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初步的运思
出于对现实道德生活的深切关注之情和对道德理论研究的某种弥补之意,我果断地选择了道德情感这一论题。然而当我刚想步入研究之门时,却为一时找不到开门的“钥匙”而苦恼。情感本来是一种已经够复杂的心理现象了,加上道德的成分,就更让人难以琢磨。道德情感不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而是涉及到心理、生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道德情感的复杂性,决定了研究它的方法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它需要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认识论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对这些方法采取“移花接木”,即知识迁移、认识转换等途径进行综合,这种综合的最好形态莫过于哲学的思考和哲学的方法。我之所以选择哲学方法作为打开道德情感研究之门的“钥匙”,是由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我们研究道德情感不仅仅是要弄清道德情感“是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研究“应该是什么”、“怎样培育”、“怎样有利于道德建设”。道德情感从存在形式来讲属于心理学范畴,但从性质来讲又属于价值论范畴。科学,包括心理学、生理学和逻辑学等,不能自行产生一个根本的价值原理,在价值范围内,哲学将给我们很大帮助。哲学是人类理性的结晶,是人类的大智慧,是对于那些迄今为止仍为确定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和现象的思考,哲学的任务就是求得“一种经过推理所得的信仰”。皮亚杰曾经向我们提示说,“思维常常是先用哲学形式提出来,然后才科学地将其建立更为精致的结构或使之经受系统科学的检验”。什么是哲学方法?黑格尔认为,惟一能成为真正的哲学方法的,正是对象内容所具有的推进内容前进的辩证法。哲学方法不是形式逻辑的证明方法,而是一种内在的证明。由于我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方面的粗浅,也就只能借助于这种“内在证明”作为研究道德情感问题的策略性选择,并以此作为运思的前提了。
本书的第一章,我没有对中外历史上的道德情感理论进行全面考察,而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一种假设,即认为道德建设的着力点应由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在此前提下具体分析了西方近代道德情感理论产生的必然性、基本主张和思维教训。然后分析了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情理关系的变化形态,通过回顾道德理性化批判的历程,对中国道德理性主义传统进行了理论检讨,并以王阳明道德情感理论为例,说明道德与情感的融合在中国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通过这种历史分析来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我还用举一反三、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对道德主体的情感规定、道德本质的情感机理、道德实践的情感基地的分析,论述了情感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的地位和意义,以此暗示研究道德情感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二章,从情感和道德情感的概念分析入手,概括了道德情感区别于其他社会性情感的主要特征,揭示了道德与情感的同构关系。道德情感其构成虽然复杂,但其形式归依还是心理现象,弄清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人格、审美情感、宗教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关联,是认识道德情感本质的必要性工作。道德情感就其产生的根源和具体内容而言,是一种社会性存在,它是基于人性需求,以调节社会利益关系为途径,以实现人际共生共存为目标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道德情感又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要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情感具有阶级性。通过对道德情感丰富内涵的揭示,旨在说明道德情感复杂而不神秘,是社会道德生活中的重要构件。
第三章,首先对道德情感作出了明确的分类,认为道德情感有个体与群体、道德的与不道德的、单元性与复合性三种角度的划分。然后重点论述了个体道德情感的因素和群体道德情感的要件,以此来弥补对道德情感分类的粗浅。道德情感的复杂在于它不是一种纯客观存在,而是一种主观体验。所以,我在论述体验及其本质、道德情感的体验过程、道德情感的体验形式等问题时没有吝惜笔墨。尤其令我欣慰的是,我发现了道德情感体验的基本环节,并提出了信念一自由体验这种道德情感体验的新形式。道德情感本身也是分层次的,它以道德情绪、道德情境、道德感情、道德情操作为升华序列。道德情感升华的动力当然来自主体自身心理矛盾的体验与解决。
第四章,主要是分析道德情感的功能效应问题。对待道德情感的功能,历来有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情感主义,一是理性主义。前者夸大道德情感的作用,后者否认道德情感的作用。目前还有人提出道德法律化的主张,我对此持否定态度,主张道德应当心理化和情感化。然后,具体论述了道德情感功能的五种表现,其中比较有创新性的是提出了道德情感的预测功能。当然,我没有重犯道德情感主义的错误,而是提出了道德情感功能的域限问题,即道德情感不是万能的,它的功能的发挥受制于主体因素、人际因素、社会因素。
第五章,主要的着眼点是道德情感的培育问题。我首先提出了道德情感培育的目标系统,以克服其盲目性和随意性。这种目标系统既有对个人生命的关注,也有对社会和谐发展的充分考虑。在道德情感培育的途径上,力图克服过去专注于个体自觉的弊端,在重视道德情感培育的个体修养的前提下,提出了道德情感培育的社会措施,主张要通过道德教化的深度走向、道德环境的全面优化、道德控制的合理适度来为道德情感的培育提供外部条件,其中特别提出了应坚持官德重于民德的道德建设主张,遵循道德运作中“上行下效”的原则来促进道德情感的普遍丰富和社会风气的全面改良。
结语部分,我从历史、现在、未来三种角度,论述了道德情感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对过去,我们要认真反思传统道德,克服道德理性主义的弊病,优化国人的道德情感方式。对现在,我们要深刻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塑造人己兼利的现代人性;对未来,我们要注重良知教育,为人类精神共同体的建立创造情感条件。
自觉这种运思在结构上是较严谨的,因为它是理论逻辑的展开,但它是否与道德生活的逻辑一致,心中难免有些恐慌。对于道德情感这么一个富有生活情调的话题,自然首先应当遵循的是生活逻辑本身,而不是理论的逻辑。在研究中缺少实证分析的方法,更没有心理实验的介入,这是本书的最大遗憾。好在亚里士多德说过,作品能够在动态中表现出潜伏于作者内心深处的东西。拙著尽管构思平淡无奇,也无不易之言和崇论闳议,倒也是多年来胸中涌动的情感以及只有在情感中能体味出的对道德问题的苦苦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