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
学者去做田野调查,“要有好的身体,能够背起行囊走南闯北。不仅如此,他(她)要理解自身的世界,也要欣赏他人的生活。以平和的态度、平等的目光,去接触也许是完全未知的社区生活方式,相信不同族群人民生活方式的意义,以及他们信仰的真诚”,庄孔韶在《人类学通论》一书中这样写道。我很喜欢用这句话来回答身边朋友们对田野是什么的疑问,希望能让他们认识到,田野调查这项工作既不神秘也不深奥,而恰恰是十分贴近生活的,甚至带有一丝丝诗意、一丝丝浪漫。
2004年7月,我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到四川省大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田野考察。还记得那时我们坐了30多个小时的火车,从北京赶到西昌,又坐了几个小时的汽车,从西昌来到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辗转几天时间,来到了一片完全不同于我的成长环境的新天地。那里一望无际的是山,郁郁葱葱,山间蜿蜒着溪流,似有若无。那里只有一条紧贴山崖的土公路,将我们引入山间。
按照习惯,我们事先买好了糖果随身携带,到了村里入户访谈的时候可以分给村里的孩子们吃,算是一点点小礼物。刚刚抵达大凉山的时候,那里的物质条件和生计方式确实给我们这些“外来人”造成了一定的文化冲击,我料想着这里的孩子缺衣少吃,分糖果时一定要小心低调,防止造成拥挤争抢的局面。然而进村的第一天,这种料想便不攻自破了。大一点的孩子接过糖果会报以微笑,他们从不争抢也从不多要,很容易满足,在这个物质匮乏的乡村地区,人们的“物质观念”似乎与我们很不相同。
彝族人的居住环境和饮食结构都很简单,烹饪方法也很单一,他们吃饭时不使用桌椅,而是大家一起围坐在地上,中间摆上几大盆食物,一人一柄木勺,热热闹闹地一起吃。在那里,我第一次吃到了一种叫“坨坨肉”的美食,是一种煮熟的猪肉块,蘸着调好味的蘸水吃,那种美味我此后再也没在城市的任何一个地方寻找到。
田野考察时我们居住的地方是村里仅有的砖房,有窗户但没玻璃,纸壳糊窗。整个村子没有自来水,没有手机信号,限时供电。那段日子,是离开我所熟悉的生活最远的一段时间。每个结束了访谈、整理好了笔记、闲来无事的傍晚,我会与同伴在村口散步或者闲坐,孩子们嬉笑着、推搡着从我们面前过去,一切都浸在夕阳金色的光芒里。贫瘠与闭塞并不是大凉山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
田野让我们通过理解别人来理解自己。我很喜欢这种表述,客观上来说,每一种生存形态、每一种文化体系都具有适应其自身的特性。用一种价值观念去衡量另外一种价值观念,势必是要出现认知偏差的。这种认识对于理解社会,乃至理解人生,都是颇有益处的。
大凉山,是我曾到过的最偏远的地方,却也是让我最走近自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