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做饭的孩子更懂得感恩
消费社会下的感恩
我的一个好朋友,在一家大型的培训机构当老师。这家机构每年都会举办中小学生夏令营,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就是感恩。令这个朋友最头痛的就是夏令营里感恩环节的设置,因为这个环节需要让参与者泣不成声,需要让大多数人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感恩设计给人的感觉很不好,但每一年都有夏令营,每一年都有感恩环节,每一年都有孩子在这个环节哭泣。但我依然不禁想问,这就是感恩吗?
从某种角度来说,教育在被商业消费着,越来越多的培训组织抓住家长的教育焦虑赚取各种高昂的溢价。而感恩也在被商业消费着,只是这样的消费并非来自家长的焦虑,而是来自家长对孩子美好样子的想象。商业的逐利性决定了其在乎的并非教育目的的达成,而是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通过利用家长焦虑及其对于美好教育成果的想象而获利。
那么回到我们真实的内心,我们为什么对于感恩有着某种想象,或者说为什么我们希望孩子具备感恩这样的美好品质?是什么驱使我们付钱去让孩子学会感恩?
是谁教会了我们感恩?
第一次听“感恩”这个词,可能来自小学语文老师的谆谆教诲,也可能来自西方感恩节的启发。想必大家在求学时也书写过各种题目的感恩主题的文章——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有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爷爷奶奶,等等,文章中不断地表达他们对你的恩情,似乎感恩是一种对长辈的反馈。而当我们读了越来越多的书,认识了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有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时,才发现感恩更像是一种对于接纳天地万物赐予的态度与心境。
而对于父母而言,收到的最大的惊喜莫过于两人的爱情结晶了。从得知这个小宝贝到来时的或紧张或兴奋的心情,到十月怀胎的沉重与忍受,再到一朝分娩时夫妻双方对于共同创造生命奇迹的深深的感动,再到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看着他或调皮或专注的样子……无一不被打动。对于这样的给予,我相信父母在内心深处都会感谢从创造到诞生再到养育一个新生命这一过程所带给自己的对于生命、关系、情感的深刻体验。而这个体验的过程,不仅是父母给予孩子的一个过程,也是孩子接受给予的过程。单纯地接受给予并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礼尚往来才是情感交流与互动的正确方式。
近些年舆论对于功利化养育的批评报道有很多,指责养育孩子的过程就像一场交易。在准备孕育孩子的时候就是抱着“养儿防老”的想法,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告诉他们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我认为慈和孝之间并不是一场交易,而是在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基础上,对于对方的给予所保持的一种感恩的态度。如果孩子对于父母的给予觉得理所当然,或者父母对于孩子听从自己在重大决定上的选择心安理得,其本质都不是礼尚往来,而是作为给予者的一种傲慢。
在我看来,“感恩”这个词虽然来自西方,但其提倡的主旨其实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给予者与被给予者在礼的范畴内实现一种和谐是高度一致的。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从近代被扭曲的家庭关系中走出来并接触到感恩文化后,如此希望自己的家庭文化中融入这种品质与精神的根本动机所在。
如果只是从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有多好,他必须感激父母的角度来让孩子理解感恩,那么这个过程必然会让孩子扭曲地认为感恩是给予者单方面造成的,而对给予者与被给予者的关系、角色的转换等这些给予过程中更深层次的东西缺少体察和感受,自然无法把握“感恩”这个词真正的内涵。
当孩子端来一碗面
一个每天都参与家里一日三餐准备的孩子,除了会照顾自己以外,更重要的是参与了家庭劳作的过程。这个参与过程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有更多劳作的机会,积累更多的身体感受、操作经验以使他们在未来去把这些经验转换为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参与到家庭工作中,其实是一个参与家庭生活,不断地去强化作为家庭成员角色的过程。
换句话说,我认为很多孩子在成年之后之所以没有很强的家庭观念,恰恰是因为没有参与过日常的家庭生活,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工作。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就没有对等的权利。如果孩子一直作为一个附属品存在于家庭中,他就会理所应当地享受父母给予的一切而不自知,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一天天长大,怎么会主动想到对父母感恩?难道我们要这样一步步养大孩子,然后送到培训机构去让孩子学习感恩吗?
所以,孩子需要参与到家庭劳作中,尤其是三餐的准备,这对孩子来说不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身份赋予的过程,是一个作为家庭中一员参与家庭劳作的过程,更是一个作为家庭成员尽到自己的家庭义务从而拥有权利的过程。获得权利之后会做什么呢?会在父母忙碌的时候自己去门口的菜店买菜,会在父母外出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做饭,更重要的是会在父母生病卧床的时候煮一碗热腾腾的面端到他们眼前。
而这一幕发生的时候,孩子自己知道什么叫感恩吗?可能还不知道,但是我想我们都认为他知道了。因为他能体谅父母,会理解他人,会照顾自己,会关心别人。而这一切的前提正是他认为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不求回报地去照顾其他人,他所做的这一切是一种自我要求而非别人对他的要求,而他也清楚地记得在他无数次生病时爸爸妈妈是如何照顾他,为他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的。这样的孩子还需要别人教他感恩吗?
在做家务中感恩这个世界
其实在一日三餐的准备过程中,我们除了作为家庭中的一员感受到家庭的责任外,也有机会感受更多的作为自然中的一员、地球上的个体所应承担的责任。感恩从来不是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值得我们感恩的除了家人、朋友,还有我们呼吸着的空气、滋润着我们的水、哺育着我们的食物,还有承载这一切的山川河流、五湖四海。
当下的孩子普遍缺少一种大的格局,即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感,作为一个自然人应有的感恩之情。我们缺少参与到整个人类所面对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也缺少在城市中接触自然的机会,因而忘却了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生命。而食物是我们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自然物,其背后也隐藏着很多我们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首要的问题就是饥饿与浪费。人类每年有大量的食物被浪费,而与之对应的却是仅在中国还有1亿多人口处于食物不足的窘境。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孩子所面对的关于食物的首要问题不再是食物的匮乏,而是暴饮暴食、偏食挑食所导致的摄入不均,太多的孩子喜食加工食品、高油高盐的零食与高糖的饮料,他们即将或者已经开始面对三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年轻化问题。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生并成长在城市中,他们每天面对的是电视与手机,严重缺少和大自然接触的机会,自然缺失症由此而生,因而在成长甚至成年之后导致各种各样的身体、心理问题。更不用说现在父母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不可能一辈子去帮孩子挑选食物,只有他们自己具备选择健康食物的能力,才能真正地照顾好自己。
我们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很多珍贵的、让他们受用一生的品质,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感恩的品质。当孩子学会感恩父母、朋友,学会感恩自然与这个世界时,对于他自己的成长来说也有正面积极的影响。这个过程其实并不需要求助于别人,通过家庭一日三餐的参与,就可以让孩子逐渐地从只是觉得好玩,变成一种责任,再到意识到家庭角色,最后成为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的一员。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只要父母从现在开始,邀请孩子加入到一日三餐的准备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