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I影像解读(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疾病25 髓母细胞瘤

简要病史
例1,女,9岁。头痛、呕吐4天,心率下降1天。例2,男,9岁。头痛、呕吐1月余,视物模糊1周,步态不稳。例3,女,56岁。左上下肢无力1月,共济差。
CT与MRI所见
CT平扫(图1-25-1A),第四脑室-小脑蚓部类圆形稍高密度肿物,最大径3.8cm,内见小囊变及结节状更高密度影(箭),双侧颞角扩大。T 2WI(图1-25-1B),肿瘤呈稍高信号及低信号混杂(箭),CT所见小囊变为高信号。灶周轻度水肿。矢状位增强T 1WI(图1-25-1C),肿瘤位于第四脑室后下方,呈明显及较均匀强化(箭)。例2,T 2WI(图1-25-2A),第四脑室区稍高信号肿物(箭),内见少许结节状或点状更高及低信号。MRS(图1-25-2B),Cho峰明显增高(箭),Cho/Cr为5.7,NAA下降,并见高大Lac峰(箭头)。例3,T 2WI(图1-25-3),小脑蚓部-左小脑半球高及等信号混杂肿物(箭),第四脑室明显受压。
图1-25-1A
图1-25-1B
图1-25-1C
图1-25-2A
图1-25-2B
图1-25-3
最后诊断
均为髓母细胞瘤,例1合并瘤内少量出血。
病理与临床特点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属于神经上皮肿瘤中的胚胎性肿瘤,高度恶性,WHOⅣ级,也称为后颅窝PNET,约占儿童颅内肿瘤1/5。在2016年WHO新分类中,MB仍为胚胎性肿瘤,组织学分为典型型、促纤维增生/结节型、广泛结节型、大细胞型/间变性,分子分型包括WNT激活型、SHH激活型、组3型及组4型。病理学上肿瘤边缘清楚,切面呈鱼肉状,由排列密集的小型肿瘤细胞组成,染色质丰富,胞核呈圆形或胡萝卜状,胞浆稀少,有多形核及瘤巨细胞,约40%排列成典型的Homer-Wright假菊形团状。免疫组化染色突触素、神经纤维蛋白及Ⅲ型微管蛋白阳性。75%于5~15岁发病、其中2~5岁最多见,少数为青年及成人,20~40岁为第二小高峰。临床表现主要与脑积水有关如恶心、呕吐及头痛,以及共济失调、斜视、痉挛等。预后不良,易发生脑脊液腔播散,偶见颅腔外及骨转移。
CT与MRI特点
①部位及形态:85%位于后颅窝中线区,起源于后髓帆及小脑蚓,侵入及填充第四脑室,并可向前累及脑干。少数累及小脑半球,见于较大儿童及成人病例,可能与细胞移行有关,可侵犯桥小脑角区。肿瘤大小不一,多为2~4cm。瘤内可见小的囊变、坏死及出血。约1/3病例见瘤周轻度水肿。就诊时接近半数已出现脑脊液播散征象如脑膜增厚、结节及异常强化;②CT平扫为稍高或等密度,原因为肿瘤细胞密集与核浆比增大。20%~25%出现钙化,约40%见小囊变,少数见少量出血。CT增强扫描肿瘤呈中度至明显强化,欠均匀,内部小的囊变区可不强化。儿童病例较成人强化更明显、更均匀;③T 1WI为等或低信号、T 2WI为等至高信号,囊变、出血、钙化时信号不均。FLAIR序列呈高信号。DWI图像上信号增高,ADC图为低信号,与肿瘤细胞密集及肿瘤核浆比较大导致水分子扩散受限有关。增强扫描肿瘤中度至显著强化,多欠均匀,成人病例强化较弱,且不均匀。脑膜及室管膜转移者可见柔脑膜及室管膜异常增厚、强化。若肿瘤贴近硬脑膜如小脑幕,则可见脑膜尾征,形似脑膜瘤。由于肿瘤细胞密集,DWI显示扩散受限。MRS可见肿瘤区Lac与Cho峰增高及Cho/Cr比值增高,符合恶性肿瘤表现。
鉴别诊断
①第四脑室室管膜瘤,常大于5岁,密度与信号更不均匀,常可见钙化及出血,可经第四脑室侧孔延伸至桥小脑角池;②星形细胞瘤,小脑半球更多见,常为囊实性,囊壁及壁结节明显强化;③脉络丛乳头状瘤,少见于第四脑室,占位效应较轻、强化均匀及明显;④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瘤(AT/RT),两者常难以鉴别,AT/RT常小于2岁,若合并出血、累及桥小脑角区及DWI扩散受限明显,则提示其诊断;⑤转移瘤,多为成人,有原发肿瘤病史,颅内转移常多发;⑥发育不良性小脑神经节细胞瘤,呈虎纹状,无强化。
简要讨论
髓母细胞瘤为幼儿最常见的后颅凹中线区高度恶性肿瘤,CT与MRI特征明显,一般诊断不难。不典型表现包括位于非中线区、囊变及出血显著,常见于成人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