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熊希龄未了情(第八届香山文化论坛文集(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孩子们的乐园——蒙养园

方亭

每当忆起50前在蒙养园的生活情景,我就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美丽的校园

蒙养园(又叫幼稚园)的环境是香山慈幼院里最优美的,东临二校校园,白瓷砖砌成的大门门楣上有“蒙养园”三个漆黑的大字,左右两侧为“生生如己所生”、“幼幼及人之幼”的条幅。这些都是熊希龄院长的亲笔,园内其他各处题字也均为他老人家的墨迹。

图1 蒙养园大门

走进大门,南北两边各有一个月亮门。北门内一个幽雅的小院是办公室所在地,南门内是男工宿舍。

砖砌的行人路边,春夏种植着晚香玉、美人蕉。沿石级而上,向北,一条道路穿过一片林木,通向女教师宿舍;向南西拐,是孩子们的活动场地。这南、北两条宽砖地旁都栽着山桃、碧桃、杨柳等树木。

向西再踏上几层台阶,迎面则是教室,尖顶的建筑下边有一拱形门,两旁各有一个圆形的窗洞。教室东山墙的上方筑有熊院长所题“泰源堂”三字浮雕竖匾,下面的横匾上写有“蒙以养正”四字,墙上左右装饰的浮雕是展翅的小天使,下边镶嵌着两幅图画。教室门外有—块方方正正水泥方砖地面,两边摆放着盆栽的夹竹桃和棕榈。拱形园门内的“泰源堂”是大教室,它的南边是食堂,北边是第二教室,第二教室北面连接一间带有平台的小接待室。

图2 泰源堂

“泰源堂”西南有一幢坐西朝东讲究的楼房,这里就是幼儿宿舍,从食堂和教室都有长廊通向楼里。

楼前南方有一个大的活动场地,用水泥铺成,平滑光洁,名曰“平地”。经过平地正南的“中华门”,内有两层院落,下边一层有锅炉房、洗衣房以及菜园;台阶上边一层则是玻璃暖房花圃、菜地,伙房;最西边小院里有一排布局别致的平房,孩子们有病需要隔离护理时,便住在这里。院内有一向北的台阶通向宿舍楼。这上下两层的大院落统称“花园”。

从宿舍二楼的后门出去,有一个宽阔的庭院,庭院正中为思源亭(也是熊院长的题名,寓“饮水思源”之意)。院子两面围有砖砌的花墙,走出木栅门,即可顺山路到达琉璃塔,向北可到见心斋。

思源亭的西南角有一个鹿圈,养有梅花鹿。庭院北面向东,沿一堵花墙,顺着砖铺的斜坡而下,可直通宿舍、教室等处。

这条斜坡路南临宿舍楼,北依长满了灌木丛、野花和松柏的山丘。翻过山去,有一条由西向东的小河,正中架有石桥,河南边鸭舍内饲养着群鸭,这条河就叫鸭子河。西南高墙外,是校医院所在地昭庙。走下鸭子河东的山坡路,通向一片树林,有花椒树、杏树、黄刺梅、珍珠梅等,白、黄、粉红色的鲜花,从春到秋竞吐芬芳,宿舍楼前的榆叶梅、丁香,楼南的合欢,楼北的海棠,更是姹紫嫣红争相怒放;院内绿树成荫,一片葱茏;群鸟啁啾,蜂飞蝶舞。整个庭院秀美、和谐,俨如一个大花园。

我是一个幸运儿,三岁到七岁(1927—1931年)在蒙养园这个美丽的天地中,度过了我的童年。

卫生舒适的饮食起居

孩子们住的是砖木结构的两层楼。

楼内向南一面有四间宿舍、两间老师(保育员)住室;北面、东面各有一间大盥洗室和一间厕所。盥洗室内有十几个龙头,排成Π形的水池子下边设有木踏板。孩子们的洗漱用具和饮水杯摆放得井然有序。厕所备有配备自来水的恭桶。北边还有两间女工住房和贮藏室,并有楼梯。

楼中间是一条长长的甬道,可供孩子们活动玩耍。楼上的房屋格局与楼下相同。三层则是阁楼,用来存放物品,阴雨天,还可以用来晾衣服。一楼下有地下室,有浴池和暖气锅炉房。

楼下由东到西从第一间排到楼上第八间,八间宿舍按顺序叫一户、二户直到八户。一位老师管理两户孩子,约20个左右,每户面积30多平方米,放着近十张钢丝床。红漆地板,中央留有一块活动的地方,铺着地毯,墙上挂着镶有镜框的图画,房内整洁明亮。每到夏季,窗外挂上苇帘,用以遮挡烈日;冬天一到,就开始供暖气。

孩子们的衣着有单的、夹的、棉的,还有毛线帽、毛衣裤和棉大衣,冬天,棉衣裤外还有罩衣裤。定时洗头洗脚,洗澡换衣。夏天夜晚睡觉,每个孩子都穿长袖衬衣和长腿衬裤,再裹上小被单,并将被单掖好,以免松落。薄棉被垫一半,另一半掀在一边,半夜如果凉了,老师再逐个把半边被子给孩子盖上,因此孩子们从不受夜寒。

早餐后,孩子都顺序到厕所大便。饭前洗手,饭后洗脸,刷牙,临睡前洗手,除去身上的灰尘。孩子们排成一队,由大点的孩子用布掸子掸去小伙伴身上脚上的灰尘,然后再上床睡觉。

我们小时候,医药卫生水准远远不如现在,但蒙养园的儿童很少闹病,也没有传染病的流行,这不能不归功于院方讲究卫生和注意防病的科学制度和严格的管理。随着季节的变化,我们常服些小药。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吃中成药万应锭,孩子们管它叫耗子屎。冬天吃水萝卜,春天喝芦根水,夏天喝绿豆汤,还常吃些水果,花钱不多,对防病却大有好处。

蒙养园的饮食注意营养,孩子们的进食有节。按小孩的年龄、体质规定饭量,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需要,再逐渐增加。主食有米饭、面条、馒头、包子。早餐有牛奶、鸡蛋、馒头、小米粥;中午、晚上,两个菜,一荤一素,一个汤。应季的新鲜蔬菜不断,除鱼、肉外,有时还能吃到对虾。夏天午饭后,一人一碗糖拌西红柿。那个年代,西红柿还比较稀罕,我们已经能吃到这些营养丰富的果菜了。花园的菜地里种了一大片西红柿,足够吃一夏天的。

孩子们经常在户外嬉戏。天气暖和时,吃过晚饭,老师常常带领孩子们到附近的琉璃塔、见心斋、眼镜湖、玉乳泉散步,夏天还远行到碧云寺、双清、半山亭等游览区玩耍。

在香山慈幼院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环境里,孩子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充分享受着和煦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孩子们不但养育得红润结实,而且在老师的教导下,懂得礼貌和友爱。

大点的孩子每天早晨起床自己整理床铺,铺平床单,被子四角要叠得方正,并且帮助年岁小的弟弟妹妹穿衣叠被铺床。工友拖地板以前,孩子们先用毛掸子把灰尘扫一遍。

吃饭铃一响,先在食堂外排好队,每人系上围裙,大的替小的穿好。有的孩子帮助老师摆好碗筷,端上饭菜。吃饭时,几个人一桌。小妹妹小弟弟需要添饭,便说:“请某哥哥(某姐姐)给我盛饭。”哥哥姐姐盛来饭后,还要道声谢谢。

常常有来宾参观蒙养园,客人中还有一些华侨和外宾。只要客人一到,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地大声说:“客人您好!”主动替客人开门指路,回答客人的问题。客人离开时,又热情地道别:“客人再见!”有的孩子还应邀为客人唱歌跳舞,说歌谣,表现很大方,客人高兴地和孩子们一起说笑,无不称赞这些活泼可爱有教养的娃娃们。

丰富多彩的学前教育

孩子们上下午有两个单元的上课时间。

每天上课一开始,伴着钢琴老师和孩子们用歌唱互致问候,下课时又唱歌送别。歌词是:“老师(小朋友)你好,老师(小朋友)你好,亲爱的老师(小朋友)你好,你好。”下课时,则把歌词中的“你好”换成“再见”。曲调用的是《祝你生日快乐》的外国民歌旋律。

每天还有一门必修功课,孩子们围成一个大圆圈,随着钢琴做鸟飞、马奔、雀跃等各种动作,根据琴声节奏,或欢快急促,或轻柔缓慢舞蹈着,跑跳着。老师在一旁示范和辅导。

我在蒙养园学了许多歌曲,不少是用汉语填词的外国民歌。我们还学了黎锦晖词曲的小歌舞剧,如《小孩与麻雀》《小小画家》等。

有一次,老师给我们排演一个小歌剧:兔子妈妈出门时,嘱咐小兔子要提防坏人,妈妈不回来,什么人敲门也不开。老师分配我扮演狐狸,去敲门诱骗小兔子,让我穿一件黄色布满大黑点的外衣,还装上一条大尾巴。我嫌难看,不愿当坏蛋,坚决不干,结果挨了批评。

最美的一次是到协和医院去表演小歌舞《可怜的秋香》,一个小男孩扮作羊,四个女孩分饰秋香、太阳、月亮、星星,我扮演月亮。老师用各种颜色的皱纹纸做成帽子和衣裙,在舞台的灯光下,显得非常漂亮。我们表演结束后,许多阿姨、叔叔、爷爷、奶奶都来爱抚我们,夸赞我们,并拿来许多美味可口的点心和糖果叫我们吃,我们开心极了,老师也因为我们的成功而感到格外高兴。

孩子们最喜欢做游戏,拔河、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等,不断更换内容。天气好时,就在平地玩,阴雨天,就在大教室内。鸭子河北边的高墙下有一排小平房,孩子们曾在那里体验生活,一间间小房子里开设了幼儿园、医院、商店……孩子们有的当老师,有的当医生、护士,有的当售货员,大家玩得可认真了。

每到一个节日,老师都要给孩子们讲有关这个节日的故事。元宵节教制作元宵;端午节孩子们用硬纸折成小粽子,再缠上五颜六色的丝线;中秋节可分到月饼、水果。最高兴的是过圣诞节,老师和孩子们一块做圣诞树,上面挂满漂亮的金银色亮片、小灯笼,每个孩子得到一双新袜子,里边装满了花生、糖果、小画片和玩具,老师说,这是圣诞老人半夜送来的,大家一起唱圣诞节的歌曲。

昆虫和动物都是孩子们的朋友,蝴蝶、蜻蜓、知了常与孩子们为伍。蒙养园东南隅的一个院子里,饲养着兔子、鸽子、奶牛,思源亭鹿圈里有梅花鹿,鸭子河有鸭子,孩子们经常去观看、喂食。我记得,夏天我们吃过西瓜后,拿着西瓜皮去喂鹿,从栅栏外将瓜皮一扔,梅花鹿立即奔拢来抢食,吃得真叫香。同仁堂药店的叔叔伯伯们定期来割鹿茸,这是我们必去观赏的好节目。三五成群响着铃铛的骆驼一年几次到园里来送煤,它们卧在思源亭的庭院中休息,我们好奇有趣地看着它们怎样反刍食物。

孩子们到五岁以后,开始识字及学习简单的演算,画图画、叠纸,剪贴等更是最受欢迎的功课。生动活泼、丰富多采的学前教育,促使孩子们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升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蒙养园度过的美好岁月,仍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在二、三十年代连年天灾人祸、满目疮痍的旧中国,我们这些孤苦儿童却在蒙养园享受到人间的温馨和欢乐。

凡在这里生活过的人,都由衷地感戴给了他们幸福童年的熊希龄院长,怀念那些为他们洒下了心血、付出辛勤劳动的,有如慈母的老师们,蒙养园的负责人赵令辰、范淑懿,教师安秀德、连淑琴,管理生活的老师黄桂云、杨宜兰、鲍守贞、方渭英,如今虽已离开人世,却永远活在学生的心中。

1988年秋,我和众多校友一同回香山探旧,看到香山慈幼院的建筑大部分被拆除改建,校内各处熊院长亲笔题字的字迹更是荡然无存,目睹曾经是那么熟悉的母校已面目全非,心底泛起难言的复杂情感,我们眷恋,我们遗憾:一个在教育事业上有过特殊贡献、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香山慈幼院,难道不应该留下几处遗址作为永久的纪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