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文素质教育乃教育之本
所谓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的教化培育,即采用一定的方式开启人的智慧,使其能够明理悟道,拥有相应的做人做事的能力的过程。因此,从教育的初衷和最终目的来说,教育之本意就是对人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亦即对怎样才能够做人和如何做人的素质的教育,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广泛意义上的人文素质教育。教育的历史发展事实也是如此,只不过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几经曲折,有所反复而已。迄今为止的人类教育史就是一个从人文教育开始,经过诸如神道教育和工具理性教育等,又复归于人文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说,它本质上就是人类教育围绕其自身价值——即育人——在内容方面的历史性变迁过程。
古今中外,人类教育活动起初虽然形式多种多样,(后来才慢慢有了学校教育,并且这种教育形式逐渐成为教育的主渠道,一直延续至今。)但教育目的,或者说教育之主要价值,施教的主要内容大都是人文性的,并且侧重于受教育者素质的开发和培育。其中所加插的一些诸如算术和某些器用知识(具体名目在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的时期有所区别)等的教育,也是对素质教育的补充。这类本质上属于实用性的教育目的和工具性的教育内容,直到后来,即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发达之后,才在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人类教育从古代社会的以人文教育为主到近现代全球性的以科学教育为主的演变过程中,还曾经历过神道教育阶段。这在欧洲的中世纪最为典型。教育变成了神学的“婢女”。除了教育的内容必须是有关神道的,否则便是所谓的“异端邪说”之外,教育的全部目的也都是为了神,教人如何敬神和赎罪等。这种教育不仅是对古代人文教育的一种否定,而且由于它倡导愚昧和非理性,也就埋下了被主张理性的“科学主义教育”所否定的种子。这其中似乎包含着所谓否定之否定的内在逻辑规律。从以人道反对神道、以理性反对迷信、以科学反对愚昧等为特点的“文艺复兴”开始,到近现代高度发达起来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过程,就是这种逻辑的历史再现。
高度发达起来的现代教育体系,本质上是科学主义性质的。应当说,科学教育本身并不与人文教育有矛盾、相冲突,它本来应该是对人的教育的较为现代性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或内容。只是因为在现代科学化浪潮中,将其推展到所谓的“科学主义教育”的境地,才开始排挤人文素质教育,逐渐疏离了教育的初衷与本质,才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和弊端。在“科学主义教育”越来越显露出其片面性和种种弊端的今天,人类教育又从对其深刻的反思中回归教育的初衷,重新倡导和突出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整个人类教育活动所经历的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继续我们的阐述之前,有必要讨论一下这里提到的“科学主义教育”的概念。与这个概念意思相近的还有“工具理性教育”等许多不同的提法。虽然这些提法目前还比较随意、很不严格,但这些所有类似的提法想要表达的一个基本意思,就是排斥或忽略人文(素质)教育,过分突出和全力着重单纯的科技知识教育,培养具备用工具理性做事,而可能缺乏用价值理性与情感做人的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因此,后文中将不对这个概念做专门性的应用,而在需要表达相关的意思的时候,将依据具体语境采用所有这些可能的提法。还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我们对“科学主义教育”和“工具理性教育”等这些教育模式和做法的任何批评,绝不可以理解为反科学的意思!无论什么情况下和什么时候,都不可以走上这样的道路。尤其是我国,由于历史和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可以说还很缺乏科学和科学精神,科学和科学精神当前仍然是值得我们大力提倡和发扬光大的。其实,探索世界奥秘的科学活动,发现和阐明科学真理的科学知识,尊重和运用科学原理为人类创造福祉的科学方法和技术,等等,特别是人类必须秉持的科学精神,都是所谓人文的不可缺失的基本内涵和最重要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人文就包括并且绝不可缺少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只不过对该方面内容的教育,当前的“科学主义教育”或“工具理性教育”模式下的一系列具体做法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样的教育把科学教育简单化为仅仅是对器用意义上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传授与训练,陷入了所谓的工具理性教育的片面性。真正的科学教育应该是科学精神的培育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这才是目前我们的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深入挖掘各种专业科学知识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等,强化科学精神与方法的培育,极有可能是我们加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性抓手之一。此为后话,我们在后面的相关章节再仔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