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与实务(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管理的内涵与性质

案例导入

七个和尚分粥

有七个和尚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碗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几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直到现在,那七个和尚还在为吃粥的事情头疼不已。

请问:为什么会这样?各位读者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助这七个和尚吗?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管理。原始人在狩猎时,往往由一群人来捕杀一头猎物。这是由于他们认识到单个人没有这种能力,只有众多人同时从事这一活动,才能既保护自己,又能捕杀猎物。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大家配合行动,一些人举火把,一些人抛掷石块,还有一些人拿着木棒……组织这种相互配合的活动实际上就是管理,尽管当时他们还没有创造出“管理”这个词。

现代社会,大到国家治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中到城市规划建设,小企业的兴办运营、项目施工,甚至家庭、个人的生活安排,都离不开“管理”这种活动。

那什么是管理呢?

一、管理的概念

要回答什么是管理,首先要分析一下组织的活动。

不难发现,当人们组成一个组织之后,组织中的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作业活动与管理活动。作业活动是直接服务于组织目标的业务活动,如工厂车间的生产活动、学校的教学活动、医院的诊治活动等。组织是直接通过作业活动来完成组织目标的。然而,并非所有的作业活动都能按照组织目标的要求来进行,如果作业活动与组织目标的要求相差甚大,那么组织目标则无法实现,组织就将不复存在。因此,为了保证作业活动有序地朝着组织目标进行,还需要进行专门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这就是管理活动。

视野拓展

关于什么是管理,也就是管理这一概念的定义,历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可自学编者所总结的中外学者对管理的定义,从中形成自已的理解:

那么,什么是管理呢?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至今仍未得到公认和统一的答案,长期以来,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管理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给管理下了一个较通俗的定义:管理,就是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为了有效地实现一定的目标,对其所能支配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简单地讲,管理就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视野拓展

“在管理活动中,效果与效率都很重要”这句话在本书之前的版本中的表述是“在管理活动中,效果与效率同等重要”。为什么这样修改?这涉及如何正确认识管理活动中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性,编者就此还专门和一位老师进行了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供读者参考:

对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1)管理的对象(或客体)是完成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如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其中,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是管理的主要对象,所有的资源与活动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

(2)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所有的管理行为,都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目标的管理。有效,指的是一切活动既要有效率,还要有效果。效率是管理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输入与输出的关系。管理就是要使资源成本最小化。然而,仅仅有效率是不够的,管理还必须使活动实现预定的目标,即追求活动的效果。在管理活动中,效果与效率都很重要。

(3)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配置资源、组织活动、推动整个系统运行、促进目标实现等所有这些管理行为都要靠管理者去实施。管理者是整个管理系统的驾驭者,是发挥系统功能、实现系统目标最关键的力量。作为管理的主体,管理者既可以表现为单个管理者,又可以表现为管理者群体及其所构成的管理机构。

(4)不同的环境,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管理环境是指管理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管理行为依一定的环境而存在,并受到管理环境的影响。管理环境变了,管理的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

(5)在管理的定义中,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是核心。这是因为实现目标的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也就是说,要实现管理目标,就必须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行为与过程。因此,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是一切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都要履行的管理职能。

视野拓展

《如何定义并理解管理》可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管理的定义:

实际上,尽管人们至今对管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管理却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生而产生,又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是在协作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社会性职能,是协作劳动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要求。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源配置越来越复杂,生产各环节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对管理的要求还会更高。

二、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职能就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管理所必须具备的功能,或者说管理者怎样进行管理,它包括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和实施这些职责的程序或过程。

(一)四大管理职能

关于管理应该具有多少种职能,目前管理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的基本职能,自问题提出之始至今仍众说纷纭,有四种说、五种说、六种说、七种说,甚至也有两种或一种的说法,最常见的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种说法。另外,在四大职能基础上增加“创新”形成五大职能的说法受到不少国内学者的认同。本书对此不做详细研讨,仍采用被普遍认同的管理四大基本职能说。。也就是说,任何管理者,为了实现目标、实施有效管理,都要履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

1.计划

通常认为,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制订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工作所进行的筹划活动,也就是“找到要做的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跲,读jiá,绊倒之意,此处指说话不顺畅。,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出自《中庸》。大意为: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语言不畅;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出现困窘;行动先有准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任何管理者都有计划职能,而且,要想将工作做好,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不可缺少事先的筹划。

2.组织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后,就要安排必要的人力和资源去执行既定的计划,也就是要进行组织。所以,组织职能就是确定所要完成的任务、由谁来完成任务以及如何协调这些任务的过程,是为了有效地实现计划所确定的目标而在组织中进行部门划分、权力分配和工作协调的过程,也就是“把事情交给合适的人去做”。

合理、高效的组织结构是实施管理、实现目标的组织保证,因此,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管理者总是或多或少地承担不同性质的组织职能。

小提示

控制的诀窍是在一切顺利的时候,根本不必行动,但在不正常时,就应该尽早察觉,尽快采取应对行动。

3.领导

人是组织活动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管理的领导职能就是激励和引导组织成员以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做贡献,也就是“让做事情的人会做、愿意做”。

凡是有下级的管理者都要履行领导职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管理者领导职能的内容及侧重点各不相同。只有通过卓有成效的领导,组织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4.控制

在实现目标和计划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使得实践活动偏离原来的计划或目标。为了保证事情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对实际工作进行监控、比较和纠正,使实际与目标保持一致,这就是控制,也就是“确保事情按要求进行”。

工作失去控制就要偏离目标,没有控制就很难保证目标的实现,因此,控制是管理者必不可少的职能。当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管理者控制的重点内容和控制方式是不同的。

(二)各管理职能的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

管理的四个职能各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计划职能通过计划的制订表现出来,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控制职能通过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

思考与讨论

请回答以下活动体现了管理的什么职能?

● 学校组织人力于开学初对食堂卫生进行大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卫生问题。( )

● 公司领导班子共议“五年规划”。( )

● 公司制定从总经理到基层员工全部岗位的岗位职责。( )

● 公司总经理在大会上鼓励新聘员工要“爱岗敬业”。( )

但是,管理的四个职能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管理正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个基本过程来展开和实施的。为了做好组织的各项工作,管理者首先要根据组织内外部环境条件,确立组织目标并制订出相应的行动方案。目标明确之后,就要组织力量去完成,进行组织工作。由于目标的完成有赖于组织成员的共同努力,为了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在目标确定、计划落实下去以后,管理者还要加强领导工作。在设立目标、形成计划、建立组织、培训和激励员工以后,各种偏差仍有可能出现,为纠正偏差,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管理者还必须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控制。管理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如图1.1所示。

视野拓展

读者可参阅《如何理解管理的四大职能》,以加深对管理职能的理解:

图1.1 管理基本过程示意图

三、管理的性质

(一)管理的两重性

管理的两重性是指管理所具有的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自然属性和为一定的生产关系服务的社会属性。

1.自然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指管理是一种不随个人意志和社会意识的变化而变化的客观存在,是社会劳动的必要要求,任何组织资源的整合利用与人的分工协作都离不开管理。因为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故管理的自然属性也称为管理的生产力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告诉我们,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不同性质的社会、不同性质的组织,只要是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来组织的,其管理工作相互之间就可以借鉴学习。因此,认识管理的自然属性,有助于我们及时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知识。

2.社会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指管理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这种活动的中心问题是一个“为谁管理”的问题,它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为管理必然地要体现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定要求,为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服务,从而实现其调节和维护社会生产关系的职能,所以,管理的社会属性也称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出现,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都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因此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组织,情况不同,对管理的要求也就不同。实践证明,一个普遍适用于古今中外的管理模式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学习和运用某些管理理论、原理、技术和手段的时候,必须结合本国、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小提示

虽然管理的自然属性告诉我们不同性质的组织的管理工作具有相通性,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但管理的社会属性则告诉我们,不同性质的组织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在这个组织成功的管理方式到了另一个组织就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因此管理工作要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就像我们可以学习借鉴西方的管理理论却不能照搬,而必须与我国的文化传统、价值理念相结合一样。

(二)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承认管理的科学性意味着人们可以发现、探索、总结并遵循客观规律,可以学习并在管理实践中应用管理原理与方法,用管理理论来指导、规范管理行为。如果不承认管理的科学性,不按规律办事,违反管理的原理与原则,随心所欲地进行管理,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从而导致失败。

所谓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管理活动是复杂的,在管理实践中, 解决具体管理问题时还需要管理者具有对管理理论和方法加以灵活运用的经验、技巧和诀窍。承认管理的艺术性,意味着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千变万化的管理对象,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灵活多变地、创造性地运用管理技术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小提示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在管理实践过程中,既要用管理理论来指导、规范管理行为,但又不能照搬原理,死扣规章制度,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例如,企业根据管理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员工行为指南和奖惩制度,但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要求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岗位实际,对行政人员、财务人员、生产人员、研发人员等施行分类管理,这就体现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对违纪员工需要依据单位的规章制度予以批评教育,但在具体实施时,有的人需要用激将法,有些人却需要耐心正面的引导,这就是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