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岚山边清明节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曾这样描绘古徽州。当我踏上南去的列车,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着这首诗。真实的徽州会是什么样子?徽州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带着一连串的困惑与希冀,我期待自己早点站在这块神秘的徽州土地上。
清晨的阳光沿着倾斜的山沟透露出来。晨曦中,朵朵油菜花张开了笑脸。淡淡的朝阳、微微的山脉、郁郁的绿树、片片的黄花,远近交替,点缀出大自然的绝美风光。列车一路飞驰,只有眼前的油菜花金黄不断。无论是遥望远处山脉,还是细观车前景色,金黄耀眼的油菜花,是不能逃脱的色彩屏障。在金黄色的屏障外围,葱绿的远山成为第二道屏障,使人产生了与世隔绝的想象。在众山的包围之中,偶尔会出现一条小河。山的凝固、水的流动,赋予徽州这块土地独特的品性。正如俗语所说“七山一水一分田,一条道路加田园”,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徽州文化。
一路走来,青砖、灰瓦、马头墙一直吸引着我的目光。徽州民居以其独特的构型艺术成为中国建筑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无论是在乡间村头,还是在乡镇县城,凡是在徽州山水之间,粉墙黛瓦、高低错落,别有一番韵味。
此去徽州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考察当地的清明节祭祖活动。徽州是朱熹的“桑梓故里”,清代休宁人编写的《茗州吴氏家典》中这样自豪地写道:“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鲁之风传之子若孙也。”在朱熹文化思想的浸润下,徽州人以懂礼、重礼、持礼而闻名。在徽州人中,汪姓是一大姓。当地俗语云“十姓九汪”“天下汪姓出徽州”。今年的清明节,汪氏家族准备在黄山市歙县云岚山——他们的祖墓之地举行一次中断了近百年的集体祭祖活动。
虽然汪氏家族的这次祭祀活动在云岚山的汪华墓举行,但实际上,三年之前汪氏一族还未找到墓地的具体位置。在汪华墓前,来自安徽池州的一族人——汪长富激动地向人们讲述着这些年来他寻访墓地的经过。出于对家族的认同、对祖先的责任感,几年来他曾多次骑着摩托车从池州不远千里赶到云岚山寻访祖先墓地,因为他看到家谱中明确记载着汪华葬于云岚山,祖辈们的记忆也是如此,可惜经历了20世纪的多次动荡,墓地早已无存,墓址也无从考证。汪长富虽有心寻找,但每一次的结果都让他很失望。直到2005年7月,他带着一线希望又一次来到云岚山,这一次他不愿意放弃每一个可能的线索,在云岚山附近仔细查看,逢人便上前打听,可过了半日还是没有任何发现。正当感到万分失落时,他来到一个猪圈。一个外表非常普通的农家猪圈,看不出任何特殊之处,但是不知为何,他慢慢走近。带字的碑文——汪长富惊喜万分,猪圈里面竟有带字的碑文。虽然此时他并不确定那碑文的内容,但是他已经顾不得多想,也顾不得猪圈的脏臭,直接跳入猪圈,用手擦拭碑文。碑文一点点清晰起来,汪长富的眼睛湿润了,原来这就是他千辛万苦要寻找的光绪年间御封汪华的墓碑碑文。“找到了,找到了!”他大声喊着,激动地在猪圈里面打转转。这一转让他更加兴奋,周围还有许多写着汪氏祖先名字的牌位,还有墓祠的一些残砖断瓦……墓地被找到了,汪长富兴奋不已,但是“一片狼藉”的情景很快让他悲伤起来,祖先的墓碑怎么能被砌猪圈?祖先的牌位怎么可以做围栏?为了能够让祖先有个安稳的墓所妥放先灵,也让汪氏后裔有个祭祀祖宗的地方,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汪长富四处奔走,先是联系当地的汪姓人,又联系本地的村委会、镇政府,还找到县里的文物部门,希望获得帮助。后来他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墓地的保护需要更多的力量,于是他便将发现墓地的消息通过“汪氏宗亲网”发了出去。消息一传出,立刻引起了很多汪氏族人的关注,后来他们决定与云岚山所在地的歙县政府取得联系,希望通过政府的力量加以保护。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努力,2006年歙县县委领导对汪华墓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进行了简单的清理、恢复,汪华墓也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汪氏族人可以在此凭吊祖先。
亲情是深藏于内心的依恋,无论时隔多久、路途多远,每当我们看见自己的亲人,心里都会产生那熟悉的亲近感。亲人既是血脉相连的共同体,亦应是彼此熟识和互助的共同体。然而,在汪氏聚会现场,我却感到了另外一种亲情,一种纯粹依靠血缘维系着的亲情。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素未谋面,然而同是汪华后裔的身份将他们紧紧相连。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血脉相连的亲情感处处可见。无论是路上偶遇,抑或是坐下闲聊,人们脸上都透着幸福感。看着他们紧紧相握的双手,白发老者潸然泪下,这种场景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彼此问候,嘴里重复着一个词:“本家”。只靠“本家”二字,就将这些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迅速转化为亲人。在人们的交谈中,还反复出现“爽公”“俊公”这些汪氏祖先的名字。许多彼此不熟悉的人走到一起,最先问的、也是最想问的就是“你是哪一支的”。作为一次宗亲聚会,人们已经认定这些人都是汪华的后裔,都是自己的宗亲,唯一的区别只是分支的不同。这个问题既能确定彼此间的距离有多大,同时也能将人们的距离拉近,因为只有汪氏后裔才能回答这个问题,而像我一样的外人是无权回答这个问题的。
在云岚山下,离汪华墓不远的地方,一位身怀六甲的女人吸引了我的目光。远远地,只见她迈着蹒跚的步子,走在初春的田地里,她走上一个小山岗,在一座墓前停下,先把手里提着的篮子放下,左手扶着篮子,缓缓地单膝跪地,右手把篮子里的食物一样一样拿出来,摆在坟前。也许是出于女性的潜意识,我不自觉地朝她走过去,等她祭祀完,起身准备回去的时候,我走上前和她攀谈起来。当我问她身体不便为什么还要上山来时,她的回答很简单:“应该的,每年都来,只要能走就来看看父母。”说完,提起篮子,又慢慢往回走了。她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金黄色的油菜花中,但是她带给我的感动却没有一丝的减少,简单的话语却蕴含了最真挚的感情。
下午,我来到了歙县县城,忽然觉得口渴,想找家商店买瓶水,这时我发现路边的店铺大都关起了门窗。这是一条较为宽敞的马路,应是县城的主要交通道路,为什么店铺都关了门呢?近年的清明节是法定假日,应该会有很多人过来买东西。带着困惑,一路寻找,经过十几分钟才弄明白,商店的主人都带着家人回乡下祭祖去了,还没回来。一个当地人说:“清明节应该回去看看祖宗,做生意不差清明节一天,这样也能保佑一年生意好。”是啊,利用清明节回乡祭祖,能够保佑人们在新的一年里生意好,更能够让孝子贤孙们体悟亲情,让他们在祖先的庇护中幸福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