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小史:被世界改变,也改变着世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个重要家族的迁入

当时泉州的海外贸易与广州相比有其特色。譬如泉州市舶司的官员每年要祈风两次,春天一次,秋天一次——春天要祈求南风早日来临,好欢迎海外的蕃商及回归的泉州商人;秋天祈求北风,是为了让去东南亚贸易的商人一路顺风。而广州市舶司每年只于五月祈风一次,秋天不祈风——广州人一般不到海外贸易,他们只需等待蕃商前来贸易,所以,每年他们只要为蕃商的到来祈一次风就可以了。

宋代的福建海商纷纷冒险去海外贸易,这种情况在中国其他地区相当少见。当然,也因为这一原因,福建成长起了本地的海商集团,这同样是中国其他港口罕见的。福建沿海船民长年于海上航行,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和驾驶技能,“风色既顺,一日千里,曾不为难”,“舶由岱屿门,挂四帆,乘风破浪,海上若飞”,使得泉州海商船队拥有远航海外的优势。直到南宋前期,泉州大海商还多为本地人,其中许多成为亿万巨富。但南宋中期以降,本地海商“破荡者多,而发舶者少”,海外贸易的主导权逐渐转到“贾胡”手中,其中就有一个对日后的泉州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蒲氏家族。

这个蒲氏家族的来源至今仍未有定论,其原因在于见诸史册之时,他们已经很大程度上被本地化了。翻阅古籍,有人说他们是阿拉伯人,有人说他们来自波斯,更有人说他们是西域回纥人,莫衷一是。不过,大部分学者更倾向于其是从广州迁居泉州的阿拉伯人后裔这个说法。这个家族的祖辈从事香料贸易,曾经寓居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沿海)。唐朝时期,蒲氏先人迁居广州,“彼时为广东第一富豪,统理外国贸易……富甲两广,总理诸番互市”。到了宋代,广州蒲姓虽然富极一时,但很快就没落了。

南宋时期,蒲开宗把整个家族从广州迁到了泉州。定居在泉州的蒲开宗,带领族人翻开了新的篇章。他一边继续从事以贩运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一边跑去泉州安溪当起了安溪县的主簿。1974年,在泉州后渚港发掘出一艘南宋远洋货船,载重200多吨。船上香料遗存丰富,有降真香、檀香、沉香、乳香、龙涎香、胡椒等。一些学者认为,这艘海船很可能就是蒲氏家族的香料船,与蒲家香业有密切的联系。为了鼓励蒲开宗的贸易活动,南宋政府赐给他“承节郎”的官衔,虽然不是大官,但这是有官阶的,比他之前当的主簿分量重多了。当时,在泉州获得这种荣誉官衔的中外著名商人,有阿拉伯商人蒲罗辛、福建纲首蔡景芳。他们分别是因载乳香来泉州抽解价值30万贯和贩入海外宝货收息钱98万贯,而被授以“承信郎”的。蒲开宗的承节郎比他们还要高一阶,说明他贩运或招徕的蕃货更多,对泉州港海外贸易的贡献更大。尤须注意的是,蒲开宗于修祠造桥之类的社会公益事业也多有介入,并由此博取了一定的好名声。

蒲开宗死后,其子蒲寿庚继承父业,继续做香料生意,至1252年,他已大显身手了。史称他年少时“豪侠无赖”,可见他具有一种豪爽顽强的海商性格。以后的事实更说明,他不仅在经营海外贸易方面很有本领,而且在外商中负有威望,故而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三十载,“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在海上贸易中影响力巨大的蒲寿庚终于被南宋政府看中,从而登上了泉州市舶司提举的宝座。在如此重要的港口,一反常规地起用一个蕃客商人来担任市舶使,说明当时的宋廷意图借此招徕更多的外商前来贸易,从而增加舶税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