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大开发发展报告(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发展现状与评价

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明显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新进展。

(一)经济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多年来,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为“十二五”时期再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发展活力

2000年到2010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6655亿元增加到81408亿元;而在2011年,西部地区在前几年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速势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619亿元。从2007年开始,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已连续5年高于东部地区,年均增长率高达13.5%,高于东部地区2.3个百分点。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国经济增速前5位的省份有4个在西部。同时,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也稳步攀升,从2000年的17.1%增长到2011年的21.1%。参见图2-1。

图2-1 2000-2011年全国及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内部资料《1999—2008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2006—2010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以及全国各省(区、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整理。

从西部地区内部分地域看,2011年实际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是重庆市,增长率达16.5%,比西部地区平均增长率高2.4个百分点。四川、贵州、内蒙古三个地区的经济增速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其中四川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居西部地区首位资料来源于全国各省(区、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十多年来西部地区地方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112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820亿元,增加到原来的近十倍,年均增长超过20%,其中内蒙古与重庆增长速度最快。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提高了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投资和调控能力,不但增强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同时也有效保障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大幅提高。如图2-2所示,2000年到2011年间,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由4624元(722.5美元本章的汇率均按照1美元=6.4元人民币换算。)提高到27561元(4306美元),从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8%提高到78.6%,年均增长17.6%,高于东部地区的11.4%。其中内蒙古人均生产总值最高,接近9000美元;重庆(5390美元)、陕西(5180美元)、宁夏(5060美元)超过5000美元;共有10个省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重点调研课题“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及展望”中计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的方法,2000年到2011年间,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由44%下降到32.2%注1,表明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程度呈现缩小趋势。

注1地区差别主要体现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上。利用各地区人均GDP计算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可以反映出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程度。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计算公式为其中n为辖区内地区个数,PCYi为地区i的人均GDP,为n个地区的人均GDP的平均值。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Vσ反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情况,Vσ值越大,表示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越大,反之亦然。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速一直维持在两位数以上。2011年,西部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489亿元(见图2-2),是2000年的10倍以上,年均增长率25.1%,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比东部地区高5.5个百分点。其中有9个地区的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内蒙古更是达到39.6%,处于2~4位的重庆、陕西、广西也分别到达了27.3%、25.8%和24.5%,最低的新疆也达到了17.2%。同时,由于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财政倾斜,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19.2%上升到2011年的23.1%,保证了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的提升(如图2-3所示)。

图2-2 2000-201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东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内部资料《1999—2008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2006—2010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以及全国各省(区、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整理。

图2-3 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其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内部资料《1999—2008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2006—2010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以及全国各省(区、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整理。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0年到2010年间,全国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下降了5.0%,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分别增加了0.9%、4.1%,同期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1.5∶49.1∶39.4调整为6.3∶49.4∶44.3,第一产业的产值占GDP比重下降了5.2%,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分别增加了0.3%和4.9%。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呈现出与全国和东部地区大致相同的变动趋势,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2.3∶41.5∶36.2调整为2010年的13.1∶50∶36.9,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了9.2%,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分别增加了8.5%和0.7%,这一变动趋势表明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在逐步加快,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参见表2-1。

表2-1 全国及东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内部资料《1999—2008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2006—2010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整理。

经济外向度不断提升。随着西部地区边境开发和口岸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富民兴边”工程的实施,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外向型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图2-4所示)。2010年西部地区进口额、出口额分别达到563.7亿美元、720.1亿美元,到2011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839.8亿美元,2000-2011年期间年均增长24.1%,高于全国20.4%的增速,也高于东部地区21%的年均增长率。其中新疆、甘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超过了30%,内蒙古、广西、贵州、四川等省的进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30.6%增加到2011年的49.4%,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

图2-4 2000-2010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内部资料《1999—2008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2006—2010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整理。

科技经费投入保持稳定增长。西部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R&D总支出为724.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8%,其中陕西省R&D支出占GDP的比重最高,为2.32%。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国防科工局:《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截至2011年,西部地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超过3.1万余件。2010年,西部地区技术交易市场全年实现成交额346.3亿元,占全国的8.86%,成交额主要集中在陕西、四川、重庆和甘肃等地,占西部地区成交额的81%。国家层面各类科技支援计划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2011年西部地区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新疆、广西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突破”,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西部大开发2011年进展情况和2012年工作安排的通知》(发改西部[2012]1542号),2012年5月30日。

3.经济发展质量

环境资源代价不断减少。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内部资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内部资料《1999—2008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2006—2010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2005年和2010年,西部地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平均分别为2.147吨标准煤/万元和1.737吨标准煤/万元,2010年较2005年下降了19.10%,尽管低于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但按此速度,在“十一五”期末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9%的基础上,西部地区有能力在“十二五”内实现能耗降低20%且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绝对值达到1.390吨标准煤/万元的目标,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发展

西部大开发十多年,是西部社会发展最迅速、社会进步最显著的十多年。

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11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59元人民币,是2000年的3.2倍,年均增长11.2%(如图2-5所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47元人民币,是2000年的3.1倍,年均增长11%(如图2-6所示)。2000-2011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西部地区绝大部分省(区、市)超过了1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2%)的有宁夏、陕西、内蒙古3个省份,特别是2011年内蒙古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入了全国前10的行列。同期,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的有10个省份,年均增长率快于全国平均增速(10.8%)的有8个省份,可见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速加快。而另一方面,2010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7%《中国统计年鉴2011》,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2010年),计算公式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消费总支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7%《中国统计年鉴2011》,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10年)。,其中内蒙古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为全国最低,而宁夏也进入了全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最低的10个省市行列。《中国统计年鉴2011》,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10年)。

图2-5 2000-2011年全国与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图2-6 2000-2011年全国与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内部资料《1999—2008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2006—2010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以及全国各省(区、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整理。

城镇化进程加快。西部地区地域面积大,城市之间距离远,城镇化发展具有客观的难度。但西部大开发十多年来,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4.1%提高到2011年的43.2%(未包含西藏自治区),11年提高19.1个百分点。根据西部地区各省(区、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整理计算,计算公式为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常住人口。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过程,不仅是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同时也是城市体系、功能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更是产业布局不断调整和聚集的过程。

公共服务逐步完善。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内部资料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开发司内部资料《1999—2008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2006—2010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西部地区就业形势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就业人数达到21287.6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3023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4%,其中2010年内蒙古就业人数增速最快,达到了3.7%,共有11个省(区、市)就业人数增速快于全国水平。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也是逐年增加,2009年达到3851.6亿元,是2000年的4.8倍,年均增长率19.04%。同时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猛,到2010年底,西部地区卫生机构和医院床位数分别达到130.6万张和88.8万张,分别占全国的27.28%和26.22%,卫生机构和医院医生数分别达到207.2万人和60.9万人,均占全国的25.24%。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不断扩大。

人口素质不断提升。西部地区每10万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从2000年的2814人提高到2010年的7503人,增加了1.7倍,而在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才中,研究生学历人才所占的比重达到2.5%,与2000年相比上升了1.1个百分点,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从2000年的118.8万人增加到了2010年的502.7万人。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开发司内部资料《1999—2008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2006—2010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三)基础设施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西部地区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得以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功能显著增强。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干线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成就显著,公路通车里程快速增加,由2000年的约55.4万公里增加到2010年底的约156.8万公里;铁路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铁路总营业里程从约2.2万公里增加到约3.60万公里,青藏铁路、宁西铁路、株六复线等一批重大铁路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见表2-2);民用航空机场的数量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54个增加到2010年的91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完善。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开发司内部资料《1999-2008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2006-2010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2011年国家全年安排西部地区公路建设投资1312亿元,占全国的57.8%,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510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303公里。铁路新线建成运营1059公里,增建二线130公里。民航运输发展迅速,阿尔山等4个支线机场建成投入运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西部大开发2011年进展情况和2012年工作安排的通知》(发改西部[2012]1542号),2012年5月30日。

表2-2 道路交通建设里程表(万公里)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内部资料《1999—2008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2006—2010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整理。

水运、水利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0—2010年,中央财政向西部地区投入的水利建设资金累计达到1270亿元,年均投资增速达21%,远高于同期全国中央水利投资11%的增长速度,西部地区在内河航运和海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长江上游已达到三级航道标准,西江航运干线已达到三级及以上航道标准;广西沿海防城、钦州、北海三港已合并为广西北部湾港;相继完成了广西百色、四川紫坪铺、宁夏沙坡头、内蒙古尼尔基等大型水利枢纽,实施了四川都江堰、武都引水二期、宁蒙河套灌区等133个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2011年,西部地区全年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水利投资326亿元,占全国的47.8%;国家对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农村饮水、水土保持等工程的补助标准提高到80%;西藏旁多等重点水利枢纽实现截流,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全面建成,中哈霍尔果斯河友谊联合引水枢纽开工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西部大开发2011年进展情况和2012年工作安排的通知》(发改西部[2012]1542号),2012年5月30日。

能源供应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水能资源、煤炭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一批重要的电油气能源输送通道顺利实施;煤炭资源勘查、生产建设步伐加快;电力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加快发展,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保障全国能源安全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西部地区主要有以下几个能源通道项目投入运行或开工:被誉为“电力天路”的青藏直流联网工程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凤凰—吐鲁番—哈密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线建成投入运行;甘肃庆阳石化成品油外输和新疆吉木乃输气管道项目获准开工。

(四)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不断得到加强。

生态建设工程成效显著。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始终按照巩固成果、稳步推进的总体要求,在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区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源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江河源头生态保护、石漠化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其中新建420多处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8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22.5万平方公里,约占西部地区国土面积的18%,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82%,初步形成了一个布局基本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渐趋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生态建设栏目报道《西部地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重大成就http://xbkfs.ndrc.gov.cn/stjs/t20100209_329537.htm。这些生态建设工程的建设,控制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扩大的趋势,扭转了生态日益恶化的趋势,形成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局面。

环境保护能力不断提升。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环境保护的扶持力度,同时西部地区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的方针,西部地区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水污染防治工程积极推进,重点流域水质明显好转;重点污染源治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取得重要进展,循环经济试点积极推进;城镇环保设施不断改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目前,三峡库区及其上游、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和滇池水污染的综合防治取得了积极进展,西部地区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从2000年的62.9%提高到2010年的91.4%,接近全国95.3%的水平《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2010年)。;工业二氧化硫的去除比例从25.0%提高到63.3%《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2010年)。;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从34.3%增加到55.4%《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利用情况(2010年)。

(五)综合评价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西部大开发以来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水平等方面显著得到加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边疆地区的安全。西部大开发以来也是西部地区对全国的发展贡献最突出的时期。可以这样说,这十多年来,西部大开发不仅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而且为全国的发展赢得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西部大开发以来取得的这些成就,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正确决策,得益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力度的加强,得益于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和群众的有力推动,得益于各方面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并不断细化落实;同时,国际国内能源开发利用格局的变化,使得西部地区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步伐的不断加快,推动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