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臧哀伯谏纳郜鼎 桓公二年

宋国的太宰华父督弑宋殇公,因害怕诸侯来讨伐,大肆贿赂各诸侯国。鲁桓公接受了华父督的郜鼎,并把它置于太庙中。鲁大夫臧哀伯进谏鲁桓公,阻止其将宋国贿赂的郜鼎置于太庙,指出这种做法违背了礼法。而且指出,作为一国之君,是“昭德塞违”,还是“灭德立违”,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臧哀伯由此阐述了礼的重要性,礼是治国根本。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1]:“君人者将昭德塞违[2],以临照百官[3],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4],大路越席[5],大羹不致[6],粢食不凿[7],昭其俭也。衮、冕、黻、珽[8],带、裳、幅、舄[9],衡、紞、纮、綖[10],昭其度也。藻、率、鞞、鞛[11],鞶、厉、游、缨[12],昭其数也。火、龙、黼、黻[13],昭其文也。五色比象[14],昭其物也。钖、鸾、和、铃[15],昭其声也。三辰旂旗[16],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17],登降有数[18]。文、物以纪之[19],声、明以发之[20],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注释】

[1]臧哀伯:鲁大夫,名达,僖伯之子。

[2]昭:显扬。塞:堵塞。违:邪,不合德义,违礼之事。

[3]临照:监视。

[4]清庙茅屋:以茅草盖屋作太庙。清庙,太庙。

[5]路:通“辂”(lù),车子,此处用于祀天。其中木辂最朴素,玉辂最奢华。越席:用蒲草结成之席,铺于大辂中作车垫。

[6]大(tài)羹:肉汁。不致:不用五味调和。

[7]粢食(zīsì):古代供祭祀用的各类食物。不凿:不细舂,不进行精加工。

[8]衮(gǔn):古代天子及上公的礼服。冕(miǎn):古代礼帽,大夫以上用。黻(fú):祭服上用皮革做成以遮蔽腹膝之间的蔽膝。珽(tǐng):古代自天子至士朝见时所用的笏。

[9]带:指大带。礼服上用以束腰,其馀下垂部分叫绅。等级不同,其带装饰不同。裳:下身的衣服,也叫裙。幅:绑脚布,古人以布缠足背,上至于膝。舄(xì):古代一种双底鞋,天子、诸侯有吉事时穿用。

[10]衡:衡笄,用来加固帽子。紞(dǎn):冠冕上用以系瑱玉(又叫充耳)的带子。纮(hóng):冠冕上的纽带,由颔下挽上而系在笄的两端。綖(yán):冠冕上的一种装饰,盖在冕上的一块布。

[11]藻(zǎo):垫玉的彩色板。率(shuài),佩巾。鞞(bǐng):刀鞘。鞛(běng):同“琫”,佩刀刀把上的装饰物。

[12]鞶(pán):皮做的束衣带。厉:鞶带下垂作为装饰的部分。游(liú):同“旒”,古代旌旗上悬垂的飘带。缨(yīng):也叫“鞅”,套在马颈上的革带,驾车时用。

[13]火、龙、黼(fǔ)、黻:皆衣裳上的花纹。火形是半环。龙即画成龙形。黼是黑白两色刺绣成一对斧头形。黻是用黑青两色刺绣成两个相背之弓形的花纹。

[14]五色:青、黄、赤、白、黑,古代以此为正色。比象:即用五色绘画山、龙、花、虫之象。

[15]钖(yáng):马额头上的金属装饰,走时发出声响。鸾:通“銮”,古代的一种车铃。和,设在车轼(车前横木)上的小铃。铃:指设在旌旗上的小铃。

[16]三辰:日、月、星。旂(qí)旗:古代旗帜的总称。

[17]有度:有一定的制度。

[18]登降:增减。有数,有一定数量。

[19]文:指上文之火、龙、黼、黻。物:指五色比象。

[20]声:指锡、鸾、和、铃。明:指三辰旂旗。ft

【译文】

夏四月,桓公从宋国取来了郜国的大鼎。戊申日,把大鼎安放在太庙里。这件事不符合礼制。

臧哀伯劝阻说:“作为百姓的君主,要发扬道德而阻塞邪恶,以为百官的表率,即使这样,仍然担心有所失误,所以显扬美德以示范于子孙。因此太庙用茅草盖屋顶,祭天之车用蒲草席铺垫,肉汁不加调料,主食不吃舂过两次的米,这是为了表示节俭。礼服、礼帽、蔽膝、大圭、腰带、裙子、绑腿、鞋子、横簪、瑱绳、冠系、冠布,都各有规定,用来表示衣冠制度。玉垫、佩巾、刀鞘、鞘饰、革带、带饰、飘带、马鞅,各级多少不同,用来表示各个等级规定的数量。画火、画龙、绣黼、绣黻,这都是为了表示文饰。五种颜色绘出各种形象,这都是为了表示色彩。钖铃、鸾铃、衡铃、旗铃,这都是为了表示声音。画有日、月、星的旌旗,这是为了表示明亮。行为的准则应当节俭而有制度,增减也有一定的数量,用文饰、色彩来记录它,用声音、明亮来发扬它,以此向文武百官作明显的表示。百官才有警戒和畏惧,不敢违反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21],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22],其又何诛焉[23]?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24]。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25],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

公不听。周内史闻之曰[26]:“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27]!君违不忘谏之以德[28]。”

【注释】

[21]赂器:郜鼎本受贿而得,所以称之为赂器。

[22]象之:以此为榜样。

[23]诛:惩罚。

[24]章:同“彰”。

[25]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雒邑:即王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武王十一年,与商纣王战于牧野,灭商,纣王自焚死。成王七年,营建雒邑。迁鼎之事,恐非武王所为,臧哀伯顺口说及。

[26]内史:周王室官名,掌策命诸侯及公卿大夫,凡四方之事书则读之。

[27]有后:指臧哀伯之后代能长享禄位。

[28]违:违背礼制。ft

【译文】

现在废除道德而树立邪恶,把人家贿赂来的器物放在太庙里,公然展示给百官看,百官也模仿这种行为,还能惩罚谁呢?国家的衰败,由于官吏的邪恶。官吏的失德,由于受宠而贿赂公行。郜鼎放在太庙里,还有比这更明显的贿赂吗?周武王打败商朝,把九鼎迁到洛邑,当时的义士还有人认为他不对,更何况把表明邪恶叛乱的贿赂器物放在太庙里,这又该怎么办?”桓公不听。

周朝的内使听说了这件事,说:“臧孙达的后代在鲁国恐怕能长享禄位吧!国君违背礼制,他没有忘记以道德来劝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