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贫困形势已发生变化,当前的贫困更多是能力的贫困而非仅仅是收入的贫困,因此,社会救助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针对新的贫困形势,促使受助者获得发展的能力和机会,从根本上缓解和消除贫困。基于以上的阅读,笔者选择了本书的题目,即研究如何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土来逐步构建中国的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
在学术研究方面,目前许多研究仍是在既有的社会救助理念和制度设计框架中开展的,迄今为止以“发展”为理念来对社会救助的长期制度建设进行科学设计的研究尚未获得足够重视。因此,研究中国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是该领域有待解决的问题并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从新的视角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它有助于在提高救助水平的同时增强贫困者的脱贫能力,实现从消极救助到积极救助和从生活救助到能力救助的转变,不仅有助于缓解现时贫困,还有助于防范和减少未来贫困,具有特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