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师同行:经济思想史公开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柏拉图:欲望、分工与城市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与弟子及朋友们讨论正义问题。问题起源于对城市败坏的原因分析。苏格拉底认为,雅典之所以败坏,是由于正义的丧失。苏格拉底区分了城市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他认为城市的正义就是每个人按照天分在城市中做好一件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前,苏格拉底与色拉叙马霍斯之间有过一场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精彩争论,我们可以第一次看到苏格拉底在辩论中处于下风。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所谓正义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强者的利益”,他的例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显示出柏拉图对时局的深刻忧虑。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所说的城市的正义,其实就是基于人的天分的社会分工,这也是他的“理想国”的构建原则。在他看来,上天在创造不同的人的时候混合了不同的金属,从而使人具有了不同的品性和天分,适合不同的职业。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天分在城市中寻找并尽力完成一项工作,城市的运转就会井然有序,城市的正义就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这个观念有点后来的新教改革中的“天职”的意味。

苏格拉底说,分工的产生,同时还是适应人的需要或者欲望的过程。人有不同的需要,就要求有不同的行业或者产品来满足。比如,人需要食物,就要求有人从事农业;人需要衣服,就需要裁缝;因为大家要有房子住,所以需要工匠。这样,如果人们只有三种需要,就要求有三种职业。进一步,每个人都需要多种物品,而在分工背景下,每个人至多只生产一种商品;解决矛盾的方式就是交换。再进一步,为了使交换变得更加方便易行,就需要参与分工的各行各业集中居住,这样就出现了城市。这就是柏拉图或者苏格拉底从需要、分工及交换关系出发对城市产生的解释。这种解释中实际上有“交易费用”的观念,当然他还不可能有这一概念。

苏格拉底说到这里的时候,引来了柏拉图同父异母兄弟格劳孔的嘲笑——“苏格拉底,你所说的城市是一个猪的城市。”苏格拉底告诫格劳孔不要着急,接着娓娓道来人的欲望扩张与社会分工相互推动从而推动城市扩张及其性质变化的思想。在这里先解释一对概念:需要和欲望。在古希腊的观念里,需要和欲望是有区别的。需要具有自然的性质,而欲望具有超越自然的性质。衣服自然的功用是用来保暖的,穿得暖一些、体面一些都是需要。而过分讲究穿着,为了炫耀甚至其他变态的心理,那就是欲望。需要总是有限的,而欲望则是无限的。苏格拉底接着说,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为了使生活变得舒服一些,使生活质量提高一点,会有一些新的行业被引进,比如医生、厨师。这时的分工还是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这时扩大并发展的城市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健康的城市。

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欲望还在不断发展。适应人的欲望的发展,分工会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会有一些新的行业产生,比如诗人、舞者、乐师、妓女……城市的规模因为分工的深化和细化而扩张,分工也因为城市的扩张而不断深化和细化。进一步,在这种欲望扩张和分工深化的背景下,城市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城市日益失去和谐与平衡,日益变得盲目和狂躁,成为“发高烧的城市”。再进一步,由于人的欲望在无限扩张,当城市的资源不能满足人们的欲望时,对外战争就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在柏拉图的观念里,分工和城市的产生是适应人的需要或者欲望发展的结果。人的需要或者欲望的扩张,推动着分工的深化和城市发展,反过来,城市的扩张又进一步适应和推动着需要或欲望的发展。在之后的文化观念中,城市逐渐成为欲望和欲望满足及扩张的代名词。这一观念在《旧约·创世纪》中有着生动的描绘。

犹太人的先祖亚伯拉罕世世代代生活在一个叫做乌尔的地方,他们是游牧民族,靠放牧牛羊为生。一天,亚伯拉罕听到上帝的呼唤,要他离开乌尔;上帝许诺他成为一个大国的君主,那里牛奶和蜂蜜像泉水一样流淌,他的子孙将像沙滩上的沙子一样多。只有侄子罗得愿意跟随,其他人都以为亚伯拉罕疯了。

他们一路放牧着牛羊,向着上帝许诺的迦南而去。牛群和羊群在不断增加。到了埃及的大草原,两家的仆人经常为争夺草场和水源而争吵甚至打架。于是亚伯拉罕决定和罗得分开。他们对草原进行了产权分割。划定边界之后,罗得选择靠近所多玛城的那片草场。之后,罗得慢慢移居到了所多玛。

所多玛和蛾摩拉是两座邪恶之城,那里的人集中了人类可能有的所有邪恶。上帝决定要毁灭所多玛,要将邪恶从世界上铲除。自从大洪水以来,这是上帝第一次决定对人类进行惩罚。大洪水之后,上帝立约不再对人类实施全面惩罚,这一次他决定毁灭所多玛和蛾摩拉,只是对人类中最邪恶的那一群人进行惩罚。

途中上帝和他的使者来到了亚伯拉罕的门前。亚伯拉罕是那样一个大义之人,他奉献出珍贵的清水给他们洗脚,又宰杀羊羔给他们充饥。上帝喜爱并宠爱亚伯拉罕,他许诺给亚伯拉罕一个儿子。离开的时候,上帝把毁灭所多玛和蛾摩拉的信息告诉了他。亚伯拉罕提出反对意见。他说所多玛城有很多恶人,但也有义人。如果毁城,意味着义人和恶人一样被毁。他想到的是他的侄子罗得。他央求上帝撤回决定。上帝说,如果所多玛城里有五十个义人,他将撤回决定;亚伯拉罕跟上帝讨价还价,如果只有四十个义人呢?上帝同意了。亚伯拉罕得寸进尺,如果只有三十个义人呢?上帝也同意了。如果只有二十个义人呢?上帝也同意了。如果只有十个义人呢?上帝同意了,但不能再少了。

上帝的使者进入所多玛城考察。所多玛果然是个邪恶到极点的城市。看到有外乡人进城,就有成群结队的流氓围着他们要行不义之事。罗得央求他们放手,说愿意将自己的女儿献给他们,但不要伤害外乡人。当晚,上帝的使者就住在罗得家里。所多玛城的义人仅有罗得一家,夫妇二人,女儿二人,女婿二人,果然不足十人。凌晨,上帝的使者将上帝的计划告知罗得一家,要他们离开所多玛,并告诫他们在上帝毁城之际,不能回头看。当罗得一家离开所多玛之后,上帝就将硫磺和火投向城里,顿时火光冲天。罗得的妻子因为好奇,回头一看,立刻变成盐柱。

《圣经》的故事有着诸多深刻的含义,有的是世俗的观念无法理解和把握的。关于所多玛作为城市所内含的欲望及欲望的扩张,却可以在柏拉图“欲望—分工—城市”的框架内得到理解。柏拉图的分析还显得朴素、简单甚至粗糙,但却可以成为后世进一步探讨的一个源泉和起点。实际上,柏拉图从分工的角度理解城市或者城邦或者国家产生的思想,成为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思路。而且,同近代以来的霍布斯及洛克等人的社会契约论相比,柏拉图的解释内含更多的经济学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