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内管领的概念与组织含义辨析
在清史与满族史研究领域,学术界在八旗制度、旗人生活、旗民关系以及与满族形成有关的问题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旗人内部的社会分层、组织管理、身份地位等方面,仍有需要深化研究的课题。本文所关注的内管领,就是一个长期未引起学界重视的问题。专门以内管领或内管领人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寥寥,大多数涉及内管领的研究,是在内务府和辛者库的研究成果中,作为陪衬或附带的问题被关注的。尽管如此,已有的研究结论对内管领组织的认识却存在很大的分歧,具体而言,目前至少有三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内佐领与内管领的关系,定宜庄即指出“佐领与管领的区别,是学界较少涉及并多有误解的一个问题”,认为以往将管领“浑托和”解释为“半个佐领”忽视了佐领与管领的差别;二是关于内管领与辛者库的关系,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两者是一个组织的两种称呼,如杜家骥、定宜庄等,一种认为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辛者库只是内管领的一部分,如傅克东、赖慧敏等;三是作为组织的内管领与作为职官的内管领之间的分辨问题,如定宜庄和赖慧敏在讨论中都提到了内管领数额的官书规定与实际存在的矛盾,这实际上反映的是内管领的组织机构与职官设置的关系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将首先就内管领的词源、组织及演化等问题进行辨析,以期对解决上述问题有所裨益。
内管领认识上的混淆和差异,主要与内管领称谓的出现有关,而内管领称谓的出现又与满汉名称的转变密不可分。内管领是内务府管领的简称,是相对下五旗包衣管领而产生的一个称谓。管领是满文hontoho(音译浑托和)和booi da(音译包衣大)的汉文名称。从词义本身看,管领与内管领并无实质区别,但从词源来看,管领或内管领不仅复合了hontoho和booi da两个不同语义的概念,而且就是它们本身在使用过程中,也蕴涵着不同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