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传统行业和近代行业的发明家具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传统行业的发明家大多是学历较低的企业经营者,而近代行业则是具有较高学历的技术人员。其次,传统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通常是在日常的“干中学”中积累的经验,而近代行业则大多是通过科学实验来实现的。再次,传统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以个人为主,而近代行业则是有组织的。此外,传统行业的发明通常比较容易实现应用,而近代行业则相对较慢。最后,传统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生的,而近代行业则往往是在垄断条件下进行的。
第二,在经济发展的前期个人发明家的作用较大,而到了后期则被有组织的集体性研发活动所取代。这与在经济发展前期传统行业占有较大比重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近代行业的比重大大增加。同时,这也与传统行业的企业是中小型企业,而近代行业拥有大量的大规模企业相关,间接地与所谓的“熊彼特假说”相关。[18]
第三,传统行业的技术创新主要以需求拉动型为主,近代行业基本上是技术推动型。传统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通常是在已有的市场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在传统行业的技术创新中,“需求是发明之母”这句老话在发挥作用。近代行业则不同,在发明之前很可能没有市场或者市场很小,这就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推动和开拓市场。[19]
第四,作为产生发明家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它能为创新活动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而相应地产业的发展也不可滞后,只有产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才需要创新型人才。我们还发现,在经济发展的前期初等教育、在后期中等教育都各自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高等教育则始终作用巨大,尤其对于近代行业更是如此。[20]另外,随着近代行业的发展,对于技术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专业的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专家型研发团队的作用与日俱增,这当中尤其在政府和民间的科学研究机构当中技术人员发挥的作用更大。
注释
[1]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技术进步,都需要有相应的条件支持,除了这里讨论的条件外,还应该有诸如教育、资源,甚至文化因素,这些可以统称为社会能力。关于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社会能力,参见南亮进(2002)和关权(2014)。
[2]对于二战以前的日本来说,由于纤维行业是最大的工业,所以针对这个行业的研究成果远远超出其他行业,这种情况也适用于近代中国。
[3]参见第三章和关权(1997)。
[4]关于工匠、工人、技术人员的定义和区别,参见尾高煌之助(1993)。
[5]近代日本对于有贡献的人士颁发的一种奖章,按照颜色划分类别,有产业界、政界、科学界、宗教文化界等,蓝色是奖励产业界人士和发明家的。
[6]在资料里,还记载了发明家的出生年月日、发明的名称、内容、时间、获奖种类等信息,但是并不完整。
[7]关于主成分分析这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已经在第三章做了介绍。
[8]也有一些行业位于图的中央位置,如缫丝、染料等,这些行业具有双重特征,既有传统行业的特征,也有近代行业的特征。例如,中村隆英将缫丝业定义为新传统行业,参见中村隆英(1976)和中村隆英(1997)。
[9]这里犁的所谓床就是贴近地面的部分,有长有短,有的干脆没有,因此叫无床犁。
[10]肥后是日本古代地名的名称,即现在的熊本地区。
[11]关于近代犁的技术发展过程,参见清水浩(1953,1954)、岚嘉一(1957)。关于牛马耕田普及的经济意义,参见牧野文夫(1996)。
[12]关于这个问题,本书第四章和第七章有相应的论述。
[13]关于近代日本教育的发展状况,参见(日本)文部省调查局(1962)。
[14](日本)文部省调查局(1962)。
[15]内田星美(1988)所说的技术人员只限定于大学以及高等工业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因此他的数字少于《工厂统计表》中的数字。例如,1920年内田星美和《工厂统计表》的技术人员如下:金属635人∶3071人;机械1324人∶7 731人;窑业302人∶2663人;化学570人∶4 272人;食品180人∶5 061人;纺织1103人∶17 814人;造船1071人∶4 254人;造纸207人∶1609人。每个行业有所不同,二者相差5~28倍。
[16](日本)通商产业省(1979)。
[17]Schmookler(1957),Mansfield(1968),Jewkes等(1969).
[18]具体参见第七章。
[19]这一点与第四章的讨论互为补充。
[20]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见关权(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