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催眠效果的影响因素
影响人工催眠效果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催眠现场的环境因素,被催眠者的身心因素、催眠师的个人因素以及催眠双方的关系因素等。
(一)催眠环境因素
1.光线和色彩
光线要柔和,以朦胧为宜,阳光或强烈灯光会扰乱被催眠者。墙壁和灯光色彩以冷色调(如绿色、蓝色等)与中性色系(如灰色)为佳,能给人带来宁静、安详的感觉;暖色调及鲜艳色系的颜色,如红色、紫色、橘色、黄色,会使人兴奋激动,因过于刺激而不适用。光线最好来自催眠对象后面。
2.温度和气味
室温以21℃~25℃为最佳,要避免太冷、太热,稳定而略为温暖的环境适合催眠的进行。空气要流通,但突然的强风、强烈的气味(如刺激性的辛辣食物、香烟及霉味)不利于催眠进行。
3.声音和音乐
环境要安静,避免喧闹,催眠室的门口应挂上“请勿打扰”的牌子。柔和的轻音乐作为背景,能使人产生镇静与松弛的效果。穿插着鸟叫虫鸣、泉水叮咚、小溪潺潺、海浪滔滔、风雨潇潇等大自然声响的催眠音乐(Hypno Music),可使受术者更易进入催眠状态。钟表和节拍器等单调重复的声音,也有利于大脑进入抑制状态。当然,也可以不需要音乐和其他声响的配合,催眠师的话语是更重要的影响催眠效果的因素。
4.氛围
可视情况,使用无香精味道的蜡烛或具有镇定作用的精油作为辅助催化的道具。闪烁的烛光本身就是圣洁的象征,具有难以抗拒的神秘能量,特别是对注意力难以集中者,烛光是很好的催眠诱导工具。若有条件,采用闪烁频率为7~14赫兹(α波)的发光二极管,效果会更好。
一般说来,催眠室以小房间为宜,不需要字画、花草等装饰物。室内光线不要太亮,落地灯比头顶灯好。受术者可以坐在沙发上接受催眠,但沙发最好是高靠背的,以便支撑头部。受术者也可以躺在舒适的小床上接受催眠。必要时可在催眠室的天花板上装一个金属圆钉,离受术者的眼睛大约2米,作为催眠时用的固定目标。催眠师最好站立,也可坐在受术者左边的小桌旁,以便在桌上做记录,催眠师的位置应在受术者的视线之外。催眠室内至少有一把备用椅子,还要放一个计时器。催眠室必须隔音性能强,谢绝外人参观,避免户外人车声、楼道走步声、水管流水声等噪声干扰。
余萍客在《催眠术与催眠疗法》一书中对催眠施术室做了如下描述:
地方要幽静,布置要森严,令人一进门就能产生敬畏和信仰的观念。在邻室辟音乐间,当催眠时弹奏单调的音乐达到使受术者观念集中的效用。光线暗薄,门窗都垂下帘子;至于晚间灯光带有一种淡蓝光线,不会直射被术者的眼睛,更使被术者觉得有一种神秘光景。施术室有了这样的设备,得到间接的助力不少。
至于施术室的外面,多悬挂催眠名家施术照片和施术者以往的成绩照片、赞颂的牌匾,及桌上放置病人的谢函,也有相当的功效。
安全舒适、外界刺激最小化的物理环境是保证催眠效果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条件。有经验的催眠师,如艾瑞克森,即使在嘈杂的环境下,也照样能使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
(二)催眠对象的身心因素
1.身体舒适度
椅子高低适中,坐姿舒服,确定其背部有椅背支撑。必要时给予背垫及脚垫。双脚平贴地板,不可交叉。双手可置于椅子的扶手或大腿上,或放在身体两侧。服装、领带、衣领、腰带、鞋子若是太紧,请松解。
2.身体、精神状态
身体不适、湿冷、发烧、疼痛、疲累、饥饿或过饱、醉酒、服用药物、情绪亢奋等,均不适合催眠。心平气和,心无杂念,最易进入催眠状态。
3.对催眠抗拒
受先前催眠经验(错误技法、舞台催眠、业余催眠等)的不良影响,害怕失去控制,个人内心冲突,对催眠怀疑抵触等,都会导致催眠效果下降。
4.对催眠的信仰
对催眠信仰程度高,对催眠的效果深信不疑,会减少对催眠暗示的阻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诚则灵”。
5.催眠深度
暗示语要适合受术者的催眠深度,在浅催眠状态时不宜施予难度较大的暗示。
6.催眠敏感性
催眠敏感性越强,催眠效果越好。据艾瑞克森报告:一位病人只花不到35秒便进入第一次深度入神状态;另外一位病人,足足花了300小时才勉强达到入神状态。可见,催眠感受性的个别差异很大。催眠感受性同以下因素有关。
(1)年龄因素
幼儿的催眠易感性随年龄逐渐增强,9~12岁的儿童最容易被催眠,以后随年龄增加而越来越不易被催眠,40岁以上的成人感受性最差。
(2)性别因素
人们通常认为女性比男性的催眠易感性高,但实验研究表明,男女被试对催眠的感受性并无显著差别。
(3)遗传因素
很少有迹象表明催眠易感性与遗传基因有关,虽有资料显示催眠易感性包括遗传因素,但其他研究却不能重复相应结果。一般认为,催眠易感性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现象,它与遗传的关系可能不太大。
(4)生理因素
有研究显示,优势利手和脑电图α波特征与催眠易感性有关,但目前无明确定论。通常认为,服用安眠药、乙醚、酒精、大麻等会使受术者受暗示性提高。
(5)智力因素
一般说来,智力和受暗示性成正比关系。因此,比较容易进入催眠状况的人大多智商比较高,比较具有想象力,比较能够放松自己,而且比较能够接受新鲜事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好。智力障碍者多半对暗示毫无反应。
(6)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和催眠易感性之间存在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并不太大。人们通常认为,性格随和,较为顺从的人,催眠感受性强。四种气质类型对催眠易感性排序为:胆汁质最强,其次是黏液质,再次是多血质,最弱是抑郁质。对于胆汁质的人,只要引起他对催眠术的热情和对催眠师的敬仰,就能很快使他进入催眠状态;对于黏液质的人,催眠方法要多样,他才能进入催眠状态,一旦进入深度催眠状态,不容易醒觉;多血质的人,对催眠的感应性弱,初次催眠比较困难,需要先做几次深呼吸安静下来,才能进行催眠;抑郁质的人对催眠容易怀疑,需要诚恳相待,引起他心理上的信服,才能缓慢地进入催眠状态。
(7)动机因素
从直觉上来说,来访者的被催眠期望和强烈动机将有利于催眠,但事实并非如此,动机强烈,催眠感受性并不一定高。有些抱着好奇和研究心理的人,很难进入深度催眠状态。对催眠过于热心、故意配合的人,催眠效果也不好。当然,来访者缺乏接受催眠的动机或信心,也很难施术成功。
(8)注意因素
注意力容易集中的人,对催眠敏感性较强;注意力涣散,平时很难集中注意的人,对催眠感受性较弱。
(9)宗教因素
一般说来,对于有神论者,只要催眠指导语与其宗教教义不相违背,他的催眠感受性通常较好;而持强烈无神论观念的人,对催眠的感受性可能会比较弱。
(10)职业因素
临床发现,数学家、科学家、工程师、会计师、律师、机长等喜欢独立思考的人,通常不易被催眠;长期处于单调的工作环境中的人容易被催眠,因为相同的工作使注意力集中在一特定区域;习惯于接受命令的军人也容易被催眠。
(三)催眠师的个人因素
要实施催眠,首先必须取得受术者的信任,这是催眠术成功的前提。
催眠师的专业水平、临床经验及人格特点、服务精神等都会影响催眠干预的效果,这是不言自明的。后面第二十五、第二十六章中将会对此有更详细的阐述。
不但催眠师口齿不清、讲受术者不易听懂的方言或超出其接受能力的话语,会直接影响催眠效果,就是语气不够坚定、含糊其词或暗示语前后矛盾,也会令催眠效果大打折扣。例如,“你的眼睛可能睁不开”“你的头痛大概会好”“我希望你看到”,同“你的眼睛睁不开了”“你的头痛肯定会好”“你会看到”,两种暗示语的效果截然不同。又如,在“你的双手不能动了”的暗示解除前,给予“把你的双手举起来”的指令,就会因二者相互抵触使受术者无所适从。一般说来,坚定果断且不断重复的指令会增强暗示的效果。
催眠师对受术者的态度也会影响催眠效果。黄大一先生在《催眠大师150招》中指出:
在进行催眠的过程中,催眠师有两种基本的态度可使用:一种是慈母型的语调与动作,另一种则为严父型的语调与动作。对于心中抗拒型的对象,必要的时候,必须采用严父型的引导言辞,使之放弃抗拒。一旦将来访者带入催眠状态中,就可以改用慈母型的口气和手段。当然,由于某些催眠对象在达到眠游状态之前还有部分意识抗拒,因此偶尔的严父型言辞还是有必要的。
在被催眠的过程中,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受同样方法的影响,人们的反应因不同的听话度会有所不同,甚至会有很大的不同。某人对权威式(严父型)回应最好,另一个人却要温和式(慈母型)的引导方式。要成为一个催眠师专家,就要学会以最适当的方法,把特定对象催眠。它是一种艺术,透过经验而来,几乎是一种直觉,知道怎么做最好。原则上,对于生理型听话度者,直接使用严父型(命令式)引导;而对于情绪型听话度者,则采用慈母型(说理式)引导。
进行催眠时,催眠师必须严肃认真,衣着整洁,仪表端正,集中精神,消除杂念,全身心投入。心猿意马,神情恍惚,马虎大意,或焦虑不安,急于求成,矫揉造作,均不可能取得好的催眠效果。
受过训练的催眠师通常有一双明亮而善于催眠凝视的眼睛,能让自己的目光在几分钟内不游移,稳定注视受术者的眼睛,显示出自信和意志力,有助于增强催眠效果。
催眠师的名气和权威性也会影响催眠的效果。苏联有位催眠大师经常在电视上做表演,闻名遐迩,家喻户晓。某天,一对正在饭店就餐的夫妇,抬头看见这位大师正向他们这边走过来。先生对太太说:“他可能要给你施催眠法术。”大师刚走到眼前,这位太太便进入电视中看到的催眠状态了。
(四)催眠双方的关系
催眠师与被催眠者建立合作关系,这是催眠术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和心理咨询一样,关系比技巧更重要,只有融洽的心理氛围才能引出双方的感应关系。
一般说来,催眠师同受术者过于熟悉,会失去权威性和神秘感,催眠效果往往不佳。
许多被催眠者往往错误理解催眠状态,认为自己会在催眠中失控,任由催眠师摆布,为此而恐惧、焦虑,对催眠过程产生过度的防御和阻抗。所以,作为催眠师必须以温和、理解、关心和尊重的方式与被催眠者相处,只有建立了和谐的催眠关系,受术者才会减弱防御,消除紧张和不安全感,产生必要的信任气氛。
除了安全、舒适、温馨的催眠环境,催眠师与被催眠者保持最佳身体距离,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所谓最佳身体距离,是指与他人交谈时距离多远双方感到最舒服。如果催眠师和受术者之间距离太近,会让人感到紧张;距离太远,又会弱化可以增强催眠反应的“亲密接触体验”。正确做法是“亲密有间”。
最佳身体距离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催眠师面对一位来访者,可以在谈某些无刺激性的话题时,小心而有意地接近对方来识别这个距离。接近到了某种程度来访者会轻微紧张(表现在呼吸或身体姿势等方面),那说明催眠师已经触犯了最佳身体距离的界限,催眠师可以稍微退回一点,来建立适合的距离。
必须牢记,催眠术是一件相互合作的事情,而不单是催眠师对受术者做的事。催眠师的个人魅力和适当的举止是催眠气氛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