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治疗药物的安全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节 EB病毒感染

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小儿期常见。临床表现多样化,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加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增多及血清显示嗜异性凝集素和其他特异性EBV抗体为特征。6岁以下幼儿常表现为轻症。病程多为自限性,预后良好。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EBV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属疱疹病毒科、人疱疹病毒组。1964年由Epstein、Barr等在非洲儿童的恶性淋巴瘤组织培养中发现,故命名EB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为150~180nm;病毒核酸为双链DNA。EBV有6种抗原成分,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衣壳抗原、早期抗原、EBV核抗原、淋巴细胞决定的膜抗原、膜抗原、可溶性抗原。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晚秋至初春为多。患者和EBV携带者为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经口密切接触而传播,飞沫传播并不重要,偶可经输血及粪便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性别差异不大,6岁以下儿童多呈隐性或轻型感染,15岁以上感染后多出现典型症状。发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2次发病罕见。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EBV进入人口腔后,先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增殖,然后进入血液导致病毒血症,继而累及淋巴网状系统的各组织和脏器。EBV主要感染B细胞,可能通过刺激EBV抗体生成、产病毒性感染、致分裂原作用、细胞转化作用对B淋巴细胞起作用,导致B细胞表面抗原改变,继而引起T细胞防御反应,形成细胞毒性效应细胞而直接破坏感染EBV的B细胞。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淋巴组织的良性增生、淋巴结肿大,但不化脓,淋巴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高度增生,胸腺依赖副皮质区的T细胞增生最为显著。肝、脾、肾、骨髓、中枢神经系统均可受累,主要为异常的多形性淋巴细胞浸润。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潜伏期

潜伏期儿童为4~15天,一般为9~11天。起病急缓不一。年龄越小越不典型。起病时多有全身不适、头痛、发热、呕吐和淋巴结肿大等前驱症状。

2.发病典型表现

(1)发热:

绝大多数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热度高低不一,一般波动于39℃左右,热型为稽留、弛张、不规则热或无固定热型。热程为数日至数周,中毒症状多不严重。

(2)淋巴结肿大:

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肿大部位主要在双侧前后颈部,且后颈部常较前颈部先出现,肿大淋巴结直径很少超过3cm,中等硬度,无明显压痛或轻压痛,无粘连,不化脓,两侧不对称。肿大的淋巴结可出现在腋下、腹股沟、胸腔内淋巴结等。常在热退后数周才消退。

(3)咽峡炎:

80%以上的患儿出现咽痛及咽峡炎症状。扁桃体充血、肿大,陷窝可见白色渗出物,少数有溃疡或假膜形成,如咽部肿胀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

(4)肝脾大:

肝大者占20%~60%,肝区有压痛,10%有肝炎症状如食欲差、呕吐、腹痛、腹泻、黄疸等。多数有肝功能异常。在发病1周后可触及脾脏1~3cm,伴轻压痛。偶可发生脾破裂。

(5)皮疹:

约10%的患者于发病后4~10天出现皮疹,呈多形性,以丘疹及斑丘疹常见。可为猩红热样、麻疹样、水疱样、荨麻疹样皮疹,偶见出血性皮疹。多见于躯干及前臂伸侧,1周内消退。消退后不脱屑,也不留色素。

3.并发症

多数患者呈良性过程。本病有多样并发症,发生率不高,但对预后影响很大。

(1)血液系统:

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粒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甚至引起DIC。

(2)神经系统:

脑炎、无菌性脑膜脑炎、视神经炎、吉兰-巴雷综合征、淋巴瘤等,其中以横贯性脊髓病为最严重。

(3)消化系统:

肝酶改变。可有黄疸。可有食管静脉曲张。自发性脾破裂引起内出血。

(4)呼吸系统:

偶可因扁桃体明显肿大或咽部肿胀严重引起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也可并发胸膜炎或胸腔积液、肺炎等。

(5)心脏:

不常见。心肌炎和心包炎则少见。

(6)眼:

可并发视神经炎、视网膜炎、巩膜炎、结合膜炎、偏盲、斜视等。

(7)泌尿系统:

小儿EB病毒感染相关性肾损害,如血尿、蛋白尿、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衰竭等。

(8)其他:

中耳炎、睾丸炎等。

(二)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

血象改变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早期白细胞总数多在正常范围或稍低。发病1周后,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异常淋巴细胞>10%可考虑诊断,≥20%可确定诊断。血小板计数常见减少,可能与病毒直接损伤及免疫复合物作用有关。

2.血清学检查

(1)嗜异凝集试验(heterophil agglutination test):

患儿血清中出现IgM型嗜异性抗体,能凝集绵羊或马红细胞,阳性率达80%~90%,效价高于1∶64,经豚鼠肾吸收后仍阳性者,具有诊断意义。5岁以下小儿试验多为阴性。

(2)EBV抗体检测:

用免疫荧光法和酶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VCAIgM和EAIgG。VCAIgM是新近EBV感染的标志,EAIgG是近期感染或EBV复制活跃的标志,均具有诊断价值。

(3)EBV抗原检测:

Southern印迹法可检测整合的EBV DNA;原位杂交可确定口咽上皮细胞中EBV的存在;聚合酶链反应可敏感、快速、特异地检出标本中的EBV DNA。

3.EB病毒基因检测

原位杂交或PCR法可检出B细胞内的EB病毒DNA基因。

(三)诊断

诊断以典型临床表现(发热、咽痛、肝脾及浅表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和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为依据,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多可作出临床诊断。对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者可测定特异性EBV抗体(VCAIgM、EAIgG)以助诊断。EB病毒基因检测出B细胞内的EB病毒DNA基因可确定诊断。

三、治疗原则与策略

(一)治疗原则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多能自愈。无特效治疗,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

(二)治疗策略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注意口腔清洁,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加强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有明显脾大者应严禁参加运动,以防脾破裂。

2.对症治疗

高热者可用物理降温等,亦可给予退热剂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抗生素无效。若继发细菌感染,给予敏感抗生素。忌用氨苄西林,易致皮疹。激素的使用必须慎重。对高热持久不退、重症肝炎伴有严重黄疸、喉水肿、心肌炎、心包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并发症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如口服泼尼松,或用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发生脾破裂时应立即输血,并进行手术治疗。

3.抗病毒治疗

阿昔洛韦早期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及减少口咽部排毒量,但对改善症状和缩短病程无明显作用,可应用7天。阿糖腺苷等抗病毒药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四、常用治疗药物的安全应用

阿昔洛韦、阿糖腺苷见第三章第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