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罗洪铁
李张容著的《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21~1949)》即将和读者见面了。这是一部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作者耗费了大量心血反复修改、增补内容而成的有较高学术品位的专著。
2011年5月的硕士研究生面试时,我认识了张容并有过一次谈话。他以415分的考研高分引起了我的格外注意。通过谈话,发现他有思想、有追求,是一棵培养潜力大的好苗子。当时就向他提出了圆满完成学业、全面提升素质、三年后考上名校名师博士生的希望和要求。他也立志考博,当年11月制订的学习计划中,就明确将考博的目标设定为全国综合排名前二十、专业排名前十的学校。在随后三年攻读硕士学位的艰难跋涉中,他在“目标、勤奋、意志、方法”和“多读、多思、多写”理念的引导下,发奋读书,积极参与我的科研课题,从事科研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考博期间,他更是系统地研读了马列经典著作和专业书籍,使其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张容三年的拼搏,换来的是:参与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的研究并合作出版了专著1部,获得研究生一等奖学金和“优秀毕业生”称号。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刻苦学习和科研训练,为他后来攻读博士学位及本书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7月,张容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知名学者金民卿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他先后在《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等C刊上发表论文5篇,荣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称号。2017年6月毕业,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到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
张容读博期间的勤奋学习,不仅获得了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更重要的是完成了高质量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他用智慧和汗水凝聚成了现在即将出版的《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21~1949)》一书。细读书稿,我深深地为张容的学术观点所吸引。该书是一部有较高价值的学术专著,其研究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史(1921~1949年)做出了较为详细的梳理考证。“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是本书的核心概念。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探索基本上是围绕着“半殖民地”“半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展开。该书以历史为线索,以党的历史文献为依据,系统梳理了1921年至1949年前后中国共产党运用和解释“半殖民地”“半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等概念的过程,较为系统地描述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构和阐释半殖民地半封建话语的历史进程。
二是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探索历程及其具体认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将其概括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也提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即“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作者以此为立论的依据,将中共一大到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并系统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探索历程。作者还提出了以下观点:第一,中共一大至六大前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得到了党内政治上的肯定,而党的领袖主体在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上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引领作用。第二,中共六大后至六届六中全会之前,党的领袖主体参与并领导论战,知识分子主体参与论证并开展学术研究,二者共同推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得到学术上的肯定。第三,六届六中全会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通过党的领袖主体的系统阐述和知识分子主体的研究宣传,从而上升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并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成为定论。
三是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来分析其在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中的作用和特点。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多要素互动的自主创新过程,是一个主体与客体密切互动的开放性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客体系统中,主体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问题的发动者、组织者、实施者和推进者。客体是指被纳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被结合的对象。它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客体与中国实际这一实践客体。本书就是从中国共产党这一组织主体出发,以党的领袖和党内知识分子为中心来探讨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客体)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实践客体)进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并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
本书观点正确,立论清晰,分析问题逻辑严密,创新特色突出,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我为张容第一部独撰的学术著作即将出版而高兴,在此特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也希望他认识到:探索真理的道路没有止境,更无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通过顽强的拼搏才能取得新的成就。望张容在未来的前行路上,拿出敢问路在何方的豪情壮志,继续沿着崎岖漫长的学术山路向更高的山峰攀登,去领略那只有勤奋者才能欣赏到的绮丽风光,收获更丰硕的学术成果。
罗洪铁
2019年3月3日于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