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军会操:中国近代军演早期形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八旗的大阅和木兰秋狝

努尔哈赤时期,创设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后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满洲八旗军由此建立。皇太极继承汗位后,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制度得以完善。清廷定鼎北京后,为适应统治全国的新形势,将八旗定制为经制兵。根据居重驭轻、强干弱枝的原则,以十余万精锐厚集京师,编为禁旅八旗。禁旅八旗,依据编制和职责分为朗卫、兵卫。朗卫从镶黄、正黄、正白旗等上三旗中挑选优秀军士组成,负责宫禁安全。兵卫由骁骑营、前锋营、内府三旗、护军营、步军营组成,后增设火器营、健锐营和虎枪营,负责京城安全。同时,在全国各大省会、重要城镇、水陆要冲、边疆海防,实施八旗驻防,分畿辅驻防兵、东三省驻防兵、直省驻防兵、新疆驻防兵四类,主要是控制京师以外的重要军事据点,镇压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抗,并监视绿营。[13]

八旗以骑兵为主兵种,装备弓矢刀矛等冷兵器,尤重骑射。皇太极宣称骑射“系我国制胜之技”,被清朝统治者奉为圭臬。[14]至雍正时期,仍秉持“满洲夙重骑射”的传统,八旗将士“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15]清朝前中期西式火器的传入,只是改善了部分八旗的武器装备,大部分的八旗兵仍以冷兵器为主。

清政府根据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的差异,制定“定期训练”和“随时训练”两类训练形式。“定期训练”,也称“京营训练”,领侍卫府三旗亲军、八旗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军营、内府三旗、火器营、健锐营等定期开展的日常军事训练,以练习骑射、步射、鸟枪、火炮为主,春、秋两季合操。[16]驻防八旗,由各地驻防将军、都统负责训练,与京营训练类似。

“随时训练”是在八旗完成基本军事训练和军事技术、战术训练后,抽调部分八旗举行大阅和木兰秋狝。大阅是清朝皇帝检阅八旗的阅兵仪式,木兰秋狝是清朝皇帝率领八旗在围场以狩猎形式进行的军事训练。

八旗大阅,始于皇太极沈阳阅兵,初无定制。1633年,皇太极亲自检阅八旗官兵,“是为大阅之始”。1656年顺治帝规定,在南苑每三年一次大阅。康熙帝也经常在南苑、玉泉山、卢沟桥举行大阅,只是举行的时间、地点均有变通,“地无一定,时亦不以三年限也”。[17]1728年,雍正帝将大阅制度化,对参加大阅的官兵数目、器械、营伍等均有明确规定。大阅之前,先由兵部奏请,皇帝批准后,阅兵大臣负责大阅的筹备工作,挑选八旗将士、选择大阅地点及日期、安排皇帝行程等。一切筹备就绪后,参加大阅的八旗将士依次排列于校场之上,“八旗各建号纛于本旗汛地,中列八旗汉军鹿角于阵前,次列汉军炮车,左右列满洲炮车,鸟枪护军马甲依次排列。八旗前锋在火器营兵之后首队之前排列,其次护军马甲,各按本翼本旗排列成阵,次队护军马甲,在首队兵后,按翼、按旗排列。又设两翼援兵于首队两旁,各张旗帜”。皇帝及王公大臣身披甲胄,侍卫亲军随行其后,由首队开始,自左翼而右翼,遍阅各营。尔后,各营开操,先由“蒙古画角”、“亲军海螺”、“传令海螺”等传令兵依次鸣号。“麾红旗,则炮枪齐发,鸣金则止,如此九次,至第十次连环齐发,鸣金三次,连环乃止。满洲炮至第七次停发,将炮驮载马上,入队随行。连环发毕,鸣金后,鹿角分为八门,首队前锋、护军马甲排开驻立。次队亦随进,在炮枪之后驻立。首队排齐候鸣螺,皆声喊前进。两翼应援兵,亦斜向前进,以次及殿后兵进。八旗火器营炮位、鸟枪护军马甲、首队前锋护军马甲,按数各赴本旗号纛相近处驻立。将鹿角分为八行,鸣螺而回,在原排列处排立。首队兵回后鸣螺,殿军亦结队回鹿角内,在原排列处排列毕。兵部堂官奏大阅礼成。”[18]清前中期,勤于武备的顺、康、雍、乾几任皇帝执行大阅颇有成效。但是,雍正帝曾批评大阅不宜实战之弊,“此第训练一端耳,遇敌决胜,在相机度势,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岂区区阵伍间遂足以制敌耶”?[19]不过,八旗大阅相沿不废,直到嘉庆时仍如是举行,然徒饰观瞻而已。

木兰秋狝是八旗兵将野兽作为假想敌的狩猎式训练,这一点与仪式性的大阅颇有不同。女真族向以狩猎为生,“清自太祖奋迹东陲,率臣下讲武校猎习兵,太宗踵而行之”,八旗兵驰骋善射实得益于狩猎式训练。禁旅八旗行围始于顺治时期,1662年,康熙帝设立行围住所之护军统领、营总等官职,负责行围事宜。1681年,康熙出巡山海关、乌拉等地区,沿途考察地势并习武田猎,后选定古北口外水草茂盛、群兽聚集区域为行围地点,建立木兰围场,“木兰蒐猎始此”。[20]雍正、乾隆两朝沿袭,完善规制、扩大围场规模。木兰秋狝时间均在秋季,为期二十天左右。每次围猎前,各地驻防将军、都统选调材官赴京肄习,以充作合围时的“围墙”。筹备工作就绪后,秋狝依照行军、出哨、布围、合围、射猎、散围、行赏、赐宴等程序进行。皇帝身披甲胄,携弓佩刀,亲率将士开赴围场。统围大臣按旗整队,设黄旗为中军,红、白旗为两翼,蓝旗为辅助部队,各军皆受中军节制。布围形式有“行围”和“合围”两种:“盖围制有二,驰入山林,围而不合,曰行围……合围者,则于五鼓前,管围大臣率从猎各士旅往视山川大小远近,纡道出场外,或三五十里,或七八十里,齐至看城,是为合围。”布围结束后,黎明之前,皇帝“入中军周览围内形势”,率御前大臣、侍卫及射手、虎枪手开始射杀野兽。散围后,八旗将士将斩获的兽类进献,皇帝行赏赐宴,木兰秋狝至此结束。[21]木兰秋狝之时,八旗将士全副武装,严阵以待,策马奔袭,围捕野兽,有利于提升八旗兵的作战能力。

嘉庆时期,清王朝已进入中衰期。由于养尊处优的王公大臣避劳偷安、八旗兵骑射荒废、围场管理废弛及马政管理混乱,木兰秋狝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木兰秋狝不复往日盛况,无论是规模还是效果都远逊于康、乾时期。虽然嘉庆帝有重振木兰秋狝制度的行动,但无法阻止其日渐衰落的趋势。[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