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教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生源基地实验学校年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美术教学中几种“作画步骤”观点的思考

南京市宁海中学 高川子

高川子,男,1982年11月出生,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本科,现就职于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

摘要:在美术技法教学中,作画步骤是基础,但是面临各种不同的作画步骤,经常会形成需要诠释的对立矛盾。另外,一些特殊技法的应用可以提升作品表现力。而中国传统国画技法思维能够提升学习者掌控对象的能力与作品表现的生动性,从深层次看,能够从艺术情怀的角度更好地理解技术表现的生成性。

关键词:作画步骤 美术技法 教学实践


作画步骤在绘画教学中极其重要,所以教画者都力求将作画步骤讲解好、演示好。然而,真正教好也并非易事,因为作画步骤是因画科不同、时代不同、工具材料不同、画者的作画习惯不同而变化的,还有,任何事情都有其相对性,既要学生掌握不同的作画步骤,又不能使学生陷入程式化的操作套路,因此,在了解基本步骤的情况下,针对教学具体问题,对其中相关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就有再思考的必要。

一、整体意识

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理解,局部在一张作品中是属于从属地位的,从最终观看的角度,唯有整体才能凸显其意义。在具体实践中,要求作画步骤如同雕塑,即先从大块面开始,逐渐到小块面,最后到圆面。教科书中常提这样的原则与要求,即“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到整体”。不难看出该原则对整体的重要性的强调,是符合视觉心理特征的。安格尔说:“绝不允许孤立地逐个描画,如画完头,再画躯干,再画手……”俄国尼古拉耶维奇·格叶说:“任何时候也不能脱离整体看一个局部。”还有:“画家要有一下子画出整个的本领。”“一幅画无论何时停下来都应该是完整的。”都堪称经典。

在绘画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画不好的原因就是难以“把握整体”。过去,央美的教授们谈到基础绘画教学时常常叹息:“学生最不愿意学的就是整体——靳尚谊。”“局部观察”“局部作画”似乎是一种“顽症”。为引导学生整体作画,有很多教师,在演示范画时总是画得特别整体,似乎有卖弄“整体”之嫌,尤其是在给学生改画时,总是改得很整体,然后叫学生接着画下去,且不知学生要能在如此整体的状态中画下去,必须有很好的统括能力。当老师一味强调整体的时候,包含的是对对象所有细节取舍基础之上的,因为看的是整体,画的永远是局部。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应当先了解素描造型的基本规律,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然后在不断练习中,体会整体的意义和价值。

二、局部深入完成法

局部深入完成法指直接从局部画起以完成作品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大幅画面、壁画、天顶壁画等都是从局部入手的在油画表现中,有的时候由于材料时间、干湿的影响,也需采用局部画法。从造型规律来说,只要局部表现的是准确的、充分的,最后完成的作品就会体现出整体性。当然,局部完成的核心是全局观念:“局部入手,整体着眼。”在实践中,一般整个画面先画草图,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完成,一般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的湿壁画,更是局部作画,因为要让颜色渗透到墙壁里面,以增强画面的耐久性,所以要趁其未干作画,即粉刷一块墙面画一块画面,画家要熟悉墙面粉刷技术,甚至有的画家将颜色直接和拌到泥灰中。还有,当年米开朗基罗、考尔东耶、安德烈·波佐画大型壁画和天顶壁画又怎么能先铺整体大关系而后深入刻画呢?作画时要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如果要“整体作画”,那画家要不停地爬上爬下;再说,就是下来,厅堂内视距也有限,也不可能整个画面“尽收眼底”,显然都是局部完成的。局部完成的关键是能够较好地把握深入的程度,确定一个基本的要求,然后逐步完成作品。但局部深入完成法需要有很好的整体能力,能够在局部深入的过程中,时刻把握整体关系,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没有整体完成的基础,是难以做到局部深入方法的。

局部作画,便于色阶的过渡与衔接,从传世的大画家未完成的作品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人物画中一只手已经详细画完,但身上还一笔未动;有的眼睛、鼻子都已画完,而其他部分还仅仅是轮廓线。我曾遇到一位高中学生,听说她画了好多年,然而在她画静物时先将一个小瓶盖画出,我看后很是生气,正要批评她,因突然有急事不得不暂时离开,但当我回到画室后,发现她这幅画画得特别好,这不得不使我们好好反思,我们为何要一味地强调整体呢?为何要让每个学生作画都去“整个画面遍地开花”?当然,学生作画全局观念也很重要,如有的学生在画速写时当头和身体画完后,腿却没有地方画了。还有,画面平均对待,同样亮、同样暗的地方太多,等等;都必须强调整体。

三、先画主要部分,后画次要部分

“先画主要部分,后画次要部分”的作画步骤,即在主要部分全部完成或基本完成后再依次画次要部分,这种作画步骤能在开始精力最旺盛时画好精彩部分,随着视觉的疲劳,依次画出次要部分。此法适用于写生画,便于抓住第一印象。还有画笔、调色板等较为干净也便于画出主要部分的某些纯度较高的颜色。如学生在画色彩静物时依次画完每个水果,再画瓶罐,等等;最后画背景。教师改画时,可将其中某一物品画完,剩下未动笔的由学生自己画。

四、先大后小

“先大后小”的作画步骤,指先画大的部分,再画小的部分。这种方法也具有适用性,因为大的东西往往能决定画面的构图、比例、色调等,便于把握整体。在绘画的具体过程中,先从大的方面入手,可以随时调整自己对整体的认识,逐步确定要表现的方法与程度。这种方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因为在绘画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变化,把握了大的部分,也就是确定了基本的格调和要求,然后逐步深入到各个细节,这样更容易控制整个画面。

五、特殊技法步骤的应用

由于材质的原因或者表现效果的要求,有些特殊技法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水彩画、油画中“透明画法”。过去,俄国艾瓦佐夫斯基、库茵芝等人画浅水时,先将水下的石头、贝壳、泥沙等画出,然后用透明的色层层罩染,水深处多罩几层,水浅处少罩几层,画完后水的透明感极为逼真。还有新印象派中的“点彩画法”,这种方法能够充分体现色彩的强度,在稍微远处观察,则又体现出色彩的整体性,这种方法利用了色彩混合的原理,能够更为充分地表现出画面的色彩力度。

其他特殊技法如水彩中的撒盐法,能够表现出特殊的肌理效果;如干刮法,在水彩、油画表现中可以表现树干等。特殊技法往往没有固定的程式,是作画者根据需要表现的对象进行主观思考的结果,绘画最终是要实现作画者期待表现的目标,如果能够使用特殊的方法表现出对象,作画者可以对工具、材料进行改造,以创作出自己需要的效果。

六、中国画作画步骤方法的启示

中国画表现技法步骤丰富多样,但是有些特有的方法也可以成为我们其他类型绘画理解对象、实现表现的借鉴参考。

一次完成,不可修改。国画是最典型的局部作画的画科,其作画步骤同于书法:从某一笔画开始,笔笔添加,不用任何辅助线,直至写完。一笔下去是好是歹,都不能修改与描涂,这同样要求写字人对整个字乃至整行、整篇字有个全局观念,近于西画中的“整体着眼,局部入手”。这种画法可以训练绘画过程中对准确性的要求,另外在一次性完成的过程中,会体现出绘画本身的痕迹,作品能够展现更为生动流畅的绘画性。

九朽一罢。当然构图复杂、造型严谨的画面,也必须通过反复修改才能完善,只不过国画改的是草图(粉本)而非正式画面,唐代对草图的修改遍数较多,称“九朽一罢”, “一罢”则为最后定稿,呈白描状。这种态度是做到创作过程中一次完成的基础,是对创作深思熟虑的过程,没有“九朽一罢”的基础积累,想做到一蹴而就,就很难体现出一次性完成的表现力。

胸有成竹。文人画主张草图画在心中,提出“胸有成竹”,其影响深远,指画家在落笔之前要进行周密而完整的思考,元代肖像画家王绎认为所画对象在头脑中要达到“默识于心,闭目如在目前,放笔如在笔底”的程度,“然后以淡墨霸定,……”这些都体现了作画者经营构思画面的过程与要求,如果不能做到胸有成竹,也就难以实现纸上之笔墨的完美呈现。

随机应变。在中国传统文人画系统中,绘画再现对象不是其主要功能,更主要的是表达心中的情怀。“重笔墨,轻造型”的文人画逐渐成为画坛主流,不再强调画前的构思,元代黄公望所著《写山水诀》中就说:“山水之法,在于随机应变。”清代郑板桥在画中多次题道“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然板桥之无却是有,想与可之有正是无也,……”他们认为作画就是“画到哪儿想到哪儿”,石涛在《竹石菊图》中也题道:“兴来写似涂鸦,误作枯藤缠数花。笔落一时收不住,石积留得一拳斜。”这种观点体现了艺术表现中的生成性,在技法娴熟的情况下,随着其他事件的介入而因势利导,这种表现状态能够激发作画者的综合状态,从而表现出更具有个性特征的艺术作品。

当然,国画中的作画步骤,也是因画家、画科、内容而异的,其主流是局部单个完成的,齐白石画虾最为典型,每只都是局部完成,而画中很多虾又是靠一只一只添加画出的。在一些较为复杂的画面中,也注意“先画主,再添次;先画大,再加小”。这一点近于西画的“整体”,清代郑板桥在其《墨竹图》的款题中详细谈到画面中应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后画什么。并举例说:“昔萧相国(西汉萧何)造未央宫,先立东阙、北阙、前殿……便尔千门万户,总是先立其大,则其小者易易耳。……”而工笔画,特别是画一些造型复杂的内容,依旧需要经过反复修改草图,定稿后誊印于绢或纸、壁等上。

综合以上作画步骤的观点,虽然各有特点与优势,但是,最终的目标指向都是完成一幅优秀的作品,而各种方法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它们都服从于基本的艺术规律。画局部,也有整体意识、从整体画,也需要最终完成局部;不论是先有完整的构思还是画的过程中不断生成,都脱离不了画家已经具有的成熟经验。绘画不是一成不变的技术步骤,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根据材料、个人特质、兴趣等多种因素进行选择,但在表现过程中,不按图索骥、墨守成规,从技术角度进行具体思考对教与学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