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先看“面”色行事
通常我们探望病人的时候,总会发现其脸色比较难看。而当病人逐渐痊愈的时候,面色也逐渐润泽起来。可见,面部是人体内部器官是否健康的一个窗口,通过对面色的观察可以了解人体疾病情况。我国著名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起色皆上注于面”的医学观点。可见,从古至今,祖国医学一直将面色作为发现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般来说,正常人的面部表情自若,色泽自然,表示气血充盈旺盛;而当人体内脏某器官发生疾病时,往往也能反映在面部上,细心观察便会了解病情。“有诸内,必形于外。”这是中医学的辨病箴言。面色就是发生病变后最明显的外部反映。中国人属于黄色人种,因此面色微黄而略带红润,稍有光泽,中医学称之为“常色”;在发病的时候,面色发生改变,则将其称为“病色”。中医很早就发现了面色与五脏、疾病的关系,并提出“色青多为肝病,色赤多为心病,色黄多为脾病,色白多为肺病,色黑多为肾病”等医学论断。但不论什么颜色,一般来说,鲜明、荣润的,就表示病情轻浅,气血未衰;晦暗、枯槁的,则表示病情深重,精气大伤。
1.面色萎黄
从中医的角度讲,面色萎黄是脾虚的表现。脾的运化功能下降,使得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沉,郁积其中,体内的水分营养也得不到运化,出现血虚症状,因此面色萎黄。
面色萎黄又有阳黄和阴黄两种。阳黄如同橘子皮那样的颜色,因湿热而起。阴黄如同烟熏过的颜色,是寒湿郁积所致。从西医角度来看,面色发黄常见于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胆结石、肝癌等。
2.面色潮红
面色潮红有暂时性的和经常性的,这两者很好区分。前者是生理上的反应,例如日晒、饮酒、发怒、害羞都会使气血集中于面部,导致面色潮红,持续时间短暂。而病理上的面色潮红,多是热症引起。一般局限在颧骨部位,多在午后发生,通常伴有手足发热、失眠、盗汗等症。这类人要提防高血压、心脏病和结核病的发生。
3.面色苍白
主要是由于气血不足引起。这样的人一般体质较差,多为虚症和寒症。另外,贫血和甲状腺机能减退、慢性肾炎、铅中毒也会引起脸色苍白。如果面部有白斑和白点,尤其是小孩子,也要注意是否患有肠道寄生虫病。饮食上如果营养不良,营养素不均衡,缺乏叶酸、铁质及维生素B12,也会表现为面色苍白。
4.面色青紫
缺氧导致经脉阻滞,气血不通是面色发青的主要原因。所以一些缺氧性疾患如先天性心脏病、肺病、心功能不全等多有此色出现,活动后更为明显。还有一些疾病,如疼痛,包括平滑肌痉挛、胆绞痛等也会引起,但此时病人已有严重症状,颜色的变化只是一个伴随现象而已。
5.面色发黑
中医认为,脸色发黑是肾精虚衰的表现,多见于肾虚、寒症及瘀血。此外,肝硬化、肾上腺素功能减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心肺功能不全、肝癌等患者,也会出现脸色变黑。
以上简要介绍了一些面部所出现的病色与某些疾病的关系。而有时因外界环境、饮食、情绪等造成的一时性面色改变则不属于此列,它们会随着环境的改变、情绪的平稳而趋于正常。另外,常见于老年人面部的褐色斑块——老年斑及怀孕妇女面部的棕色对称斑片——妊娠斑,则为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健康提醒
除了从面部色泽,还可从面部色斑看出人体的健康情况。
(1)女性发际边斑点,和妇科疾病有关,如女性激素不平衡等。
(2)眼皮部斑点,多见于妊娠与人流次数过多的人。
(3)太阳穴、眼尾部斑点,和甲状腺功能减弱、妊娠、更年期及心理受到强烈打击等原因有关。
(4)鼻下斑点,多见于卵巢疾患。
(5)面颊的斑点,多见于肝脏疾病、日晒、更年期及副肾上腺机能减退症。
(6)下颚斑点,多见于白带过多等妇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