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实证研究中的理论描述

为了将研究成果发表出来,需要将研究写成文章,并在文章中阐述自己的理论。因此,文字叙述成为建构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这一部分里,我们根据Sutton和Staw(1995)及Weick(1995)所写的讨论管理领域中的理论建构的文章,来进行阐述。Sutton和Staw罗列出论文作者往往误认为是理论的五个东西,而Weick则建议作者们保留这五个东西并将它们做得很好,从而构成理论的一部分。这五个被误认为是理论的东西包括:参考文献、数据、变量、研究假设和图表。这五个方面并不自动构成理论,但是它们却是理论的必要成分。换句话说,它们是理论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没有这些成分肯定没有理论,但即便有了这些条件也不一定保证就有理论。问题在于,怎样将这五个方面做好以及如何将它们做好。一个研究者能否将这五个方面描述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于理论所做出的文字描述的质量。以下我们阐述如何通过有效的文字叙述来帮助建立理论。

4.1 讲述一个故事

许多社会科学研究者认为,有影响的实证文章或者概念文章一定会讲出好的故事。我们所理解的讲故事并不是说将科学变成了虚构或者仅仅做到自圆其说就行了。科学是关于真理的,但是科学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引起人们的兴趣。一篇具有很强理论的文章能够提出有趣的问题,制造冲突和悬念从而使得问题更加错综复杂,从众多的解释或者解决方案中找出一个最合理的解释或者方案,并表明问题最终是如何解决的。一个好的研究如果像讲故事一样阐述其理论,将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

Weick(1993)关于组织感知崩溃的文章给读者描述了一个惊人的故事和他对于故事富有洞见的分析。1949年8月5日,16位年轻的救火队员中的13人在美国蒙大拿州的曼恩峡谷(Mann Gulch)地区扑灭森林烈火过程中殉职。Norman Maclean对于这次事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于1992年出版了《烈火中的年轻人》(Young Men and Fire)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Weick将这个事件与组织应对突然的危机或者预防灾难联系起来。他重新疏理并分析了该事件,指出救火队员们面对没有预料到的火势时失去了他们原本的组织结构,这使得他们面对危机时更加焦虑和恐慌,以至于难以理解当时的情形。尽管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救火队员提出了本是有效的逃生方法,但此时13人已经失去了判断力而朝另外的方向逃走,最终被烧死。Weick栩栩如生地复述原来的故事,并提出组织的复原能力来自四个方面:成员即兴的创造性或者处理问题的技能,即便组织系统崩溃但组织成员内心仍然存在一个虚拟的角色系统,意识到自己并不真正了解某些现象从而保持学习的开放性态度,能够彼此理解的互动。

中国人由于碍于关系、人情和面子而不敢直接面对冲突,Zhang, Zhang和Wang(forthcoming)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了关于中国人冲突处理的系列研究。他们证明传统中国人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看法的这种关系导向,会导致人们在面临冲突时具有如下想法:如果自己以一种比较直接的方式去处理冲突,对方会对自己有消极的看法。由于预计别人对自己有消极想法,所以个人就不采取直接的行动去处理冲突。没有处理的冲突并不能自动消失,Zhang等人报告的另外一个研究说明,人们回避了生活中某个很小的冲突,却让这个没解决的冲突蔓延到随后的工作情境中,使得冲突升级。研究者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最先导致人们不敢直接面对冲突的那个想法(担心别人对自己有消极看法)其实是一个认知上的偏差,是人们虚构出来的“负面臆想”。在这个基础上,Zhang等人发现换位思考可以消除“负面臆想”,从而使得人们更可能直面冲突。

通常作者需要在研究论文的导言部分说服读者,使其相信后面要讲述的问题和故事很有意思。作者需要告诉读者准备研究什么现象,研究这个现象为什么重要,研究这个现象会有什么贡献。在阐述所研究的问题时,具有很强理论取向的作者往往一开始就会通过某种方法叙述问题,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作者所选定的相关的理论观点上。例如,Farh, Earley和Lin(1997)介绍他们在台湾研究组织公民行为的时候,并没有全面地回顾美国主流的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相反,他们通过叙述组织公平以及文化价值观,进而指出对于组织公平的知觉会影响到组织公民行为,而这种关系会受到人们对于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的遵循的影响。通过这种叙述方法,作者一上来就清晰地告诉读者他们将要讲述的故事。读者看完简单的介绍后,便有兴趣想知道作者在后面要详细讲述哪些东西。

在论证一个研究课题的价值时,作者可以强调某个现象经常发生或者对于组织中的行为、过程和结果会有重大的影响。不过,要使得研究做出理论上的贡献,作者必须阐明这项研究在理论上的重要性。有时,作者可以在导言中简单地讲述他们的研究怎样对于已有文献做出贡献,并在随后的文献回顾和假设部分进一步论述理论上的贡献。一些作者喜欢将他们用新的样本或者在新的情境中来验证某个理论作为贡献,或者将某些新的发现当做贡献来阐述。但是,一个具有强理论的文章应当从理论根据上来阐明其贡献。作者可以运用前面我们所提出的方法中的一种或多种来说明他们的贡献。下面我们讨论文献回顾和假设部分的写作。

4.2 列出参考文献和引用他人成果

如果文章缺乏文献,将会使得理论成为作者个人的意见或者个人的经验之谈。引用前人的研究能够达到以下效果:表明作者认可并尊重他人的贡献,使得自己的观点更能够被人接受,也引导读者去看有关领域中的更多的文献。虽然这些都很重要,但是它们都不能自动地提高理论的强度——支持概念和假设内部以及概念和假设之间关系的逻辑证据的合理性。要想提高理论的强度,关键在于要从所引用的文献中获得观点和证据来支持作者自己的论据和观点。一个好的文献回顾并非全面而诚恳地介绍在这个领域中前人已经做过的所有工作,它应当是帮助作者搭建自己的舞台,并建立一个有新的价值的理论模型。我们特别用“帮助”而不是“替代”一词,因为哪怕作者是个经验并不丰富的无名小卒而被引用的人则是大名鼎鼎,但终究是由作者本人来发展概念和建构理论。作者可能忠实而完整地叙述了在某个课题上的以往文献,包括理论的起源、历史沿革以及后来的变化。但由于作者缺乏独立的立场和论点,他们很可能被浩瀚的文献所淹没,而没有能够报告一个合理的理论。在界定概念和提出概念之间关系的过程中,作者必须有自己的立场,要明确自己目前在建立某个观点,而自己是这个观点的发言人,并由自己将已有研究中的观点组合起来支持所建立的新的理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声音,或者完全被以往的文献所湮没,作者不可能建立一个较强的理论。

管理领域中的理论越来越多,而学术杂志所允许的文章的篇幅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常常需要决定要引用哪些文献、不引用哪些文献。管理领域中的一个倾向是多数作者都要引用最权威和最著名的文献,这种倾向导致了“仪式性的引用”现象。即便作者所讨论的问题与某些权威文献并没有密切的关系,仍然在文章中引用这些文献。我们建议作者将是否贴切作为选择引用文献的第一标准,也就是说,引用那些与所讨论的问题最有关系的研究。根据课题的领域确定文献的引用而不是看那些大牌和名人。那些与作者的观点最关联、令人信服并且观点简洁的文献应当成为作者的首选。不过,考虑到理论建构的社会现实(DiMaggio,1995),在一切方面都相同的情况下,作者可以选择那些更加经典、更具权威的作品,也要选择那些发表在等级较高的学术杂志上的文章。通常准备将文章投寄到某个杂志,最好要引用这个杂志上以往发表的相关工作。

4.3 引用实证研究发现

作者引用以往的实证研究结果是一种常见的论证研究假设的方法。当这样做抑止或者替代了逻辑推理的话,它便对于理论建构是有害的。事实和数据本身并不是理论,因为对于它们可以有多种解释。不可否认,在研究中被引用的结果多数可以通过某个理论预测出来。但即便如此,由于作者引用这些发现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模型,所以他们必须根据所要建立的新理论重新检查过去已经被证明过的研究发现。因此,作者要在过去的实证发现之外建立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观点,不要让事实和数据自己说话,而是利用已有的研究发现来提出概念性或者理论性的问题或者运用这些发现来支持建立假设的逻辑论证。就数据与理论的关联而言,需要澄清的是,过去的实证结果与数据不同。研究者为了建立理论搜集数据、积累数据以及分析数据。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在理论建立中起到核心的作用。即便如此,Mintzberg(1979: 584)的评论仍然适用,“数据不能产生理论,只有研究者建立理论”。

4.4 在概念之间建立联系

概念作为理论的基本元素,其质量影响到理论的质量。本书中的其他篇章会论述概念的建立及测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提供一个描述性的概念框架和类型、并且提供有关的调查数据,这并不构成理论或者理论的主体。然而我们观察到,很多中国管理研究者在他们的研究报告中仅仅给出一个概念和与概念有关的调查结果,他们误认为这就是理论。例如,某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框架来区分不同类型的所有制企业,另一个框架区分了不同的组织文化。不管这两个框架多么有效和富有洞察力,这两个孤立的框架不能构成一个理论。而一旦作者提出所有制类型和企业文化类型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并解释为什么二者会有这种关系,还探讨这种关系对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以及绩效发生怎样的影响,一个有关所有制与组织文化的理论便产生了。例如,Tsui, Zhang, Wang, Xin和Wu(2006)根据领导者在冒险性、建立关系、关心员工、描述愿景以及监控运营五个方面的表现将领导能力分为强和弱两种,又根据企业在员工导向、关注客户、注重创新、系统管理与控制和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再次将企业文化分为强和弱两种。作者们并没有停留在对领导和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建立测量工具或者分类上,而是揭示出在具有很强惯性的企业(如国有企业)中,领导的强弱和文化的强弱更可能不匹配,并进一步通过对那些不匹配的企业内的有关人士进行深入访问揭示出领导与文化不匹配的机理。这就是一个理论,并对以往关于领导与文化关系的观点做出了新的贡献。

4.5 为研究假设进行的推理

研究假设并不是理论,因为它仅仅说明或者预测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但并没有为这种关系提供解释。科学并不单单是对于是什么做出说明或者预测,而是要解释为什么。在提供解释和理由时,作者可以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解释为什么两个变量具有所预测的那种关系。这需要研究者诉诸每个变量的意思以及他们之间的逻辑联系或者因果关系。这些解释也需要解答为什么两个变量存在所预测的那种关系,而不是以其他的方式发生联系。换句话说,作者需要考虑可能存在的其他假设,并阐明为什么其他假设都不合理,从而排除其他假设或者解释。其次,作者必须将所有的研究假设联系起来而不是让它们相互孤立。正是研究假设之间的联系构成了理论的核心。理论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纲举目张”,变量是“目”,而将各个变量联系起来的理由就是“纲”,或者说单个的研究假设是“目”,而假设之间关系背后的原理和逻辑就是“纲”。“纲”使得读者从概念上和理论理解“目”。需要注意的是,“具有很强理论的文章往往从一两个概念性的陈述开始,并建立一个逻辑翔实的个案;这些陈述既简明扼要又相互关联”(Sutton and Staw,1995:377)。这段话意味着,概念和理论主题本身并不需要很复杂,但它们必须是统合性的,从而使得理论既令人难忘又令人信服。

4.6 运用框图说明理论

在管理学的文章中,人们通常用框图来表达某个理论。框图由方框和箭头构成。方框代表概念或者变量,而箭头则表示概念或变量之间的关系。一个完整的框图就能够将理论模型的大致脉络或骨架表达出来。当然,框图本身并不是理论,因为它缺乏理论的内涵。不过一个组织得好的框图比简单的概念列表或者没有组织好的图表更接近理论。我们建议将绘制框图当做安排变量结构的手段,它服务于促进理论模型的建立和促进理论表达两个目的。绘制框图是学科思考的一个方法,尤其当做者拥有丰富的想法和较多的直觉性假设时,框图可以帮助他们将众多的想法凝练成正规的概念和理论关系。就表达而言,框图可以直观地显示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变量之间的关系包括主效应、中介作用、调节作用等,如果仅仅用文字来叙述变量之间的这些关系,读者很难理解。而一旦采用框图,读者便很容易理解这些关系。

例如,Hackman和Oldham(1976)的工作特征模型认为,核心的工作维度会导致个人体验到关键的心理状态,后者影响员工的工作状态。工作维度中的技能多样性、任务同一性和任务重要性会导致员工体验到工作的意义,而工作的自主性导致员工体验到对工作成果的责任,工作中的反馈导致员工了解活动的实际后果,这三种关键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影响了员工的内在工作动机、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以及缺勤和流失等后果。Hackman和Oldham认为,上述的关系受到诸如个人对情境的满意度、知识技能以及成长需求强度等个体差异变量的调节。Hackman和Oldham用下述框图很直观地将这个复杂的模型表现出来(见图1)。

如前所述,Shin和Zhou(2003)关于领导方式、员工价值观与员工的创造性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同时涉及主效应、调节作用和中介效应,图2所示的框图可以清晰地表达该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这个框图可以看出研究中的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转型式领导是自变量,员工创造性是因变量,员工的内在动机是联结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中介变量,而保守的价值观则是调节变量。

总之,运用框图不仅可以更加直观地表达研究者所建构的理论,便于让读者理解,同时它也能够帮助或者训练研究者能够更为清晰地思考自己的理论架构。

图1 Hackman和Oldham(1976)的工作特征理论

图2 领导方式、员工价值观与员工的创造性

4.7 结束并继续故事

对于一篇纯概念性或理论性的文章来说,只要讲完了理论,故事就结束了。当然有时作者会讨论如何验证这个理论。但是对于一篇实证性的文章来说,没有报告出数据、数据分析以及数据结果如何支持所提出的假设和理论,故事就没有结束。而且,即便报告了这些内容,作者还可以续写故事,讨论由该研究刺激出来的新的问题供未来的研究去探讨。作者可以利用讨论部分来阐述从事进一步研究探讨一些新的方向的可能性。与纯理论性的文章中的理论建构不同,实证性文章中的理论建构可能会经历进一步的建构和再建构,原因在于研究者可能会重新检查数据、也可能接受同行的建议、还可能是来自学术杂志编辑的要求等。很多人质疑事后建构理论的合法性,我们无意在这里论述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不是说让实证的观察或数据指挥理论或者主张所谓的“事后诸葛亮”式的理论建构。我们建议,对于那些不是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建构理论的研究,作者要在搜集数据验证他们的理论之前回顾文献并建立假设。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论一旦建立之后就坚如磐石、不能够对它进行修改或重建。在受理论指导的研究中,搜集的数据往往与理论假设不吻合,使得看似非常精彩的理论故事变得太简单、太宽泛或者过于迂回,或者在最坏的情况下数据结果与理论完全相反。假如可以运用当前的数据来对理论进行挽救,作者不得不对理论进行某些改变,包括丢掉或修改某些变量和假设,添加边界条件,或者提出另外的假设。我们个人所遵循的叙述原则就是不仅使得修改后的理论内部的各个要素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和流畅的,而且要保证理论与数据之间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