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商业评论大会
新零售案例复盘·派登洋服
案例企业家:陈乐春,派登洋服董事长
教练:张伟俊,领导力教练
案例导师:周宏骐,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与商业模式兼任教授
胥正川,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派登洋服:
智能制造需要什么功夫
陈乐春(派登洋服董事长)
参加《商业评论》的“案例直播间”项目,说实话,我当时是有顾虑的。通常来说,企业成功了,才会希望媒体做报道,而我们的智能制造项目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我后来想通了,觉得这个项目成功了,会有经济效益,不成功,也会有社会效益,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启示。
三次转型
我1986年从中国美术学院设计专业毕业,进了原纺织工业部的纺织服装研究所。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从事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课题研究。当时中国纺织产业的大部分出口都是原料出口,每米棉布只能赚取0.1美元。国家希望改变这种局面,转型成衣出口,这就需要国内在成衣生产技术上进行升级。我们研究所跟原航天工业部合作,开发一套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有了这套系统,海外订单就可以远程把样板传输到国内工厂进行生产。这个CAD项目就是我的第一份工作。
1990年,我开始了第一次转型——下海创业,在深圳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高级西服定制零售店。当时下海是没有投资人的。我口袋里就只有800块钱,全国一点点滚动发展我的生意。最多的时候,我在各大城市开了42家高级定制店。
在2000年左右,我又开辟了另一块业务,给企业做职业装定制,至今已经服务了航空公司、银行、公交、烟草系统等1,000多家企业。
我的第二次转型始于2003年在杭州买了一块地,建了几万平方米的厂房。恰好英国有一家代工厂,因为本土成本不断上涨,希望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国家,于是便与我们合作,把22个英国品牌的贴牌代工搬到了派登。他们的4个专家也到我们这边工作了3年半,给我们带来了非常专业的英国西服加工工艺。就这样,我从定制零售业转到了服装加工业。最后,共有40多个国际品牌在我们这里加工。
贴牌代工的生意一开始还是可以的,到后面越来越不行了。你可能都想象不到,后来一套西服只能赚1美元。在所有服装里面,西服应该是最难做,工艺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但是,我们在给海外品牌商报价时,没有什么议价能力。一方面,国内同行之间竞争激烈,你报价低,他比你更低;另一方面,东南亚国家的生产成本更低,海外品牌商可以把订单交给他们去做。
最终促使我必须做出改变的,是2008年发生的一件事。当时金融危机正在肆虐,有一个英国客户,我先后发过去3个集装箱,他都没有来提货。看来,他的日子也不好过,而且像他这样的客户会越来越多。这件事后,我觉得我得再次转型。
往哪儿转呢?2009年,全球服装CAD软件领域最大的公司——美国格伯公司推出了一套量身定制软件,问我要不要试试。我相信,装备技术的升级一定是今后的方向。于是,就买了一套软件。但它也只是一个软件,要建成一个定制系统,需要把西服的所有样板数据放进去。从2010年开始,我们从海外请了版师和工程师,花了3年时间才把这个软件的系统做好,同时对工厂进行了改造。之后,又用了3年时间拿海外的订单对整个定制系统进行了测试。派登由此走上了智能制造的道路。
整个智能制造包括了多个模块。首先,海内外门店会对定制用户采集体型数据,在下单的同时,将这些数据传输到派登的MTM系统,也就是样板库系统。计算机会将用户数据跟样板数据库进行比对,然后生成个性化版型,推送到自动裁床进行布料裁剪。这中间都由计算机来完成,没有任何人工干预。PDM系统是西服定制的指挥系统,它在自动裁床裁剪布料的同时,会给物料仓库发出指令,要求备好相关的辅料。然后,这些辅料和裁剪好的布料一起进入流水线系统。由于每件衣服上都设置了一个芯片,衣服到达每个工位时,经过扫描,芯片会在工位的显示屏上显示需要加工的内容,告诉工人做什么、怎么做。就这样,经过一个一个工位,直到最后整件衣服加工完成。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
凭借这套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智能定制系统,我们现在可以做到全球下单,7天制造,5天送达。相比原来的代工业务,运营成本下降了20%以上,利润率增长了30%,因为以单定产,实现了零库存。至今,我们已经完成了几十万次的智能定制服务。
派登的智能制造2025
2015年,全国生产了300亿件衣服,而中国人口才14亿。而且,都是大规模生产,都是先做后卖,很多货都积压在仓库里,或者打折处理掉。但是,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了吗?
就拿我们男性买衬衫来说,一般都是按照脖子的粗细来买的。这就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身高1.65米的人是穿领围40的衬衫,1.7米的人也穿40的,1.8米的人也穿40的,大家都能穿得上,为什么?因为服装公司就是按照1.8米的人来做的,它们根本不考虑1.8米以下的人群,反正他们都套得上。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个性化定制需求爆发出来,用户体验过定制服务,可能就再也不会接受以前的标准化产品了。不过,现在个性化需求还处在一个培育的过程中,可能以后才会迎来拐点。
对于派登来说,今明两年,我们希望在西服和相关产品领域做一些深度开发,实现产品数字化和远程定制,同时建立全球人体尺码大数据。2019年到2020年,我们希望建立一个最好的定制服务网站,对接全球西服定制商家,全球都可以下单。同时,C2M模式能够在国内西服定制领域形成一定的规模。到2025年,我们希望成为全球最大的西服智能定制交易平台,同时参与建设数字经济下的服装产业互联网平台。
未来数字经济的机会
现在我们说的新制造,实际上就是生产领域的数字化。谈到数字经济,大家对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已经耳熟能详。今年4月份,我去了一趟德国。德国人说我们不知道有工业4.0,我们只有3.0、2.0。我找到了德国最大的工业4.0软件公司,打听有没有服装行业的4.0系统。对方回答说从来没有做过。为什么?我后来想明白了。在德国,面向消费者做个性化定制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西门子,一个是汽车工业。它们在个性化定制方面做得比较前面,其他的企业或行业大多只是在原来的生产线上加了一些传感器而已。
所以,工业4.0其实是消费品制造工厂的机会,而做消费品的工厂几乎都在中国。我觉得,互联网的前半场就是信息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把消费做成了数字化、可视化,但我们整个生产系统跟前端的这些互联网是不对接的。比如,阿里的数据魔方可以从消费者的很多维度知道消费者想要什么,但到了生产环节还是大规模生产,因为没有数字工厂跟已经数字化的消费品网站对接。
所以,接下来十年就是我们产业的机会。我觉得很多工厂会改变,会成为数字工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产品可以追溯,而且无人管理,消费者下单后,订单会自动进入生产系统,不需要人工干预。因此,中国制造胜出的概率非常大,德国的工业4.0最后是为中国制造2025服务的。
中国企业转型的难点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难点在什么地方?难点在于数字工厂太少,服装行业的数字化也才刚刚开始。另外,个性化定制的消费者群体还没有形成,订单很少。
制造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在2014年被列为杭州市政府的一号工程,每个企业可补贴80万元,但能够完成改造的企业凤毛麟角。其实,靠80万元补贴来推动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是不太可能的。关键的问题是,必须要有个性化订单,才能拉动企业做智能制造,订单哪里来?我们正在跟大的互联网营销平台积极对接,如果它们的流量能够导入,能够跟我们的数字工厂一起来做这个事情,一定能给广大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
数字经济的机会留给谁呢?我觉得传统行业如果不改变,还是守着旧思维,在数字经济时代就会出局。你必须要有互联网思维,不断学习,不断改变,把原来的工厂彻底颠覆,把原来的客户丢掉,还是有很大机会的。产业互联网还是留给产业的,就看你能不能抓住。
※※※
不忘初心,我觉得这个初心就是在人生开始阶段,心里许诺的一个梦想,或要追求的一个目标。我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就是做转型升级,到今天还在不断做这件事情,因为它是我在1980年代的一个梦想。我们在1980年代的想法是要改变自己,改变中国。现在我的理想是在新经济下,在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下,能做一点贡献。
导师点评
周宏骐:人类的技术进步带动了生产效率的提升,这总是让我们很激动。派登做的应该是一种“数据+AI(人工智能)”双驱动,再加上工业4.0双结合的智能制造,但到最后还是要商业化的,因为你是做生意的。
派登有一个优点,就是它拥有比较高门槛的数据,不过3年后等到技术普及,大家也就拉平了,只不过你跑得快,他跑得慢而已。那个时代一旦到来,考验的还是你的商品力好不好,你的模式力好不好,你的传播力强不强,你的销售力强不强,也就是你商业的能力、做生意的能力,不是你技术的能力。
派登的生意经历了3个阶段。就商业模式来讲,第一件事情是发现一个价值地带。派登之前发现的一个价值地带是,国外品牌商提供了很大的订单,派登通过代工找到了巨大的价值空间,但是实现价值空间的手段,还是传统的靠人海战术的大规模制造。
今天,派登做智能制造,在发现价值地带的过程中,你的客户群到底是谁?你是2B的公司还是2C的公司?你是到美国找一个客户入口,让他把客户的订单数据导给你,你继续做销售,还是你自己到美国做C端的App,自己做营销?我想这考验的是你的商业基因,以及做生意的能力,讲到底还是一个营销问题。
再一点,在这个数据驱动的新商业案例里,有两点希望大家理解。第一,客户订单数据来了后,需要有一项工作,叫“数据工程规划”。这个工作过去不多见,这方面的人才也不多。第二,要实现流程制造,所有数据需要导给每个生产要素,要素跟要素之间要能够对话,这个是不容易的。
还有,刚才派登的陈总讲过,消费者一旦体验过个性化定制,感受过舒服后,就不会再接受原来的标准化产品。但我要说的是,这是一个真命题还是伪命题?你的目标市场的客群基数是不是大?他们的偏好等画像是不是清晰?消费习惯的培养需要时间,他们的黏性强不强?
最后,谈到商业模式,还有一个配套的东西,叫作“商业基因”。模式和基因在不同的时空下是变化的。一个1970年成功的公司,它有1970年的商业基因;一个1990年成功的公司,它有1990年的商业基因;2017年成功的公司,它有2017年的商业基因。
C2M模式的商业基因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前端导流需要游戏化、有温度感、时尚、能迭代,因为客户最终买的还是时尚,不是一个功能。此外,公司顶层里面是不是老中青三代都有,通过混搭来做出集体决策;团队是不是有创新能力,而不只是顶层的创新能力,因为在互联网公司里,一线小伙伴创造了巨大的价值。这些基因是不是都装进了公司,因为模式与基因必须配合在一起。
胥正川:陈总的故事很励志,从1990年开始从事服装行业,经历了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的所有阶段。
派登这个案例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是智能制造。究竟什么是智能制造?所谓智能制造,是指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的智能系统。在智能制造里,可以进行智能的活动,比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决策等,这是由机器来做的。智能制造包括了柔性制造、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它是从自动化升级而来的。派登在这方面做了可贵的探索。
我们为什么要讲智能制造和新零售,是因为今天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是,我们开始使用手机。这有什么好处?手机带来了两化。一是个性化。通过手机,企业、网站、App可以不断采集我们的数据,了解我们的偏好和需求,为个性化提供了可能。手机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数据采集器。二是社交化。有了手机,你就会拍照,然后发朋友圈。这就是社交化。
这两化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重大变化?今天的消费者是离散的,圈层化的。一个企业无法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你只能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这部分消费者就是一个圈层,他们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在同一个圈子里面。圈层与圈层的距离会拉得很大。所以,企业必须面对某一个类型的消费者。换句话说,今天的企业面对的是小众化、小订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用柔性化制造去匹配。这个就是派登目前在做的事情,探索一种小众化思路。
小众化往后发展,就是C2M。目前我们智能化水平可能还没达到完全定制化的生产,但往小众化方向发展是肯定的。至于多大比重由智能化来完成,多大比重由人工来完成,这个就是目前大家在探讨的进行时。
派登的一个短处是,它只有制造这一端,没有前面的销售端。而新制造讲求的是能不能把销售端跟制造端统一起来。今天派登面临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它的数据在哪里。它目前只有几十万的用户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前端跟零时尚、阿里这样的企业对接,把它们的用户数据导入派登的生产系统,提高建模精度,这样才能提高制造的智能性,这是派登值得走的一条路。
周宏骐:胥教授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抓住了几个点。第一,你寻找的消费者是老中青三代中的哪一批人。如果是传统一点的人,西服作为一种功能化产品,他们买的就是性价比;如果是年轻的用户,该怎么跟他们保持长久关系。西服可以穿较长时间,但衬衫的更换频次比较高。做生意要放大价值空间,还是得高频次的。频次不够高,客户黏性就不会强。第二,是人机互动。消费者如果在前端能够进行人机互动,就能够从机器那儿获得强反馈,这会让消费者感觉来劲儿。不然,只是单向地输入定制要求,没有反馈,就不让人兴奋,也不是新零售谈到的有温度感、亲和友善。
胥正川:周教授给我的启发很大,尤其是游戏化这一点。周教授特别看重营销,不过我觉得派登案例更多强调的是后端制造。新制造应该把销售端和制造端打通,但派登首先要把自己的制造端做好。
企业最核心的是商业能力,这个我不是非常同意。我是研究互联网的,关注的是技术。如果有商业能力就可以打遍天下的话,为什么诺基亚会倒掉?是它商业能力不行吗?不是,是因为环境变了,技术给我们赋能了,倒逼我们的商业模式发生变化。
周教授还谈到老中青三代你要找哪一代。其实,现在的消费者不见得按照年龄来划分,而可能是按照兴趣来划分的。同一个年龄段的,有的可能喜欢朋克风格,有的可能喜欢正装。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穿衣服,是跟场景有关系的,所以消费者的分类方法是有一定变化的。
另外,制造业是不是要强调游戏化,这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真正的智能制造到最后可能是无人制造,无人制造不需要有人的概念。前端需求过来后,后端只需要把这个订单完成,这个过程要求的是精确,不是娱乐性。生鲜电商U掌柜的配货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它在上海有45个前置仓,每个前置仓当天要配多少货,是用数据模型算出来的,准确率达到90%以上,这是人所做不到的。
周宏骐:我完全赞同胥教授的看法,不过要讲得更具体一些。第一,我讲的老中青跟年龄是没有关系的,是一种认知偏好的细分,或者说是认知偏好里的场景细分,我觉得这个很重要。第二,我刚才讲的强反馈是什么?听说有一家公司,你只要把衣服的照片发过去,它就能把衣服做出来,这里面涉及机器人视觉、视觉转化,这是AI的范畴。将来如果要做得更舒服些,肯定要有一个类似智能助理的角色,它会给你打电话,告诉你一些最新的时尚,问你要不要试一试。我说的游戏化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它会让人更有温度感,它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这也是高科技所能带来的价值。
陈乐春:周老师讲了一个智能穿衣的顾问,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提示。我们曾经想过做一个智能衣柜,放到用户的家里,里面配置好产品,可以建议穿着搭配。其实,在前端,我们认为有很多可以尝试的模式,智能的工具会越来越多。我们数字工厂是配合前端的,只是现阶段数字工厂还不多。所以,我们当前主要是做内容平台,提供数字产品给前端商家,因为它们可以选择的货品供应并不多。我们这样做比较容易做大,等到将来数字工厂很多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升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