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神州何处觅踪影?——《水浒传》作者之谜
尽管明清两朝的官府都曾下令严禁《水浒传》的刊刻流播,致使“老不读《三国》,少不看《水浒》”的口谚,也在民间盛传了几百年,然而《水浒传》这部亘古未有的长篇白话小说,非但未被销毁禁绝,反倒老少皆知、家喻户晓。
能撰写出这样一部弘扬正义、撼人心魄的英雄史诗的作者,自然是一位具有渊博学识、超凡才智、高尚品格、锦绣文心的杰出人物。那么,他是谁呢?施耐庵?罗贯中?抑或施作罗续?
这几种说法历史上都出现过:现在所能看到的《水浒传》的最早本子——明嘉靖武定侯郭勋刻残本和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年天都外臣序本,有关作者都题作“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明代最早著录《水浒传》及其作者的书目——嘉靖十九年高儒自序的《百川书志》卷六,则记为“《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到了明末清初,金圣叹删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问世,编著者的署名始改为“东都施耐庵撰”。金圣叹还首次提出了“施作罗续”说(七十一回前为施作,招安、平方腊等为罗续)。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则推断施耐庵可能是《水浒传》的最后加工者。依据上述的题署和载录,我们把《水浒传》的著作权主要归之于施耐庵,该是不成问题的。当然了,也不应忽视罗贯中对《水浒传》成书的编订修润之功。
然而,这两位扬声艺苑、饮誉环海的文坛巨擘,他们是哪朝哪代的人,有着什么样的家世生平?要回答这些问题,可就迷雾重重、十分困难了,因为记载他们的有关史料太少了——不仅宋元著作中找不到他们的踪迹,就连明人著录里,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只能看到一鳞半爪,难睹真容。
施耐庵的合作者罗贯中的事迹,最早可见于明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后又六十年,竟不知其所终。”
“至正”为元惠宗年号,“甲辰”是公元1364年。根据这段文字我们知道,罗贯中是元末明初太原人。此外也有一些记载说他是“杭人”“钱塘人”“编撰小说数十种”(明·郎瑛《七修类稿》、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这样,对罗贯中的身世,我们可以约略地作如下的勾勒:可能他原籍太原,曾经流寓于书会才人集中的文化商业中心钱塘杭城,在那里较长时间地从事通俗小说的编撰创作。
至于施耐庵,人们几乎找不到一点有关他身世的确切记载,仅有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然元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演义》,绝浅陋可嗤也”的简略记叙,说施耐庵是元朝武林人(即今钱塘杭州。这与《百川书志》“钱塘施耐庵的本”相一致),罗贯中是他的弟子、门人。我们把这一条内容与《录鬼簿续编》的记载联系起来,至少可以确定,施耐庵的生活年代,大致离不开元末明初这一时期,而他与罗贯中合作编撰《水浒传》的地点,则应在钱塘武林(即今杭州)。遗憾的是,除此之外,施耐庵的生平事迹竟一无所考了。
对于这样一部被誉为能与《史记》媲美的“第五才子书”(金圣叹称《庄子》《离骚》《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等著作为“古今六大才子书”)——《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人们是敬佩、热爱的,想见其为人的。他那谜一样的身世拨动着无数文人学者的心弦。于是,从20世纪初以来,学界对于施耐庵其人的探考也就一直不绝如缕。待到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学术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最佳环境气氛,无论是文物史料的搜集考定、信息资材的交流汇集还是创新思想的开拓争鸣,都处在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之中。这样,一个探索施耐庵身世之谜的热潮,也就顺天应人地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出现了诸说蜂起、纷纭争辩的空前盛况。概括起来,当前主要的分歧说法约有三种:
第一种是托名说。这是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首创的:“施耐庵大概是‘乌有先生’‘亡是公’一流的人,是一个假托的名字。”(《水浒传考证》)鲁迅先生也“疑施乃演为繁本者之托名”(《中国小说史略》)。当代部分学者发展了此说,进一步论证施耐庵是明嘉靖武定侯郭勋门客之托名。其主要论据为:《忠义水浒传》一百回,乃是郭勋指使门客仿《三国志演义》编撰而成。为抬高书的身价,把写作时间拉到《三国志演义》之前的宋元时代,并在罗贯中之外虚构了一个施耐庵。(张国光《水浒祖本探考》)
第二种是说宋末元初《靖康稗史》的编者“耐庵”就是著《水浒传》的施耐庵。因此,施耐庵当为宋末元初钱塘人,曾于元初编集了一本简略的《水浒传》。论据有三:一,施耐庵是元人,《靖康稗史》编成于公元1267年,离南宋亡国只有十二年,可见耐庵也是由宋入元,两人生活的年代完全一致。二,施耐庵是钱塘人,据《靖康稗史》序说,此书五种得之于“临安顾氏”,则耐庵与顾氏当为同城好友,对临安相当熟悉,那么两人的活动地点也大致相同。三,是施耐庵《水浒传》反映的是宋徽宗时的故事,《靖康稗史》所记的是靖康祸乱始末,愤叹徽钦二帝降金之耻辱,民族意识强烈。因此,两书在内容和创作精神上相通一致。由此可证,《靖康稗史》的编者耐庵即《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黄霖《宋末元初人施耐庵及“施耐庵的本”》)
第三种是说元末明初江苏白驹场人施彦端即《水浒传》的编撰者施耐庵。这一说的主要依据是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重要的约有:明王道生《施耐庵墓志》,袁吉人《耐庵小史》《施氏家簿谱》,施彦端子《施让地照》,施彦端重孙《施廷佐墓志铭》等。根据这些材料以及大丰、兴化等地有关施耐庵的民间传说,研究者们认为,元末明初,在现江苏兴化施家桥和大丰白驹镇一带,生活着一位施让之父、施廷佐之曾祖名彦端字耐庵的人是可信的,而施彦端就是著《水浒传》的施耐庵。(《对江苏省所发现的关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报告》)
上述三种观点和持论者,都能在掌握一定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细致入微地勾稽探考、推论分析,撰成代表一家之言的具有一定分量的研究文章,从而也都对施耐庵身世的探揭,作出了巨大而有效的努力。尤其是“白驹施耐庵”说,以其材料的丰富、观点的鲜明、结论的肯定,震动了论坛,并由此引发了全国水浒研究界空前未有的一场激烈争辩,不同见解的专家学者几乎全都参与了这场热烈非凡的论战。然而在现时的情况下,争论各方也都因缺乏充分过硬的材料实证和无懈可击的严密论证,无法取得能排除任何反证的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
封建文坛对通俗小说家的轻视排斥,造成文献史料的严重缺乏;历史年代的漫长久远,又使得这位伟大小说家的行踪实迹遗亡湮没;要从这朦胧渺茫、如山史案中寻访到施耐庵的踪迹,确实是极为艰巨复杂而又不得不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过程的终点在哪里呢?谁也不得而知,无法给予回答。它有待于水浒研究界的专家学者和广大爱好者,同心协力地寻秘索隐、不懈探求;要求不同观点的持有者们,本着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通过讨论和争辩消释分歧、取得共识,在不断深入的施耐庵研究过程中,译破一个一个的谜团,从而使中国小说史上的这个百年悬案,有朝一日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