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佛寺的建造、分布与寺院格局、建筑类型及其变迁(套装共3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中土汉传佛教发展后期——衰落与复兴

1.元明时期

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滚滚烟尘,在13世纪后半叶,渐渐趋于平淡,元帝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土大地数百年分裂与对峙的局面。然而,金末元初,或宋末元初,以及后来的元末明初的战争,其惨烈的程度,已经远比唐末五代时期为剧。对于城市与建筑的摧残也是十分巨大的。元代,以及明代统治者,在抚平了战争的创伤之后,都致力于社会的发展与宗教的延续,这使得元、明两代的佛教寺院及其建筑得以恢复、延续与发展。

有明一代还是一个制度恢复的时代,统治者希望将其社会与文化恢复到唐宋盛期的状态,这反而促进了其制度重建的过程。城市中的坛壝、祠庙、城隍等中央与地方信仰,都被纳入了不同等级城市的重建过程。明代的佛教寺院也大约经历了这一相同的复兴过程。

客观地说,除了明代城市之外,明代的佛教寺院及建筑,也都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晚期的一个重要奠基性程式。寺院格局上的定型与完善,建筑类型上的简约化,以及寺院空间的紧凑化,殿阁造型上的程式化与地方化,这一系列转折性发展,也使明代及清代的寺院和建筑,与其前唐、宋、辽、金、元诸代的寺院及其建筑,有了许多明显的区别。

2.清初至康雍乾时期

明末清初的战争,其惨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宋元之交与元明之交,特别是在明末农民战争中崛起但却未能最终获得政权的个别亡命之徒,如张献忠之流,在其流窜于各地的垂死挣扎中,对社会造成的毁灭性摧残,几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其屠刀所及处的佛寺道观也未幸免。

清代初年至康雍乾时期,是一个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恢复、发展期,中国佛教及其建筑也得到了逐渐恢复与发展。而清代统治者在信仰上,有崇尚藏传佛教的传统,也使藏传佛教在中土弘传,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相互影响,并在寺院上的相互融合,创造了一些规模恢宏的汉藏式寺院。清代最重要的皇家寺院,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具有浓郁汉式风格的藏传佛教寺院,而这种汉藏结合的寺院格局与建筑造型,也为中原地区的佛教寺院带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新鲜气息。

3.清代中晚期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兵火的摧残、蹂躏,以及天灾、人祸的袭击,经历过无数次社会由平稳到动荡,再由动荡到平稳的大起大落,一次次成为废墟,变成后人唏嘘叹息的荒草残阶,之后又经历数年的募缘重建或重修,渐渐恢复起一座寺院的大致样貌,这就是历代中国佛教寺院,特别是元、明、清时期佛教寺院建筑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中国古老而著名的佛教寺院,其寺内的建筑价值,却远不及那些偏僻乡野地区寺院中的建筑更为古老、更为珍贵的主要原因。

现存的大多数寺院,及寺院中的大多数建筑遗构,大约都是清代中晚期的留存。经历了康雍乾盛世之后,清代社会也开始渐渐变得迟滞、呆板、腐败而缺乏生气,经济上与文化上的活力与动力,也似乎不及清代早期所具有的那种蓬勃向上的生机。太平天国点燃的农民战争,与明末农民战争一样,对于城市与寺院,除了摧残、破坏与毁灭之外,难见有什么建设性的推动。年久失修的寺院殿阁,在民间力量的促动下,得以勉强维持与修复。寺院建筑的大致格局,在香客们烟云缭绕不断的香火中,得以延续或重建。但其重建或重修的寺院却再也难现隋唐之宏大、宋金之繁丽,更难见元代寺院及其建筑的放浪不羁与不拘一格,亦不见明代建筑的端庄、凝重,甚至难见清初建筑的严整、规范。

中国汉传佛教发展到清末时期,也走到了一个几乎是穷途末路的衰败期,其寺院格局显得僵化、建筑制度略嫌简陋,甚至诸多名山巨寺内的殿阁楼堂,其建筑结构之简陋与造型之粗鄙,与村夫俗妇们集资而建的偏僻祠寺,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了。这或许就是在今日所能够见到的许多所谓名山大寺中,不时感觉到的那种建筑的凋零、简陋与粗鄙,从而令人颇感失落的大致原因。

当然,今日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复兴期。从而也进入了一个佛教复兴与寺院建筑保护、修缮与重建的高潮期。然而,这已经不是本书讨论的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