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正常足月儿的特点及护理
学习目标
掌握 足月儿的定义。
熟悉 足月儿的外观与生理特点,足月儿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了解 足月儿预防感染的方法。
足月新生儿(normal term infant)是指胎龄37~42周,出生体重2500g~4000g,身长在47cm以上,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特点】
(一)外观特点
正常新生儿皮肤红润,皮下脂肪饱满,毳毛少。头大(占全身比例1/4)。头发分条清楚,耳壳软骨发育好,耳舟成形。乳腺结节>4mm,足纹遍布足底。男婴睾丸已降至阴囊,女婴大阴唇覆盖小阴唇。指、趾甲达到或超过指、趾端。
(二)生理特点
1.呼吸系统
胎儿肺内充满液体,在产道娩出过程,受到挤压,约1/3肺液由口鼻挤出,其余在建立呼吸后被肺毛细血管及淋巴管吸收。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频率较快,40次/分左右。胸廓呈圆桶状,肋间肌薄弱,胸廓运动较浅,主要靠膈肌的升降运动带动呼吸,呈腹式呼吸。
2.循环系统
胎儿娩出后血液循环动力学发生巨大变化:①胎盘-脐血循环终止;②因呼吸的建立和肺膨胀,肺血管阻力降低,肺血流增加;③从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的血量增加;④体循环压力增加,使卵圆孔、动脉导管功能性关闭。新生儿心率波动较大,90~160次/分。足月儿平均血压 70/50mmHg(9.3/6.7kPa)。
3.消化系统
足月儿出生时吞咽功能已完善,但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较发达,故新生儿易出现溢奶、呕吐现象。新生儿消化道面积较大,管壁薄、通透性高,有利于吸收。消化道能分泌足够的消化酶,但淀粉酶需到4个月才能达到成人水平,故不宜过早喂食淀粉类食物。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胎粪,2~3天排完。胎粪为胎儿肠道分泌物、胆汁及咽下的羊水等组成,呈墨绿色。如果超过24小时未排胎粪,应检查是否存在肛门闭锁或其他消化道畸形。
4.泌尿系统
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低,浓缩功能差,故不能有效地处理过多的水和溶质,容易出现水肿或脱水。新生儿一般在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尿,如果超过48小时未排尿,应检查原因。
5.血液系统
足月儿出生时血红蛋白约为170g/L,血红蛋白中胎儿血红蛋白(HbF)占70%~80%,5周后降至55%左右,逐渐被成人型血红蛋白(HbA)取代。血容量为80~100ml/kg。由于胎儿肝脏维生素K储存量少,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较低。
6.神经系统
新生儿脑相对大,出生后头围生长速率为每月1.1cm,至40周左右逐渐减缓。脊髓相对长,其末端在3、4腰椎下缘。足月儿大脑皮质兴奋性低,睡眠时间长,每天睡眠达20~22小时。新生儿已具备原始反射: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交叉腿反射。出生3~7天后听觉增强,触觉、温度觉灵敏,痛觉较钝。
7.体温调节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新生儿主要靠棕色脂肪产热。当产后环境温度低于宫内温度,散热增加,生后1小时内体温可降低2.5℃,如果不及时保温,可出现低体温、硬肿症。如果外界温度过高,新生儿通过皮肤蒸发水分散热,容易导致体内水分不足,血液浓缩而发热,成为“脱水热”。“中性温度”系指维持正常体温的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最适环境温度。新生儿的中性温度与胎龄、出生后日龄及出生体重有关。
8.能量及体液代谢
新生儿基础热能耗量为50~70kcal/kg(209.2~313.8kJ/kg),随后增至每日总热能约100~120kcal/kg(418~502kJ/kg)。新生儿体液总量占体重的70%~80%。生后第一天需要液体量为60~100ml/kg,每日增加30ml/kg,至150~180ml/kg。足月儿需要钠量1~2mmol/(kg·d),10 天后钾需要量为 1~2mmol/(kg·d)。
9.免疫系统
免疫球蛋白IgG可以通过胎盘屏障从母体中获得,故新生儿对一些传染病如麻疹,有免疫力而不易感染。IgA和IgM不易通过胎盘屏障,因而新生儿易患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如大肠埃希菌感染。由于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的吞噬功能较弱,也容易引起新生儿感染。
10.几种常见的生理状态
(1)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水分丢失较多、入量少及胎粪的排出等,出现体重下降,一般不超过10%,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
(2)生理性黄疸:
参照本章第七节。
(3)“马牙”和“螳螂嘴”:
“马牙”是指在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有黄白色、米粒大小的颗粒,是由于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数周后可自然消退。“螳螂嘴”是指两侧颊部各有一个隆起的脂肪垫,有利于吸吮,不可挑破,以免感染。
(4)乳腺肿大、假月经:
男女新生儿生后4~7天均可能出现乳腺肿大,2~3周消退。部分女婴在生后5~7天出现阴道少许血性分泌物或大量非脓性分泌物,1周左右消失。是由于母体的雌激素进入胎内,在出生后突然中断的原因。
(5)新生儿红斑及粟粒疹:
生后1~2天,在新生儿的头部、躯干及四肢出现大小不等的斑丘疹,称为“新生儿红斑”,1~2天后自然消退。也可在鼻尖、鼻翼、颜面形成米粒大小的黄白色皮疹,称为“粟粒疹”,是由于皮脂腺堆积的原因,可自然消退。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有误吸的危险
与呕奶有关。
2.体温过低
与早产儿产热不足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
与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预期目标】
1.新生儿未发生误吸。
2.新生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
3.新生儿未发生感染。
【护理措施】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
在新生儿娩出时开始呼吸前尽快吸尽口、鼻腔及呼吸道分泌物,以免引起吸入性肺炎。吸奶后保持新生儿舒适体位,以免呕吐引起误吸。
(二)维持体温正常
1.保暖
新生儿娩出后应立即用预热好的毛巾抹干身体。根据季节采取各种保暖措施,使新生儿处于中性温度,减少散热,维持正常体温。室温维持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出生后24小时内监测体温4次,24小时后每天测体温2次,有异常按要求监测体温。
2.合理喂养
为保证充足的营养,生后半小时即可抱给母亲喂奶,以促进乳汁分泌,并可防止低血糖。随后可按需喂奶,吃完后应将婴儿抱起轻拍背1~2分钟,排出胃内空气,或者抬高床头30°,以防呕吐。
(三)预防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工作人员入病室前更换清洁工作服、鞋,洗手,护理每1个新生儿前后均应洗手。每天空气消毒2次。工作人员或新生儿如有感染性疾病应立即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2.皮肤护理
足月儿每天沐浴1次,保持皮肤清洁。勤换尿片,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防止红臀及尿布疹发生。
3.脐部护理
保持脐部的清洁、干燥,注意脐部不可被尿液或粪便污染。脐带一般在3天~7天脱落,观察脐部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如有渗液可选用双氧水清洗后,再用0.2%~0.5%碘伏消毒,如果有肉芽组织,可用硝酸银烧灼局部。
(四)健康教育
1.鼓励母乳喂养
鼓励母亲坚持母乳喂养,促进母婴感情,保证婴儿营养供给。
2.按时做好筛查
一般是在出生后第3天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早产儿、高危儿增加听力及视网膜检查,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护理评价】
经过治疗及护理,患儿能否进行有效呼吸;是否出现窒息等并发症;喂养是否得当;患儿体重增长是否达到要求;能否维持正常体温;是否发生感染。