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熊希龄未了情(第八届香山文化论坛文集(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香山脚下的儿童村——香慈小家庭

洛林

香山慈幼院的小家庭是全校大家庭教育模式,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教育最鲜活的实验园地,比奥地利科学院格迈纳医生于1949年建立的SOS儿童村早15年。

在兴办香山慈幼院的过程中,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熊希龄院长深刻认识到儿童,特别是孤贫儿童更需要母爱和家庭的温暖,1934年香山慈幼院家庭总部成立,隶属一校,下设11个小家庭,负责对每个小家庭督导和管理。

我是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1932年被香山慈幼院收养,那就好比从地狱一步迈进了天堂,更幸福的是,1934年我成为小家庭佟宅的一员。

作为香山慈幼院的受益者和见证人,我愿在垂暮之年将留在记忆深处的散碎回忆连缀成篇,让有志于研究香慈教育的学者们参考。

香慈小家庭教育模式的亮点是最重亲情教育,孩子们和娘在生活和劳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类似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小家庭教育

每个小家庭中,一个娘与十二三个学生朝夕相处。

娘有文化,有爱心,孩子们男女都有,年龄有别,经过磨合,逐渐熟悉,耳鬓厮磨,优势互补,相互补充,最终打造成一个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血缘关系的和睦家庭。

小家庭亲情教育是否能成功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最重要的角色是娘。娘不是课堂上的老师,而是生活导师、一家之主。娘对孩子们的爱,与血缘关系的母子之爱既有相似之处,又别具特色,娘要对每个孩子的生活起居负责,要保证孩子们按时上学,按时吃好、住好、生活好,还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培育孩子们为人正直、积极向上、健康成长,但不易发生血缘家庭容易出现的溺爱现象。

图1 娘和孩子们一起吃饭

图2 学生们在晒衣场晾晒衣物

图3 学生们在家庭总部北侧东西向胡同内抬水劳动

其实,娘的工作十分艰苦,既给我们做饭,又帮我们洗床单、拆洗缝制被褥,还教我们洗澡、洗头、梳头。我们上学去,娘要检查我们的床下,找出脏鞋要刷洗、晒干;洗脸毛巾脏了,娘也洗干净……所有这些起初全由娘做,也不一定能让所有孩子理解。

我记得,有一次,娘检查卫生,帮我们洗褥单。中午,我放学回来看到娘给我洗的褥单,觉得洗得不够干净,心里很不满意,不假思索地把我的床单取下来,泡在水中。吃过饭以后,自己重新洗一回,看看自己洗得比娘洗的白,心里十分舒坦,便去上学了。

图4 小家庭苏宅的苏娘

娘看到眼里,记在心上,但她并没有批评我。过后不久,她组织大家进行洗衣服比赛,把我洗的单子拿出来展示给大家看,边看边说:“你们大家看看!你们的大姐洗的床单是不是特别白呀?”大家连声说:“对!”你一句,他一句地夸奖我,我听了心里美滋滋地。

娘接着说:“唉!娘老了!没有力气,洗出来的单子就是不如你们的大姐。她又不惜力气,又细致,洗出来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

我听了,当时无甚感觉,过后自己反复琢磨着娘所说的话,心里才觉得不对味!特别是当自已患些小病,发烧、头疼、肚子疼时,依偎在娘的怀里,趴在娘的腿上,娘怜爱地帮我按摩、揉肚子时候,我从内心感到自己曾经重新洗床单时的作法,真对不起娘!那种愧疚,是很难形容的。

日久天长,我便会用自己的努力多帮助娘干些事,其他的兄弟姐妹也是这样,大哥哥也很快体谅到娘照顾我们的不容易,开始帮娘干许多重活,如封火、运煤、倒煤、擦家具等。如今想来,小家庭的教育是我们成长道路上非常重要的内容。

首先,通过“在生活中的劳动中,娘和孩子们建立起来的亲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娘用自己的爱心,通过和孩子们生活中的艰苦劳动,起着师长一样的模范作用。

因为孩子们都不会过家庭生活,是娘像亲娘一样照顾孩子们日常生活,帮助孩子们料理日常家务,让孩子们安心地上学。时间长了,孩子们慢慢地也学会了一些家务劳动技能。

在共同生活、相互关爱的过程中,娘和失去亲人的孩子们加深了理解,相互感情自然而然拉近至亲密。这时,母校的感恩教育作用逐渐发挥,原来孤儿特有的无人依靠、无人帮助的孤独感逐渐消失了,孤儿们对人对事的冷若冰霜、闲荡淡漠,甚至孤僻、野蛮的性格也在渐渐改变,认识到娘也不容易,更懂得了劳动的宝贵。

尽管孤儿们还不懂得劳动创造价值的道理,但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每当我们自己动手做饭时候,擀面条要出一身大汗;蒸馒头累得气喘吁吁;铲煤倒炉灰弄得浑身脏乎乎……而当热腾腾的馒头、香喷喷的菜吃进嘴里,倍感舒畅幸福之时,就会想到娘为我们的操劳难能可贵,亲近感倍增。

孩子们是天真的、纯洁的、善良的,只要娘对孩子们亲切,小家庭的孤儿十分容易被感动,当我们长大些,真感到娘很亲的时候,我们天天唱的歌便不同了:


真难报是父母恩情,山样高来水样深。

抚育我这健全身体,不知费多少苦辛。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禽兽也都有孝心。

自己时时鞭策自己,做个堂堂正正人。


小弟弟小妹妹一天晚也乱唱:


为我辛苦了!我的妈妈,每天总这样累,您老人家送我上学,等我回家,为我辛苦了,我的妈妈!


不知道每个小家庭的娘听了有什么感受。我相信,准会让娘心中得到一些安慰,证明自己的努力劳动成果有了回报!我相信这些孩子们的歌声对娘也会有影响;反过来,娘的心里也乐开了花,娘就更主动地想尽一切办法,粗粮细做,经常到其他小家庭中的张娘、李娘那儿学一些做饭的花样,争取做些好吃的饭菜改善伙食,进而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虽然当时的物质生活比现在相差很远,但照样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试问,这样建立起来的亲情,这样的母子关系该是多么真切,多么纯洁,多么高尚!它比社会上某些母亲过分溺爱孩子,无原则地呵护孩子,一味心疼孩子,一切由自己包办代替,不敢让孩子参加任何劳动,也不教导孩子自我料理、干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的行为不知道高明出多少!

慈幼院主张“好好读书,好好劳动,好好图自立,……重职业,自食其力”的教育理念。这个院歌的内涵,在香山慈幼院各方面言传身教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深深地扎进孩子们的头脑、感情里。

在全校大家庭的概念中,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熏陶中,小家庭首先培养了孩子们和娘之间的深情厚意,继而也会逐渐建立起兄弟姐妹之亲情,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姊妹情深,在尽享天伦之爱中使孩子们更具体地体会到家的温暖、家的美满,家才是属于自己的港湾。

在这样的小家庭中,培养出来的家庭关系与社会上某些家庭和传统家庭比较是大不一样的,这就是香慈小家庭的主要特点。

(二)尊老爱幼意识的养成

在这样充满温馨亲情的小家庭里,娘和孩子们之间充满了尊老爱幼的关系。

娘既不是课堂上的老师,也不是只管做饭、打扫卫生的保姆,她是一家之主,她是关爱孩子的妈妈,但又不是整天搂抱亲吻不够的亲妈!在与孩子们接触中,娘常是带着笑脸,温存地嘘寒问暖,有时也很开心地讲故事。

吃饭时,娘则坐“上座”,孩子们列两排“下座”,孩子们先吃完饭的把筷子轻轻地放在碗上,站起来说:“娘!您慢慢地吃,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请慢慢吃!”然后离开饭桌。这个规矩自从我到小家庭就是这样。

孩子们早去上学必须说:“娘,再见!”或是“娘,我走了!”回家时,必须大声说:“娘,我回来了!”这叫做“出必告,返必面”。足见孩子们对娘是十分敬重的,当然娘说的话就不能不好好听!

娘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在孩子们面前,她从不会贬低他人,说别人的坏话;身心再怎样疲惫,对孩子们也从不发火闹气;对孩子们的错误也从不是大发雷霆式的训斥、尖酸刻薄的讽刺,更不要提打骂了。

大多数时间是娘耐心细致地给孩子们讲道理,或是爱惜式的批评。如孩子们不小心摔倒了,或碰破了手脚,娘会很心疼地为他包扎,嘴里也不断地说些批评安慰的话,体现着一种慈祥的人性化的管理宁式。

孩子与孩子之间,除了同学关系,又是兄弟姊妹关系,大孩子必须关爱帮助和管理小孩子,大哥大姐们对弟妹们是无条件地帮助,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大的都要照顾小的,许多生活中的小事,用不着娘操心,大哥大姐就帮娘处理了。娘对大孩子们是十分看重的,在孩子们中帮助哥哥姐姐建立威信,而哥哥姐姐也要做出真正的表率。所以,小弟弟小妹妹有些事只找哥哥姐姐帮忙就解决了。例如,下雨天要去二校上学,总是大的带着小的走;回来时,大的等着小的一块回来。回来路上遇到风、雨、雷电,大的要背着小的跑回家。当然也有时,大的带上小的去山上摘酸枣、拾白果、去游泳、去滑冰等等。所以,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是大的爱护帮助小的,小的自然依赖尊重大的,这种友情能持续一辈子。

从小学分别五十年后,又在北京相遇,直到互相六七十岁时,我的大哥葛春和还是像小时一样,把我当自己的亲妹妹,每十来天必定亲自来看我一回,总带些好吃的,哪怕是块红薯或几个核桃给我,直到他病重住院去世……

(三)平等公正

尽管娘在家中很有权威,是一家之主,每天吃什么,大家要干什么,外出买东西,带大家出去游玩等等,都由娘决定,但是娘不是独断专横的人,小家庭里事事都要表现出“平等公正”的关系。

首先,娘不像普通家中的妈妈对孩子可以乱指责,随意训斥,娘对孩子们总是温文尔雅,保持平等的关系,尊重孩子们的人格、个性脾气。而孤儿们的性格脾气各式各样,自尊心很强,生怕被人看不起,说你笨,说你脏,甚至说你野,所以,娘在平对很注重对儿童的人格培养和爱护。

兄弟之间、姊妹之间,难免会有磕磕绊绊、会有矛盾,谁看谁不顺眼,互相之间看不上的事也常有,但娘总是要求哥哥让着弟弟,姐姐让着妹妹,弟弟妹妹要尊重哥哥姐姐。日久天长,娘有意识地在全家建立大姐大哥的威信。

当哥哥姐姐的威信被尊敬和被依赖时,模范作用、责任感就被激发出来,主动地分担一部分娘的责任,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有什么事,大哥大姐就有敢作敢当的勇气,小弟小妹有错误不用娘管,大哥大姐就帮助解决了。

娘对哪个孩子都是平等对待,人格平等,待遇也平等,绝不偏爱。娘买来好吃的东西,分给每人一份。至于谁让谁,由孩子们自己决定。大哥大姐绝不能欺负小弟小妹,而是让着小弟小妹。

在日常劳动中,娘也以身作则,把脏活累活默默地干完,轻松的劳动让孩子学习,并且非常注意引导孩子们循序渐进地参加劳动。譬如,我们学习做饭、炒菜所用的时间不长,准备工作称为“下手活”,所用时间长且脏累。初期,都是娘整天忙前忙后地做好买菜、摘菜、洗菜、切菜、淘米和面的准备工作,然后手把手教我们做饭炒菜。饭后,洗碗、打扫卫生由我们轮流完成。但是,真正费力气擦洗干净的累活,还是在我们上学时,娘亲自完成。

每次下学回来,见到整洁的院落、干干净净的厨房和舒适的宿舍,深深体会到娘的慈爱和辛苦,渐渐地使我们感到自己做得太少,有时间就努力争取多干活,为娘分担劳苦。

记得一次娘曾表扬我说:“你们大姐做的面条最好吃,擀得又细又均。”我就每次故意切一些细面条给娘吃,甚至总抢着给娘洗床单,以及做些洗菜切菜、淘米和面的帮厨等等。

图5 学生坐在院当中的席子上缝补衣服

然而,娘在这些事上从来都不依靠我们多干家务,也从未指手画脚让我们干这干那,而是默默地为我们辛勤操心,让我们安心学习。平时耐心指导我们参加家务劳动,处理好兄弟姐妹之间矛盾,嘴上常言:“你们学会了,将来用得着,自己也能吃得顺口些。”

当然,这一切没有书面文字,也无人天天讲,只是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孩子们就会感到、体会到小家庭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格平等、劳动平等、待遇公正,没有偏心欺诈、争抢吵闹、勾心斗角之类劣行。

(四)无私意识的培养

由于我们生活在这样平等公平的集体生活中,孩子们自己很少产生自私自利的想法。

从娘的主观思想来说,娘不存在“你们都是我的孩子,孩子属于我”的观念,娘也就不会把孩子当做自己家的“光宗耀祖”的儿孙,更没有所谓“养儿防老”的要求。娘十分明白,这一群学生是应当负责教养好的孤贫儿童。因此,娘的私心主要表现在对孩子们的要求上——如果说娘有私心,可能更多的是希望她的小家庭办得比别人好,能得到家庭总部的表杨。

孩子们之间也有你我之别、个人意识,不过,大家的生活用品都一样,统一由公家分配,自己的自然保存得好,但很少有拿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的想法,只存在互相不小心影响了别人利益的情况。例如,你的座位影响了我写字的光线了,你说话、唱歌影响了我看书啦等等。

对自己的小家庭而言,倒是有所谓“这是我的家”,这是佟宅,不许别人来捣乱……当然,这些都属于爱护集体利益。

相互攀比事也有,例如“我们宅比你们宅好!”但那只是一般生活中的比较,绝对没有“我家比你家有钱”之类。

总而言之,香山慈幼院创立的小家庭模式与一般传统家庭相比,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所区别。在孤儿教育和培养方面,是一种新型的、理想的机制。孩子们快乐地生活在小家庭中,既不想离家出走,也不想早毕业而离开它。我生活在这个小家庭中将近三年,感觉这里就是我的家,一直到到分别之时仍恋恋不舍。特别是小家庭里兄弟姐妹的分别,十分难受。对娘的难舍眷恋之情中,亦深深地包含着一种感激之情和对为娘不易的理解。

这样一个充满温暖和亲情的幸福小家庭,孩子们间的善良互助、互相尊敬、互相学习、互相体谅、彼此关怀、彼此感恩、彼此奉献,凝聚而成的深情厚谊能不令人终身难忘吗?

经过小家庭锻炼与成长,孩子们获得了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以及适应各种环境和管理家庭的能力。对我而言,香慈这段经历为我走上社会、适应战争环境的集体生活,打下了良好基础。

我只是香山慈幼院培养出来学生群体中的一分子,我们共同的特点是吃苦耐劳,热爱劳动,善于也乐于助人,自励自强,爱学校、爱祖国、爱人民,堂堂正正,清清白白。这正是熊希龄院长办学的愿望,也正是熊希龄院长教育的结果。

每个儿童都拥有自己的家。我们这些孤儿虽失去了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可我们的熊希龄院长却给了我们孤贫儿童这样一个充满理想、美好、幸福的新家,我们怎能不感激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