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现在的坏习惯毁了未来的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错把坏习惯当亲兄弟一积习难改的原因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你很容易看到各类声讨坏习惯的科普文与励志文。大家可以知道身上有哪些不良习惯,也知道其危害最大能到何种程度。在这方面,我们与智者沾边。尽管如此,我们也很少将其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而是把坏习惯当成亲兄弟一样宠着惯着,直到它变成根深蒂固的积习。在这方面,我们和愚者没什么两样。抱着这种敌我不分的态度,又怎么可能真下决心改变坏习惯呢?

这一方面是因为当事人对坏习惯缺乏真正的危机感,总觉得自己不会被其副作用吞噬;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坏习惯往往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短暂的甜头,这种甜头很容易令人沉醉其中而不可自拔,产生抗拒改变坏习惯的心理惰性。如果不能克服这两种消极心态,坏习惯只会有增无减,难以根除。

对坏习惯缺乏危机感

查·艾霍尔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从前有户人家,习惯把柴薪放在火灶旁,还将烟囱修成直的。他的邻居提醒说,这样很容易引起火灾,建议把柴薪移到远离火源之处,把烟囱改成弯的。但他充耳不闻,依然保持旧习。

没想到有一天真起火了,街坊们费了好大劲才灭掉火。重建房子后,他设宴邀请四邻,那些在救火行动中被烧伤的邻居被奉为上宾。有宾客问他为何不请最初提醒他曲突徙薪的人,他说那位邻居没出力所以没请。宾客说,你当初要是听他的劝,也不至于遭受火灾,摆这顿酒席了。那人这才幡然醒悟,把曲突徙薪者请来吃酒。

这就是典故“曲突徙薪无人问,焦头烂额为上宾”。为什么那户人家开始不肯曲突徙薪呢?说到底,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

柴薪放在火灶边可以节省搬运的时间,烟囱修成直的可以少用一些物料。那户人家是为了图方便才养成这个习惯,所以让他改变坚持很久的老办法很难。至于引发火灾的风险,他恐怕并非没有考虑过,但过分的自信让他忽略了危机。没有危机感的时候,人是不会去做一件看起来费力不讨好的事的。只要没有切肤之痛,就很难触动我们的神经。

人们惯于逃避,太爱找借口麻痹自己,从而无视坏习惯带来的潜在危机。从根本上说,这是认识水平不足的表现。

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比如社会风气。许多过去正常的风气在今天已经成为陋习。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提高,意识到那些陋习有什么坏处。许多陋习产生于愚昧。比如卫生习惯不佳的人,基本上都不清楚不讲卫生会诱发多少严重疾病。又如那些不喜欢遵守医嘱的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自以为小问题不需要注意,殊不知某些医生反复告诫的注意事项恰恰是能要命的。因此,想要彻底改掉自己的坏习惯,离不开提高认识水平这个前提。

有些人不愿意改变坏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意识到那是一个坏习惯。就算明知那是坏习惯,也觉得危害性可以忽略不计,于是放任自流。不改变旧习才能让他们感到更放心。

美国企业家约翰·洛克菲勒说:“缺乏行动的人,都有一个坏习惯:喜欢维持现状,拒绝改变。我认为这是一种深具欺骗和自我毁灭效果的坏习惯,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没有不变的事物。但因内心的恐惧让很多人抗拒改变,哪怕现状令他多么不满意,他都不敢向前跨出一步。看看那些本该事业有成,却一事无成的人,你就知道不同情他们是件很难的事。”

对坏习惯缺乏危机感的人,往往有以下特点:

◎只顾眼前不顾长远

比起已经明白如画的当前,未来充满了不可预料的变数。人们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知识工具,试图以此掌控未来,但依然难以做到。所以,大部分人都选择了风险更低的活法,把握当下,只看眼前。譬如开头提到的那户人家,只看到眼前生活的方便,就忽略了尚未发生的火灾隐患。

可是,根据墨菲定律,假如一件事有变坏的潜在可能,那么它就一定会演变出那个结果。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再小心谨慎的人,也难以保证终身不出错。只要隐患一天没有根除,祸源就一天存在,直到引爆为止。

那些没看清坏习惯危害的人,往往缺乏足够的预判能力。他们很难想象到未来灾难真爆发时的情景,也就不会对此产生多少敬畏心理。“不撞南墙不回头”这句话,就是对此的最好写照。

◎抵御诱惑的能力比较差

某些坏习惯直接来源于某种诱惑,比如好吃懒做,疯狂玩乐,不肯早睡早起,作弊等。维持这些坏习惯可以得到许多暂时的甜头。而人又是趋利避害之心极强的高级动物,很难抗拒这些诱惑。

◎过于骄傲自负

觉得坏习惯误不了大事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过分自信。总觉得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遗憾的是,这类人通常有着自负之人常见的麻痹大意心理,更容易让墨菲定律的告诫再一次变成残酷的事实。更糟糕的是,这类人基本上都是刚愎自用的人,他们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如果不是碰得头破血流,他们根本不会变得警醒起来。

隋朝名将贺若弼的父亲贺若敦是北周名将。贺若敦能征善战,但说话口无遮拦。最终因口出怨言得罪晋王宇文护而被迫自杀。他临终前对此悔恨不已,把儿子贺若弼叫到跟前交代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继承自己平定江南的遗志,第二件事是不要像自己那样爱嚼舌根。为了让贺若弼学会慎言,贺若敦还用锥子把儿子的舌头扎得鲜血直流。

钻心之痛与父亲的教诲,起初让贺若弼小心谨慎。但随着战功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贺若弼没能真正克服骨子里口无遮拦的性格弱点,反而放纵自己的这个坏习惯。最终,他还是重蹈了父亲的覆辙。

贺若弼最初意识到了坏习惯的危害性,但他在能力与阅历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却越来越不把坏习惯当回事。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让他自认为掌握了很多力量,可以摆平一切因为坏习惯带来的麻烦。这种缺乏危机感的不良心态导致他的坏习惯一步一步升级,以至于最终给自己招来祸患。

《六韬·文韬·守土》有言:“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不灭掉小火苗与小幼芽,将来就需要花更多的代价去灭火伐木。

可见,对坏习惯缺乏危机感的观念,与我们的自我定位也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越是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力量,就越会错估坏习惯带来的隐患,从而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去处理它。这就好比是看到了千里之堤上有个蚁穴,因为相对堤坝来说蚁穴太小,就认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殊不知,强大的水压会通过细微的蚁穴找到突破口,不断扩大漏洞,形成管涌,直至冲垮整个堤坝。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彻底改掉坏习惯,就要对坏习惯进行全方位的批评。

我们要先默默在心里把某个坏习惯带来的危害一条一条想清楚,然后全部记在一个本子上。接下来,就逐条对照,看看能为这些危害找什么辩护的借口,然后再调动全部的智商去反驳它们。在这个左右互搏的过程中,你将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你还可以逐条寻找案例,看看古今中外的人对这个坏习惯是怎样认识的,再看看这个坏习惯曾经带来的最大危害有多大。比如粗心大意算错数字导致航天飞机发射失败。

当你觉得某个曾在历史上与现实中引发过灾难性恶果的坏习惯只是不起眼的小事时,就应该多吓唬一下自己,唤醒那根“生于忧患”的神经。

本节精要

1.如果对坏习惯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就不会产生改正它的动力。

2.缺乏危机意识的人,很难抵挡不良习惯的诱惑。

3.墨菲定律阐述了坏习惯的隐患迟早会演化为实实在在的恶果的思想。

4.永远不要忘记“生于忧患”的思考好习惯。

积习深,甜头多,懒得吃苦

拉罗什富科

懒惰虽然柔弱似水,却常常把我们征服:它渗透进生活中一切目标和行为,蚕食和毁灭着激情和美德。

有个人每天夜里,都会穿上夜行衣,飞檐走壁,去一些人家偷鸡。别人指出这是犯法的事。他说:“好的。那我现在开始改正。之前每天偷一只鸡,以后每月偷一只鸡,到明年的时候就完全改正了。从此,你们不要称我为‘偷鸡贼’。”批评他的人却说:“既然知道偷窃不对,就该马上断绝这个恶习,为何一定要等到明年呢?”

偷鸡贼的逻辑很拙劣,但不巧的是,这恰恰是不少人对待坏习惯的态度。以循序渐进的名义,一点一点地减少坏习惯,直至最终全部改正。循序渐进去改正坏习惯,这本身没有什么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融化三尺之冰也需要相当的时间,错的是以循渐为名掩盖懒惰之实。

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从根本上说,好习惯是我们适应外部环境的积极模式,坏习惯是应付外界压力的消极模式。

生活中常见的积重难返的坏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种:

◎长时间面对屏幕

如今,一大部分上班族上班用电脑,闲暇玩手机,晚上回去看电视或继续用电脑。一天中除了小于等于8小时的睡眠时间外,当代人的眼睛简直就是为各种屏幕而生的。科学家早已指出,盯着屏幕过久会产生视疲劳、视物模糊等症状,长此以往,大脑前额叶也会有损伤。

所以,80后、90后从小就被教育每天看电视不能超过2个小时,以免用眼过度导致视力下降。然而并没什么用。一集动画片平均每集30分钟,一部电影通常是90~120分钟,新闻联播30分钟,电视剧平均每集45~60分钟。也就是说,我们每天看不了几个节目就用完2个小时了。除了看电视外,手机、电脑的使用时间并没被计算在内。可见,按照当代人的生活习惯与实际需要,所谓最健康的用眼方式基本上很不实用,能做到健康用眼的人少之又少。

况且,当你下决心从所有屏幕中解放时会很快发现,自己仿佛被互联网社会所孤立,失去了广泛而便捷的信息来源,释放压力的渠道变得更单调乏味,与朋友之间的联系更加疏远。这也是大家难以改变“眼为屏生”习惯的重要原因。

◎贪吃零食

众所周知,零食的营养成分少,热量却很高。长期吃薯条、冰淇淋、饼干等零食,会让人出现高血脂、高血糖等健康问题。道理没人不懂,但很多朋友喜欢一边看节目一边吃零食。原因无它,吃零食的时候感觉心情很爽。

零食富含脂肪、碳水化合物、糖分,这些成分会刺激大脑分泌一些令我们情绪高涨的脑神经化学物质,从而缓解压力、减轻痛苦。所以,我们在吃零食的时候,心情往往更容易放松。若是同时看节目的话,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吃掉比平时更多的食物,从而造成热量摄入过多。

◎时间观念差

在这个时间不断升值的年代,浪费时间的负面影响更大。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不守时。约好上午8点钟集合,结果拖拉到10点钟才来;说好了周五下班前一定要完成项目,结果拖延到周二。他们总是为迟到找借口,但大多不是被意外情况干扰,而是自己规划不好。明明有充分的时间做好事前准备,但就是拖着不办。事到临头才心急火燎、手忙脚乱。

这种坏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把自己做事所需的时间估计得太乐观。你觉得某事只需花5分钟就足以轻松搞定,所以就不一定会急着在当天准备好,而是推到第二天再办。但第二天起床时脑袋还没完全清醒,很容易丢三落四。在这种情况下,某事就算没被忘记,也可能要花超过5分钟的时间才能搞定。“越急越出鬼”现象没什么科学道理可言,但就是让人手忙脚乱。

控制时间能力弱却又对此缺乏自觉的人,时间观念一般都不会强。就算出现了几次因迟到早退而造成的麻烦,他们也会很快“好了伤疤忘了疼”。因为在他们看来,把时间管理得井井有条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不如选择更轻松的“不拘小节”。

◎说粗话

这无疑是个妇孺皆知的坏习惯,没有素质的表现。但倘若准能真正做到在任何时候都不爆粗口,差不多可以被称为圣贤了。有些人三句话里有两句都离不开粗口。你要让他不带脏字地说话,比让他三个月不吃肉还难。爆粗口除了与个人素质有关外,也有心理学上的原因。

除了那些惯于出口成脏的低俗人士外,大部分人只有非常生气的时候才会用咒骂的方式来释放怒气。根据英国心理学家的研究,喜欢爆粗口的人由于经常宣泄情绪,所以能比不喜欢讲脏话的人承受更多压力。

但与此同时,爆粗口越频繁时,用粗话调节情绪、释放压力的效果也越差。在大家眼中,喜欢爆粗口的人往往脾气更暴躁更没涵养。他们没有其他表达情绪的方式,才只能用这种粗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然而,在价值观越发多元化的今天,也有人把爆粗口看成了不虚伪不造作的“真性情”。这种观念把坏习惯当成了好习惯,更加使爆粗口者失去了改正的动力。

◎总打岔

每个人在阐述观点时最讨厌被人打断。因为一被打断后,等对方插话完毕时,你的思路也跟着断了,有可能压根就记不起前面讲到哪里了。频繁打断别人的发言,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当然,在必要的情况下或者紧急的情况下,打断一下,也不是不可以。但必须注意三个原则:一是态度要礼貌;二是不要说太久;三是言之有物。只有特尊重的态度才能得到对方的理解。但爱打岔的人往往做不到这点的。

爱打岔的坏习惯其实是骨子里想争夺话语权的表现。语言是人类沟通协作的工具。话语权在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与决定权的意义差不多。我们在表达观点的时候,已经在试图对其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力。而爱打岔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想说的内容比别人的更重要,所以才在别人说话的间隙里,时不时插上一两句频繁打断他人的发言,抢先发表意见。

这种老想主导局面的控制欲,是某些人总爱打岔的根本原因。他们乐于从中体会到剥夺他人话语权的快感,自然也懒得去改变这种坏习惯了。

◎热衷讨论八卦话题

自古以来,人们最爱听八卦。“八卦”指的是马路消息和花边新闻。这些鸡零狗碎的东西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谈资。因此,八卦小报的市场很广阔,总能利用人们过剩的好奇心去挖掘他人的私密之事。没有人不想保护自己的隐私权,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讨论八卦话题,少不了在背后议论他人是非。这个习惯让当事人难受,但令讨论者感到很痛快。所以,许多人很难克制住八卦之心,酷爱在背地里对他人长短评头论足。也有媒体把这种八卦话题公开热炒,以增加新闻的点击率与关注点。此举就是利用了大众爱听爱谈八卦的习惯。

综上所述,那些爱八卦小道消息以及受听八卦的习惯,是难以改正的陈年积习,大多源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也是我们应对生活压力的一种方式。

大家把某个习惯定义为坏习惯,并不是说它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好处。相反,坏习惯就像糖衣炮弹,在其副作用完全爆发前,让你吃尽甜头。好习惯则不然,需要你克服许多人类与生倶来的天性,吃尽苦头才能享受到益处。一边是简单粗暴的甜头与暂时不会爆发的弊端,一边是长期的克制、忍耐与需要较长时间延迟满足才能获得的红利。假如没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强大的自控力与知耻后勇的行动力,我们很难站在后者这一边,理所当然地更倾向于能实现及时享乐的前者。

尽管你可能意识到这些习惯不好,但它们毕竟还是带给你很多的甜头。这样一来,你就会因为舍不得这些甜头的诱惑,在内心深处抗拒着任何改变。任何舍不得这种短期甜头的人,都难以为长期利益付出努力。

本节精要

1.好习惯和坏习惯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对我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2.好习惯是我们适应外部环境的积极模式,坏习惯是应付外界压力的消极模式。

3.坏习惯会给我们带来某些甜头,以至于让人忽略其潜在的危害。

4.当人们舍不得坏习惯带来的短期甜头的时候,内心就会抗拒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